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获得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本书是两代著作者历经69年对中国民间俗曲曲牌、曲词、曲谱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的成果。以代表性曲牌为章目,考释该曲牌的曲格和词格,再根据国内外现存的所有工尺谱材料,将其考译成线谱,使读者领略到明清以至宋元时期这些曲调的唱腔,终完成具有史料、学术及艺术价值的著作。本书中所涉曲谱是*限度上对宋元明清古代唱法的复原;书后附录的CD光盘,是相关内容的音声资料,弥足珍贵。本出版成果堪称“中国民间俗曲的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民间俗曲曲牌、曲词及曲谱考释》对较常用的二十多个民间常用的俗曲如“满江红”、“清江引”、“莲花落”、“挂枝儿”等的名称、内容、演变过程等,做了非常详尽的梳理考
吴宗锡为评弹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中国评弹管理工作,担任上海评弹团团长等职。本书收录其数十年工作中撰写的评弹理论研究、评弹书目介绍、评弹表演赏析文章,还收录了对评弹艺术家的回忆文章等,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和艺术性,对于了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当代曲艺的研究和创新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吴宗锡评弹文集》收录其数十年工作中撰写的评弹理论研究文章,从戏曲的本体规律,中西艺术门类的比较等多个维度,探索了评弹艺术的诸多理论问题,并对《白蛇传》、《描金凤》、《三笑》等评弹书目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对长篇、中篇、短篇、开篇、选曲等评弹表演形式进行了艺术赏析。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对蒋月泉、杨振雄、徐丽仙、张鉴庭等众多评弹艺术家的回忆文章。
本书是为农民朋友编写的一部农家乐相声集子,全书选取19篇精彩相声作品,内容贴近生活、妙趣横生,通过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描写,讴歌美好新生活,扬善颂美,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希望本书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的知心朋友,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本书是对齐鲁书社1991年出版的《重订增注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的一次大的改版成果,将原书简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并对原著中不准确甚至错误的注释等进行了修订。
修生学兄新著《元杂剧史》出版了。他嘱我谈点感受。我虽浅陋,但也略知著述的甘苦,知道这部著作的分量,本着向他学习的精神,便欣然从命了。 我和修生学兄相知多年了。记得在打倒“四人帮”以后,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准备重新出版。当时,修生兄等一批参加该书修订的年富力强的学者,集中在中山大学,和王季思老师一起研究修改方案。趁此机会,中山大学中文系师生邀请修生兄作了学术报告。那一天,教室里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修生兄声音洪亮,神态从容,条分缕析,新见迭出,使同学们大开眼界。我坐在后座,仔细聆听,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记得听课后,季思老师嘱我认真向兄弟院校的同辈学者学习。我自知一向浮躁,更应多向严谨沉稳、功底扎实的修生兄求教。此后,我们又都担任过中文系主任。常有机会在工作会议和学
李金斗,十三岁开始坐科学习相声,基本功扎实全面,善于将传统相声技巧运用到当代相声的表演中,被观众誉为“集北京相声的清雅、天津相声的火爆、东北相声的粗犷于一身的、具有全面才能的相声演员”。 陈涌泉,出身相声世家,外祖父钟子良、父亲陈子珍均为清门相声的代表人物。能逗善捧,并擅长单口相声,曾创怍、改编、整理并发表过大量相声作品及理论文章。 这本《李金斗、陈涌泉给您说过的相声》是从他们演出过的所有节目中精选出来的,分为传统相声、新编相声、化妆相声、单口相声、相声小段以及附录的名家名段等几个部分。 相声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有着令人回味的笑,与时俱进的笑,为了保证每次演出的完美效果,他们们坚持对每一个作品反复修改加工,即所谓的“ 一遍拆洗一遍新”,因此,这本《李金斗、陈涌泉给您说
