这是一本快速浏览世界经典音乐剧的指南,涵盖了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德奥、俄罗斯等多个音乐剧原创大国的代表作,其中既有常演不衰的音乐剧经典(如《剧院魅影》《伊丽莎白》),也有近年来引领潮流的新作(如《汉密尔顿》《摇滚莫扎特》),可谓风格各异,品类繁多。 作者费元洪有二十余年的音乐剧从业经验,以通俗的语言,从创作背景、剧情内容、音乐构思、舞美设计、演唱表演、文化内涵等方面,展现丰富多元的世界音乐剧图景,带领读者领略音乐剧这门当代最综合的舞台艺术的魅力。
一本由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人写给大家的歌剧答案之书,是从文本到剧场,兼具学术与实践双重视野的难得之作。 本书面向可能走进歌剧院的每一个读者,以作者本人丰富的歌剧观演、制作经验为基础,以戏剧 情境 理论为依托,以瓦格纳的经典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为对象,解答 什么是歌剧 、 当我们观看歌剧时,我们看什么 、 瓦格纳的 乐剧 创举何如 等话题,力求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越过屏障,为读者畅通欣赏歌剧、理解歌剧的路径,进而带我们领略这一综合性剧场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
由郭鹏和吴寒冰编著的《音乐剧与流行演唱实用教材》根据教学实践,针对音乐剧演唱的特点精选100首具有训练价值的中文歌曲编写而成。每一首作品都编写正式的钢琴伴奏乐谱,使演唱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歌曲。《音乐剧与流行演唱实用教材》为解决音乐剧演员演唱中文作品的技能技巧提供曲目参考,填补了音乐剧演唱教学中的中文教材空缺。
本书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现代舞的发展历程。从*代现代舞者玛莎 格雷厄姆到50年代的阿尔文 艾利,作者清晰地展示了现代舞是如何诞生、发展以及确立其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的。现代舞发端于20世纪初,*初的参与主体是白人女性(大部分为犹太人)、男同性恋者和非洲裔美国人,他们是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边缘人群。正是这一因素决定了:从诞生之初,现代舞的艺术诉求和表达方式就与社会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舞者用身体发表着对于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以及各种社会偏见的强烈抗议 从 艺术为谁服务?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到 怎样通过舞蹈来表现美国和美国人?身为一名美国人意味着什么? 二战 之后,随着美国社会的繁荣发展,现代舞的政治诉求逐渐让位于纯粹的美学原则,并放下对抗性的姿态,与百老汇舞蹈和芭蕾舞等艺术类型进行了融合。
《奥尼尔戏剧四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尤金·奥尼尔的戏剧作品选集,收录其四部荣获普利策戏剧奖的作品《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奇异的插曲》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奥尼尔是现代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和,被评论家称为“美国的莎士比亚”。这四部作品横跨奥尼尔创作生涯的早、中、后期,既有因为去不去“天边外”而引发人生重大转折的梅约兄弟和露斯,有去不去“大海上”而引发何以为家、何以为人生终点的安娜·克里斯蒂,有一生都活在爱人英年早逝阴影之中的尼娜,又有以奥尼尔一家为原型的詹姆斯·蒂龙一家,可谓从不同角度对人生真谛进行深入而深刻的探讨,展示了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丰富多彩的戏剧艺术风格,更让读者近距离看尤金·奥尼尔,看戏与人生。
《舞自炼格:中国舞剧“多型期”典型个案结构研究》选择的这些舞剧,是选择了第一手的资料占有,像早期的舒巧舞剧,其文本结构本身已经是许多当代观众从未见到的新鲜材料,《舞自炼格:中国舞剧“多型期”典型个案结构研究》联系编导,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第一种资料,写作基础扎实,不同于泛泛而论的随感式主观写作。《舞自炼格:中国舞剧“多型期”典型个案结构研究》将以严格的体例方式进行教材撰写,尤其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一门分析和编创舞剧的实效方法,使用了图表详细统计的做法,可参照性更强。
