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包含《锁麟囊》《穆桂英挂帅》《龙凤呈祥》《赵氏孤儿》。他们以介绍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裘盛戎、赵燕侠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名剧为主线,全面展现诸京剧大师的人生经历、该剧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剧本结构、人物形象、表演艺术、服饰道具、演出盛况,并深入分析剧目的唱腔艺术、思想文化、精神内涵及其在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等。本丛书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演出剧照。比如,舞台摄影的照片,采用多机位、多角度的拍摄方式,记录与还原京剧舞台演出实况,用丰富的摄影语言展现京剧的优雅与美丽。而影棚摄影的照片,包括了每一剧目的主演、当红京剧名角,既展现京剧服饰之华美、化妆之精细、演员表演技艺之纯熟,也体现出摄影中光影的语言。
本书章,内容是前人多次涉及过的,如今我力求写出新意。 后边的三章,是我看戏多年的感悟,积郁心中很久了,如今写就争取一步到位。
你觉得你幽默吗?你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脱口秀演员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朱迪?卡特的《喜剧的艺术》是你应读的一本书。拥有喜剧演员和情景喜剧编剧双重身份的作者将教会你怎样发现自己的性并将其应用到表演中,然后将你的幽默细胞激活,把喜剧变成你的事业,为你带来收入。
为了唱好歌曲,应充分理解歌词,这是不言而喻的。《高等院校声乐教学参考丛书:西洋歌剧咏叹调250首字对字译词》收集了250首西洋歌剧咏叹调的原文歌词(对1985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材科印发的字对字译词作了增补)并把它们译成中文。为演唱西洋歌剧咏叹调但对意、德、法语又甚精通的专业和业余歌唱者,在掌握和理解歌词内容方面提供了方便。
《文化产业经典案例丛书 百花枝头:来自上海民营剧团的报告》总结了上海民营剧团30年来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归纳了他们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沪上民营剧团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全新机制,在激烈的演艺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和可观的票房价值,成为上海国有剧团的有力补充。不仅从事民营剧团工作的朋友值得一读,各行各业的经营者、大学生的创业者都可以从《文化产业经典案例丛书 百花枝头:来自上海民营剧团的报告》中获益。
《戏曲史话(中英文双语版)/中华文明史话》以戏曲自身发展为纲,以历代变迁为序,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代传奇、清代地方戏、清末戏曲改良运动等等,其中对宋元南戏和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戏曲发展高峰的形成原因,作家作品及表演特征等介绍得尤为翔实。
《前海戏曲研究丛书:张庚戏曲论著选辑》主要内容包括:试论戏曲的艺术规律、关于剧诗、再谈剧诗——在第1期话剧作者学习创作研究会上的发言、北杂剧声腔的形成和衰落、中国戏曲、戏曲美学三题、戏曲现代化的历程——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年等。
第十一届亚洲戏剧教育国际论坛将围绕“戏剧教学中的身体训练”展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戏剧身体训练中得到有价值的体验。 《戏剧教学中的身体训练:第十一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文集》收录了10篇文章,旨在通过亚洲各戏剧教育机构在戏剧教学中身体训练方面总结出来的好的经验与做法的交流与研讨,在交流互鉴的基础上,推动各院校戏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进而将这种研讨成果转化为推动各国戏剧艺术发展与进步的动力!
《戏剧萌芽——少儿戏剧游戏、活动和独白(3-8岁)》收集了一系例适合三至八岁孩子的戏剧活动,包括:游戏、角色扮演、有行动的诗歌、剧本和独白。本书可以启蒙孩子们的戏剧知识,或被应用于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同时,也适用于那些从事和儿童戏剧有关工作的人士,例如:社区团体、学校以外的关爱孩子的机构、治疗性质的团队等等。本书很好易于阅读,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靠前部分——戏剧游戏,第二部分——剧本,第三部分——独白。本书的每个部分都从多方位、多角度为学者、老师、提供了大量能激发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想法来丰富戏剧活
书稿为2018年第三届世界戏剧教育大会论文集,大会的主题是“大学表演教育的现状和展望”,大会由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主办。该中心自2005年10月成立以来,在亚洲范围内架起了一座艺术文化沟通的桥梁,对推动亚洲各国戏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加盟院校有中国中央戏剧学院、日本大学艺术学部、韩国中央大学等。 现在,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挑战,同时,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难得的发展机遇。21世纪被称为是亚洲的时代。通过“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的积极活动,必将改善戏剧教育的环境,推动亚洲各国及各地区戏剧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对肩负未来年轻一代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使亚洲的戏剧更加活跃于世界舞台。每年一期的论坛文集恰是该
《中国话剧:形成、传播与常态》分为上、中、下三篇对中国话剧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上篇是以上海戏剧协社为重点来论述现代话剧的形成,中篇以桂林文化城为重点来论述现代话剧的传播,下篇是对当代戏剧生态进行跟踪研究的几篇论文。书稿了除了理论研究,对于中国现代话剧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话剧案例也进行了分析研究,书中内容注重“历史感”和戏剧理论深度,并以启蒙思想和现代性为理论视角,从戏剧文学、舞台艺术和剧团组织营运三个层面来论述中国话剧史。
《他山之石:东北小品与长三角滑稽戏的喜剧地域化对比研究》的研究首先是从文化地理学和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切入的。作者以丰富翔实的材料,详细阐述了东北小品和长三角滑稽戏各自生长的自然环境和地域特征,以及造就它们个性的文化地貌。比如说,白山黑水孕育的关东文化所具有的多民族、多文化杂合因素,形成了强悍、旷达、包容的精神内涵;地处江南水乡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造成了文化的开放性、创新性、兼容性,以及务实态度与浪漫情怀相结合的文化气质。从艺术渊源上说,东北小品发轫于载歌载舞、调侃撒泼的“二人转”和地方戏曲的融汇,而长三角滑稽戏则可追溯到文明戏中的“趣剧”传统和南腔北调的“独脚戏”、“小热昏”的结合,显然,二者的民间身份与特征是共同的,只是前者萌生于农村,后者兴盛于都市。
中华民国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一阶段正处于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近代”与“当代”衔接,是与当代艺术家为“亲近”的历史时期,而是因为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的结束,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中国戏曲艺术在表演形式和内容方面,经历了由“旧戏”向“新戏”、“封建戏”向“文明戏”的转折;在表演主体戏曲艺人方面,经历了由“戏子”向“艺员”、“民间艺人”向“表演艺术家”的转化。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具有承前启后和划时代意义的中国戏曲艺术发展演进期,它为新中国初期传统戏曲艺术的空前繁荣和更地摆脱封建主义文化羁绊和消极影响,奠定了继续建构的基石,拓展了更大范围再现、演绎社会生活的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