《中国传统戏曲传承保护研究(套装上下册)》分为“戏曲特征研究”、“戏曲剧场研究”、“戏曲民俗研究”、“戏曲传承保护研究”、“戏曲与商人研究”、“戏曲方志学研究”、“古典戏曲研究”、“地方戏研究”、“少数民族戏曲研究”九个专题,还附录了与戏曲传承保护工作相关的“戏曲资源调查表”、“纳入省级以上非遗保护名录戏曲剧种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传统戏剧框架”、“山西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日记”,供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参考。收入的论文除少数出于个人兴趣的研究文章外,大部分是结合集体课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而撰写的论文,多数在期刊卜公开发表过。
本书是一本介绍相声历史和演变的书籍,它用一种说唱文学的语言与形式去演绎另一种说唱文学的历史。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以“三字经”的形式讲述相声的发展史更是别树一帜。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语言习惯,还有相声界的大师、前辈等名人,还请来徐德亮为“三字经”的内容作注释,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阅读。
《周良与苏州评弹研究论集》的编写旨在推动苏州评弹理论的研究与学术交流,研讨会专家学者云集,对多个议题展开了学术交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周良在苏州评弹理论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周良在评弹资料收集、整理、撰写苏州评弹史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周良作为艺术管理者所体现出来的的个人魅力。
《人口文化丛书:相声小品集》的作者多为人口计生战线基层的工作者和关心支持人口计生事业的各界人士。作品的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口计生工作和人口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相信丛书的出版必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新的人口文化观念的形成,并成为基层人口计生工作者开展文艺活动的良师益友。 在本丛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充分地感受到7社会各界人士对于人口文化建设的关注与支持。在此,我们向每一位热心参与者表示衷心的感谢。需要说明的是,有些作者没有留下明确的通讯方式,我们虽几经努力,但还是未能与他们取得联系。如果您发现自己的作品收录在本丛书中,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优秀作品集(3)》 由董耀鹏、张海林主编:“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 艺作品征集活动自2009年正式启动,历时六年、连续 举办了三届,以反腐倡廉为主题,以众多曲艺形式为 载体,寓教于乐、寓教于文,推出了一系列思想性、 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廉政曲艺作品,弘扬主 旋律、传播正能量。《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优 秀作品集(3)》收入了部分作品,是推出优秀廉政曲 艺作品的有效平台、繁荣曲艺创作表演的助推器和推 动廉政文化建设的知名品牌,在大力培育反腐倡廉价 值理念、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方面取得了具有积 极意义和示范性的阶段性成果。
《相声的有限元》创造性地用有限元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艺术——相声进行了理论研究。全书以上海交通大学相声协会创作、表演过的相声为研究样本,通过梳理、统计、理论建构,总结出了一整套关于相声创作和表演的数值模拟理论,得出了笑果预期总公式,三大判据,搞笑机理,语言加分,三大雕作技术,笑果分析技术等一系列理论成果。《相声的有限元》是扩展的科学理论与革新的中国传统艺术一次有益的结合尝试。《相声的有限元》适合相声从业人员,爱好者,业余演员及作者,在校大学生以及与有限元理论相关的从业人员,研究学者阅读。
本书是作者有关相声研究的文章专集。内容包括北京相声的艺术发生与早期传统、新时期40年来相声创演的思潮述评、一些相声的大师级人物如马三立、侯宝林、马季、苏文茂等人的专论、针对相声发展现状的全方位跟踪讨论、相声美学品格的探究思考、部分相声节目的分析评论、有关相声的学术随笔和书评书话等等。学术范畴涉及历史、理论、评论和创作、表演、审美等各个方面。对于了解北京相声的历史知识、艺术特点、思潮状况、美学格范、名家贡献、现状问题并促进相声的创演繁荣和健康发展,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相声的艺术特质,准确理解并把握相声创演的发展轨迹,书中还收入了几篇有关曲艺的整体文化面貌、艺术本体特征、文化生态状况、传承传播诉求及特殊审美使命等方面的文章。