本书稿是由广东戏剧研究所近年组织整理、精选的系列丛书之一。上下两册共计十八个剧本,是建国以来广东地区雷剧的代表性作品。是对广东省雷剧剧种文献资料及老艺术家的艺术精粹及历史记忆的抢救性保护,是岭南地区非遗的艺术瑰宝之一。
黄殿祺著的《中国戏曲画脸全谱(共3册)(精)》是一部介绍中国戏曲脸谱的文化专著。全书梳理了中国戏曲脸谱的渊源与发展形成过程,并从戏曲艺术专业角度展开论述,对多种戏曲的脸谱图案、符号的寓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中国戏曲脸谱进行了整理分类式的总结,对各地方戏剧脸谱特色进行了归纳。本书收入千余幅、51个主要剧种脸谱图片,显示了中国戏曲脸谱文化的广度与多样性。全书内容丰富翔实,语言深入浅出。该书为中英文对照形式,英文部分邀请资历翻译专家做了专业性翻译,使该书成为中外戏曲学者珍贵的艺术研究资料。曹禺等多位戏曲艺术名家为本书题字,靠前有名美学学者为本书撰写序言及专业文章。
本书全面回溯了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导演王延松在中国语境下排演德国诗人毕希纳的《莱昂瑟与莱娜》一剧的全过程;并依此深入考察了王延松导演语汇中的“神性叙事”在文本内蕴的开掘、导演职能的界定、演员表演方式的选择与舞台呈现形态之艺术格调的规定诸方面的具体表现。“神性叙事”是王延松戏剧导演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体现了其观照人类生存境遇、情感体验,反思人性弱点之方式的独特戏剧美学眼光,也是其力图在舞台上搭建具有思辨意味的审美空间的理论依据。
本书主要介绍了明清时期外省戏班在岭南的发展历程,包括四大块内容:一是探讨外江班进入岭南的时代背景,主要路径及其在岭南的地理分布;二是探讨清中叶入粤外江班的省籍来源,主要班社,主要艺人以及声腔剧种等;三是探讨外江班的行会组织——广州外江梨园会馆,包括会馆兴建的时代背景、会馆的组织与管理、外江梨园的行规习俗,如上会、搭班、定戏、收徒、奖惩等;四是分析外江班与岭南本地班的竞争与融合。外江班在岭南传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岭南现行主要声腔剧种,如粤剧、潮剧、广东汉剧、西秦戏、桂剧等,都有外江班的影子。研究明清时期外江班在岭南的发展历程及其与岭南本地班的相互交融与竞争,对于弄清岭南本地班的声腔源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英文版《原野》是2010年由沈阳师范大学延松剧场艺术研究所、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美国史密斯女子学院联合制作推出,由被中国话剧界誉为思想者导演的王延松导演、多年执教于北京大学艺术研究中心的美国导演Joseph Grave、现任美国斯密斯女子学院戏剧专业主任的Allen导演共同执导并搬上世界舞台。英文版《原野》在中国和美国的多次巡演将曹禺作品《原野》赋予了跨越文化的新生命和当代舞台新气象。本书真实记录了英文版《原野》从发起、排练到演出的全部创作过程,聚焦了中国经典戏剧作品带给美国职业导演和中国非职业演员的多重挑战,收录了三位中西戏剧家“王延松、Joe和Allen”对戏剧行为的深度探究与本体认知,以及所有演员经受戏剧洗礼的心路历程。本书将为众多戏剧爱好者与戏剧研究者带来不一样的对话与体验。
中国舞蹈美学是中国美学的一个分支。中国舞蹈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不同时期出现的舞蹈美学思想、舞蹈美学范畴和舞蹈审美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然而,严格来讲,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独立的舞蹈美学理论,中国传统的舞蹈美学理论是包含在“乐论”和相关文艺论著以及文人雅士的诗辞曲赋、游记史说中的。因此,本书除研究分析了历代“乐论”中的舞蹈思想,还挖掘、疏理了散见于多种文学形态中有关乐舞的理论性文字,把这些散珠碎玉用传统美学思潮之线历史地有机串连起来,力求较深入地总结出中国舞蹈美学理论,以科学地把握中国舞蹈美学的基本状况。本书立足于舞蹈本体,运用哲学思辨和美学方法对历代的舞蹈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审美命题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总结。由四大部分组成,即:中国舞蹈美学思想的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