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与演剧图像及其他》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着重论述图像与戏曲的关系,探讨图像的产生、功能及其表现方式的演变;根据戏曲场上案闲兼备的特点,论述图像与演出的关系,等等。下编则主要是由图像引发的对于戏曲演剧形态不同侧面的研究,如明清传奇演出与砌末、与脸谱,开场形式流变考述,剧本中梦境 与舞台搬演等。
本书章,内容是前人多次涉及过的,如今我力求写出新意。 后边的三章,是我看戏多年的感悟,积郁心中很久了,如今写就争取一步到位。
你觉得你幽默吗?你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脱口秀演员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朱迪?卡特的《喜剧的艺术》是你应读的一本书。拥有喜剧演员和情景喜剧编剧双重身份的作者将教会你怎样发现自己的性并将其应用到表演中,然后将你的幽默细胞激活,把喜剧变成你的事业,为你带来收入。
为了唱好歌曲,应充分理解歌词,这是不言而喻的。《高等院校声乐教学参考丛书:西洋歌剧咏叹调250首字对字译词》收集了250首西洋歌剧咏叹调的原文歌词(对1985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材科印发的字对字译词作了增补)并把它们译成中文。为演唱西洋歌剧咏叹调但对意、德、法语又甚精通的专业和业余歌唱者,在掌握和理解歌词内容方面提供了方便。
对于学术研究成果,我始终认为理论文章和评论文章的价值和作用并不亚于煌煌专著。因为莱辛的《汉堡剧评》、爱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钱钟书的《谈艺录》、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这些闪射着智慧光芒的著作给予人们的启示,也使我终生难忘,又促使自己在四十多年的研究工作中,于撰述专著的同时,十分注意致力于理论文章和评论文章的写作。1985年编定、出版的由17篇理论文章组成的《戏曲与戏曲文学论稿》,是我这方面部以结集形式投向社会的成果。十分感谢中国文联,在推出庄重而绚丽的“晚霞文库”计划时,纳入我的第二部以20篇理论文章和53篇评论文章组成的《戏曲的美学品格》,使我几十年来的又一批成果再次以结集的形式投向社会。
作者创作《天下楼》这个戏的起因和过程,可能因为这个题材真是和作者的距离很远。很怕“创作谈”,很多东西说不明白。 剧本写作之前,作者设了一个小本,题为“烤鸭随感录”。现从中择选几段整理如下,虽粗糙、破碎,却是真实的记载,也许能看到一些创作的轨迹。 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 只三间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风。 上联是康熙皇帝为一家饭庄所题,下联是大才子纪晓岚的属对。 结尾,是一出戏的精华所聚,结得漂亮,可以给人无限回味;结得愚拙,会使全戏失色。因为它通常意味着戏的立意和深度。这个戏的几易其稿,都在结尾上。在本书中你将可以看到由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排练、演出过程中出现过许许多感人的故事。作者对常贵这个人物赋予了极大的同情和钟爱,甚至于可以说作者不是为常贵写传的,而且这个
唱京剧必需有戏词。过去京剧界,剧本、也就是戏词,是演员的私有财产,别人是难以见到的。清末以来,坊问逐渐公开出版“戏考”之类的京剧剧本,但其中许多戏词,跟舞台演出,特别是名演员所用的词句出入很大,因此当年要想得到台上演员的戏词,只能在演出现场,竭尽一切可能来记忆、抄录,有时由于听不清楚或没记下来,事后常会十分懊丧。 我的长辈曾对我说过:余叔岩听谭鑫培演《辕门斩子》时,由于一句戏词没听清楚,琢磨一夜未能人睡(按:即“这女将赛煞神平空降下”一句)。当年名演员碍于名望身份,又不能随便向人请教,问也只能问真有交情的人,如果都不知道,那就绝望了。其实,谭鑫培的这句唱词,跟贾丽川学过戏的人,例如王风卿、陈秀华诸位,他们都知道;谭鑫培的词跟贾丽川一样。余叔岩没想到,以他的身份,也不好各处
《舞台行动:胡导戏剧导演文集》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鼻祖胡导老师的戏剧表导演论文集汇编,由"表演艺术论集""表演教学论集""演员论""导演艺术论集""导演教学论集""导演论"以及"遗存书目""胡导著述年表"等几部分组成。本书全面展示了胡导的表演教学的经验成果,对深刻审视当下表演艺术的思考探索,也极具借鉴与指导意义。
本书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一至,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小学生的戏剧天性,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进行编写,共包含十二个单元,收录十二个经典的中西方童话故事,以及由其改编的童话剧剧本。低、中、高各年段收录四个中西方童话故事,务求通过各单元内丰富的体验式戏剧活动,拓宽学生的戏剧视野。
韩伍先生父为人物书家,亦为戏迷,挥毫之余,击拍吟唱,先生幼年尾随父亲呀呀哼哼,耳濡目染。童年时,因无机会去戏院看戏,常“孵”在邻居家听收音机、留声机,痴迷伫留,模仿学唱,衩誉为“留学生”。有时节晶联欢,先生偶而应邀上台客串一两段“娃娃调”赢得一声“好”的喝彩,心里总是喜滋滋的,祈望天天都有戏好唱。弱冠年华,继承父业,从事绘画职业,但“唱戏”的嗜好一直萦绕于先生的脑海,挥之不去。绘画之余,润润声腔,常参与票友联欢,来一两段杨(宝林)派戏,过过戏瘾,一度曾梦想成为海上杨派名票。在绘画方面,扬自己的“戏”好,创作一系列戏曲人物作品,渐渐被人们所知晓。 纵颧此信,栩栩如生,一出出传统折子戏,作品构思别有新意情节连贯,作了一些与自己以往所创作的单幅京剧人物作品不同的尝试。生、旦、
中国的昆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源自元末明初的昆山腔,它是明清社会文化思湖推动下的艺术产物,是明清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心理特征的体现。昆曲在明清两代曾经与社会的发展同步,曾经紧紧地扣动时代的脉搏,传达着社会各阶层的心声。 昆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在明朝初年崭露头角,经过不断地改革而风行天下。从清朝中叶开始,昆曲走向颓败,至清末已衰落不堪,但至今不绝如缕。 本书试图从明清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性文化思潮、社会心理、社会风尚以及文化市场状况等方面,阐释昆曲兴盛、繁荣和衰败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原因。
苏少卿倾毕生之力传播普及戏曲艺术,特别是京剧艺术。他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报刊撰写大量戏剧评论、考证、梨园掌故等方面的文章,他立论严正,皆有所据,从不以个人好恶,妄加褒贬,尤其从不涉及伶人生活的私事逸闻,深得内外行信服,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苏少卿的文字散见于各地报章,近年其后人多方搜罗,终于集腋成裘,汇编成这部《苏少卿戏曲春秋》。
对古戏曲的发展,人各有见,难以勉强,只要有好作品,老百姓喜欢看,又不失剧种的特色,都应该欢迎。不过,如今京剧处以尴尬的境界,青少年一辈似乎对这门国粹有点“感冒”。还好有本书还在默默耕耘,关注这一剧种的发展。 本书是“艺坛”系列第四卷,主要是关于京剧演员方面的评论。全书选文精到,视角独特,使喜爱京剧的朋友们会手不释卷,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