以利于延伸阅读触角,并深化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地风土人情有着很大差异,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方言俗语和民歌。中国戏曲艺术从诞生起就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早期戏曲产生于民间,采用当地方言土语及民间小调演唱。随着戏曲腔调向各地散播流传,受各地方言小调影响,形成带有地方特色的新的腔调或剧种。 中国戏曲音乐的特点、结构、性能完全寓于戏曲声腔之中。戏曲音乐史,说到底就是一部戏曲声腔衍变、发展、兴衰、更替史。因此,了解、认识戏曲声腔的概念、内涵和性质,并进行系统、科学的分类梳理,将有助于我们进步探究戏曲音乐流布、衍变、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戏曲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文化,宣扬惩恶 扬善的价值观,是巾时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分。张威、闫一飞专著的《戏曲艺术概论》全面而系 统地介绍和论述了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戏曲的文化 模式、戏曲艺术的发生与发展,戏曲剧种的分类与发 展,戏曲艺术的拗成与演出,以及戏曲艺术的社会功 能,既讨论了戏曲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贯穿着强烈 的问题意识,又幻勒出戏曲艺术演进的历史概貌,对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各个方面、戏曲发展的规律进行 了深刻的剖析。《戏曲艺术概论》还精心选配了十多 幅插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读者了解戏曲艺术知 识,既可供戏曲艺术研究者、爱好者阅读.也可作为 各高等艺术院校专业教材使用。
以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为代表的马氏相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其经典的相声段子不仅为广大读者所深爱,也是相声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在相声大师马三立先生逝世 15 年后,其嫡孙马小川,精选了马三立先生的单口相声一百余段,集结成本书。其中有 30 段左右是马三立先生很少在舞台表演或只在家中给本书编者陈述过的,但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从中可以窥探马氏相声在处理相声“包袱”时的标准和技巧。
杨和平编著的《民间曲艺》涵盖了中国民间曲艺的各类品种,从较为宏观的视野出发,在田野调查掌握一手资料的的基础上,对中国民间说唱所包含的评书评话、相声快板、大鼓杂曲、鼓词走唱、弹词时调、道情琴书、牌子曲及少数民族说唱等,进行了宏观有机动态的理论与实践把握,既尊重历史存在的事实和田野调查现状的实际,又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声像图谱齐全,从而客观公允地展现民间曲艺的全貌。
现在,相声界出于行业保护之目的的“春典”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该书还介绍了相声艺人“行规”的出现、“春典”即“行话”的使用、拜师收徒的规矩等,这也增添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在改革开放初期,作者作为天津市曲艺团的领导,就曾用“春典”为赴外地演出的演员送行,一共十二个字,却有十一个字为“春典”,美好的祝愿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全部彰显在诙谐、融洽的上下级关系中,可称为使用“春典”的“经典”。 作者相信对于相声外行的读者,会喜欢这本书,因为可以了解相声简略的历史,了解相声历史上的诸多相声名家,了解相声工作者们为相声事业做的孜孜不倦的努力。对于相声业内人士来说,也会大有裨益,可以对相声加深理解,学习老艺术家为相声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作者想,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并重,是该书的*特点。
本书内容介绍:曲艺的“说唱”是通过“说功”和“唱功”,包括表情动作、身段舞蹈等辅助表演的“做功”来完成的。其中“说功”讲求吐字、摹神、使噱、变口、贯口、批讲、口技等功夫的运用;“唱功”讲求行腔、送字、传声、抒情、酿味等功夫的运用;“做功”则讲求“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及点到为止的传神示意。使用的道具,或以鼓、板等乐器兼用,或以扇子、醒木、手帕充任。其中,虚拟示意表演的写意性很强,所谓”转一个身十万八千里,换一副相老叟成孩童”。但无论怎样“做”,都要求不使其破坏听众对“说唱”的“听觉”欣赏,分寸感要求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