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首随想曲》是帕格尼尼惊人才华的体现,所有小提琴演奏技巧在这24支曲目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曲式结构比一般小提琴曲目更丰富和复杂,每个音符都能轻盈的闪转腾挪,像个短跑健将,带着风声沿着琴弦风掣电驰的飞跑,色彩斑蒯,克满了美丽幻想和富丽堂皇的色彩。不容忽视的是柏辽兹、李斯特、舒曼、罗西尼、梅耶贝尔、肖邦、李斯特等音乐大家从事创作无不接受过他的影响。《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由泰德乌什 沃荣斯基等编著。
光阴荏苒,岁月留痕。在你心之一隅,是否会有一些难以磨灭的珍藏?可能是一份感情,可能是一种向往,也可能是一段旋律……在那崇尚英雄、充满激情的年代《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童声合唱版)》以其撼天地、泣鬼神的气概征服了无数颗心。
本书用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语言,系统地阐明乐理基础知识;以图表、谱例分析,形象生动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全书分十二章,包括《乐理》全部内容。每章含《内容提要》《本章小结》和《习题与
奏鸣曲一词来自意大利文 sonar ,为鸣响之意, 16世纪时泛指一切 器乐曲 ,与声乐曲相对。17世纪早期,发展成 巴洛克式 的奏鸣曲, 三重奏鸣曲 是当时的重要体裁。到18世纪上半叶,独奏奏鸣曲取代了三重奏鸣曲的地位;18世纪下半叶, 海顿 和 莫扎特 确立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快板 行板 快板);在 贝多芬 的发展下,奏鸣曲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此后,奏鸣曲成为西方音乐*重要的乐曲形式之一。奏鸣曲在钢琴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演奏钢琴奏鸣曲是每一位钢琴学生的必由之路。通过对奏鸣曲的学习,不仅能从各种技法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还能更好地掌握音乐的表现形式,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和风格。《小奏鸣曲集》选自6位生活在欧洲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的钢琴家、教师、作曲家 克列门蒂、库劳、杜舍克,以及三位对奏鸣曲式的成熟发展有重大
《趣味教育丛书:音乐研究的方法与论文写作知识问答》编写的基本思路是在研究卷帙浩繁的专著和教科书的基础上,淡化纯理论的探讨,化繁为简,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89个专题的问答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音乐科研和论文写作中的各类基本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阐述了音乐研究的各种方法。研究方法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可以对音乐学的科研起到指导作用,但不能替代。只有当科学的研究方法与音乐学科的研究内容、特点、形式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才能使音乐工作者科研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2)对音乐研究方法的运用进行了慎重的探索,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并以通俗的语言进行阐述。
古琴演奏家、教育家李祥霆经过长达40年的教学实践,将原书进行调整修订,将指法及其运用的叙述加细并补充一些小曲作为练习,又附上简谱,以适应众多的、没有条件直接向老师学习的爱好者
《好歌大家唱 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精选合唱歌曲集》所选歌曲是由本人与编委团成员共同精心挑选的。并为每首歌曲加注了和弦标记,这样一来,《好歌大家唱 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精选合唱歌曲集》不但适合于演唱,对于有乐器基础的朋友来说,也可以用吉他或电子琴来进行伴奏,真正实现一书多用、物有所值。 当动人的旋律响起,让我们在这天簌之音里,感受快乐、感受忧伤、感悟生活、感悟生命,在歌声中缅怀过去、追求现在、畅想未来。
二胡是我们国家普及广的民族乐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在市面上关于二胡学习的各种教材也是品种繁多,所以编者在编写这本入门教材之初,就考虑不仅要把一些有较好训练效果的、较为经典的练习曲及乐曲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好,还试图根据自身多年二胡演奏和教学的经验与体会,针对每首练习和在本学习阶段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练习的方法等方面提出详细的要求,希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每个章节的学习编写得如同教师上课一样,以期能对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比较切合实际的帮助。
都市人经常处于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压力较大。本书是由治愈系歌词、文字配以轻松的插画构成的手账,旨在为忙碌的读者提供一个温馨、隐秘的小角落,让他们卸下心灵的包袱,写出心中所思所想,收获内心的平静。 书中所选歌词取自当下热门歌曲,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寓意深刻,唱出了时下人们的心声,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再配以简约线条勾勒的插画,十分具有美感。 本书只有手掌大小,便于携带,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来,记录灵感或生活感悟。 本书适合各年龄段读者使用。
.
本书为 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 丛书之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高为杰专门为民乐室内乐的新作品。《风声》乐思动人、思绪连绵、技法独特,系作曲家高为杰为紫禁城室内乐团2011年3月赴新西兰参加 奥克兰国际艺术节 演出而作,2010年12月首演于北京的 高为杰师生作品音乐会 。该作品既有对自然风声的音乐描摹,又有因风移情,表达对人生体验的某种感怀与寄托。本书附加有音频二维码,可以让读者在研读乐谱的同时,直接感受作品的音响魅力。该书可以用于音乐院校的音乐学系、作曲系师生研究当代作曲家新作品使用,也可以作为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的典藏作品。
《一根竹竿容易弯/中国风合唱精品系列》一书中的作品是陈国权先生自1985年以来赴江西、山西、陕西及内蒙古等地采风后的创作成果,包含了7首合唱作品,分别以混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无伴奏合唱等合唱形式为主,以简谱与五线谱(钢琴伴奏)双形式呈现。所有作品已由国内外多个合唱团体进行过演唱演出,参加过国内外各种合唱比赛或交流活动,影响广泛,获取过多项奖项。本书内容包括《一根竹竿容易弯》《十送红军》《送郎当红军》《桃花红杏花白》《蓝花花》《映山红》《呼伦贝尔大草原》等合唱作品,呈现了如湖南、江西、山西、陕北、内蒙古等不同地区的民歌。以作品旋律优美、编创手法独到,每一首歌曲有着动人的旋律和质朴真挚的情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同时在社会音乐舞台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德]吉多?,德国音乐家。1966年出生于德国施塔恩贝格,曾在理查德?施特劳斯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并在慕尼黑音乐和表演艺术大学学习指挥。曾在多家歌剧院担任合唱团指挥和艺术总监长达十年,并曾在奥格斯堡和慕尼黑的音乐大学担任讲师,后于音乐戏剧学院和格拉芬、慕尼黑等地的音乐学院教授音乐课程。除此之外,他还为德国巴伐利亚地区音乐家协会教授音乐理论和听力训练课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牛王会”考察报告;佛教的礼乐化与礼乐化的佛教——以河西走廊相关图像文献资料为据;历史·记忆·现实——乃日仪式中的“潮林道”及其变迁等。
萧梅主编的《大音(第8卷)》是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的系列图书《大音》的第八卷。本书是关于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的研究论丛,全书分为学术文萃、田野档案、讲座纪要、述评、译文五大部分,共包含仪式音乐研究领域的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的文章11篇。该书的出版旨在推动中国传统仪式音乐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及传播上的发展,也是为在读博士生、硕士生、研究传统仪式音乐的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为了编配好供这类小乐队演奏的乐谱,就应该了解小乐队编配的基本常识、乐器法、配器创作;常用的乐器及其性能与色彩特点、几种不同的小乐队编制、旋律、和声、常见的几种织体写法、怎样为声乐配伴奏等方面的问题。 配器创作贵在实践,首先要熟悉乐器,多接触乐队,这是配器入门的步。作者如果能演奏某些乐器,并了解它的性能,将更有裨益。其次,如能听演奏,阅读总谱,并认真分析,那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当然,有条件的话如能将自己的编配的总谱付诸演奏,并且不断修改、润色,那就更上一层楼了。
本书是“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研究丛书”之《俄侨音乐家在上海》,该书分12章对1920年至1940年的20年间俄侨音乐家在上海的演出活动,具体内容包括俄侨文艺团体中的音乐活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音乐队、俄侨专业音乐学校与私立音乐教育、访沪演出之俄侨音乐家、缤纷璀璨的俄国歌剧艺术等。该书可供各大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
著名音乐评论人、《音乐周报》原副总编辑陈志音(笔名紫茵),从其20余年职业记者生涯中所写的500余万字的文章中,按照类型、类别、角度、专业等,精心挑选了189篇,形成 紫茵音乐笔记 。这189篇文章广涉中外歌剧、各类音乐会、音乐剧本、舞美创作、表演艺术、导演艺术等,其文笔流畅,论点精当,评语中肯,阐述生动有趣。本书是其第二本《夜宴 30部中国歌剧评论》,所评歌剧包括我国原创的众多优秀剧目,如经典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原野》《冰山上的来客》等,如近年新创歌剧《永乐》《山林之梦》《钓鱼城》《土楼》《大汉苏武》等。其歌剧作者既有我国老一辈优秀的作曲家马可、张鲁、焕之、刘炽等,更有我国近年来出类拔萃的音乐家叶小纲、郭文景、雷蕾、印青、郝维亚等。其参演人员更汇集了我国 一线 歌唱家、指挥家等,如
著名音乐评论人、《音乐周报》原副总编辑陈志音(笔名紫茵),从其20余年职业记者生涯中所写的500余万字的文章中,按照类型、类别、角度、专业等,精心挑选了189篇,形成 紫茵音乐笔记 。这189篇文章广涉中外歌剧、各类音乐会、音乐剧本、舞美创作、表演艺术、导演艺术等,其文笔流畅,论点精当,评语中肯,阐述生动有趣。该书是《魔笛 38部中国歌剧现场乐评》,与其另一册《夜宴》一起,构成了作者对中外歌剧的综评评论。此册收录评论38篇,包括威尔第、普契尼、莫扎特、瓦格纳、约翰 施特劳斯、珀赛尔、亨德尔、古诺、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等众多大师的作品,并都是作者现场听赏演出之后对表演的描摹和月旦,各篇均短小精彩、言语间多流露出议者的臧否真情。作者评论中肯、视角得当、文字流畅,非常有利于引导普通观众欣赏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