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套教材目前包括3册,第1册适合学龄前儿童及小学低年级学生实用。在学习古筝的入门阶段里,提高儿童学习兴趣,使之能较快掌握识弦,以及勾、托、抹、撮等古筝基础技巧。 2.本套教材将技巧练习融入富有故事性、趣味性、儿童化的标题乐曲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帮助教师更好得开展古筝教学,避免枯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夯实基础。 3.本套教材一大特色是以 好听的音乐,背后的故事 的形式加入了音乐欣赏的内容,让乐器学习与美育素养不再脱节,家长们可以在家给孩子们说说音乐小故事,和孩子们一同欣赏音乐。 4.教材中的重点曲目附有二维码,用手机中的扫码软件(如微信)扫一扫就能看到一个地址链接,打开链接即可看到作者演奏示范视频,方便家长在家对孩子的练习进行辅导。
本教材使用说明 1.本套教材目前包括3册,第2册适合小学低年级至中年级学生使用。在学习古筝的提高阶段里,提高儿童学习兴趣,使之能较快掌握托劈、变音 4 7 、历音、滑音、双托、按音、以及双手演奏等古筝基础技巧,达到古筝考级五级程度。 2.本套教材将技巧练习融入富有故事性、趣味性、儿童化的标题乐曲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帮助教师更好得开展古筝教学,避免枯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夯实基础。 3.本套教材一大特色是以 好听的音乐,背后的故事 的形式加入了音乐欣赏的内容,让乐器学习与美育素养不再脱节,家长们可以在家给孩子们说说音乐小故事,和孩子们一同欣赏音乐。 4.教材中的重点曲目附有二维码,用手机中的扫码软件(如微信)扫一扫就能看到一个地址链接,打开链接即可看到作者演奏示范视频,方便家长在家对孩子的练习
本教材使用说明 1.本套教材目前包括3册,第2册适合小学低年级至中年级学生使用。在学习古筝的提高阶段里,提高儿童学习兴趣,使之能较快掌握托劈、变音 4 7 、历音、滑音、双托、按音、以及双手演奏等古筝基础技巧。 2.本套教材将技巧练习融入富有故事性、趣味性、儿童化的标题乐曲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帮助教师更好得开展古筝教学,避免枯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夯实基础。 3.本套教材一大特色是以 好听的音乐,背后的故事 的形式加入了音乐欣赏的内容,让乐器学习与美育素养不再脱节,家长们可以在家给孩子们说说音乐小故事,和孩子们一同欣赏音乐。 4.教材中的重点曲目附有二维码,用手机中的扫码软件(如微信)扫一扫就能看到一个地址链接,打开链接即可看到作者演奏示范视频,方便家长在家对孩子的练习进行辅导。
这是一部完整辑录民歌40年发展流变的百科全书式完全档案,全书由被誉为 民歌之母 的陶晓清统筹制作,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这场深刻影响了华语流行音乐未来走向的民歌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既再现了一代年轻人创作 自己的歌 的青春现场,又承载着历代民歌迷关于民歌记忆的珍贵符号,像一个可穿越时空的秘密宝盒,值得典藏。 书中囊括了近百张经典唱片的详细介绍与逾百位音乐人的幕后起底,讲述了很多熟悉的歌曲背后的隐秘故事,如李宗盛创作的*首歌是什么?《橄榄树》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龙的传人》歌词有哪些改动?等等。更有20世纪70年代台北市民歌西餐厅地图与40年来69场重要演唱会的全记录。另附有近500张复古照片、文件、手稿等珍贵史料与45首经典歌曲,全方位还原民歌运动40年来的发展图景。
樊祖荫等*的这本《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主报告,由五章构成:**章为绪论,阐述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工作计划;第二章通过大量田野调查个案,梳理、描述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存、传承、保护与开发现状;第三章对建国60多年来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学校教育传承与开发利用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变迁置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大背景,探究并解析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层结构与多元构成;第五章从宏观策略和具体措施两个层面提出若干保护对策。下篇为子报告,收录了12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子课题调查报告。
《妫川古韵》(0p.27)创作于2001年,是为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与女声合唱队而作的民族器乐曲。2002年获台湾“文建会2002民族音乐创作奖”大型民族器乐作品奖与本届比赛的“观众票选大奖”。同年总谱与CD在台湾出版。2003年9月20日由台北“国立”实验乐团在中正文化中心“国家”音乐厅上演,翟春泉指挥。2004年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音乐厅由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民族乐团于“中国音乐学院建院40周年庆典音乐会”上演,王甫建指挥。2005年在北京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文艺作品评奖中获奖。2008年12月4日由台湾“国家”国乐团在台北“国家”音乐厅上演。2010年10月23日于加拿大温哥华由BC(不列颠哥伦比亚)中乐团在BC中乐团成立15周年庆典音乐会“Better World,Better Life Concert”菁英会聚音乐会上演,卓汭仕指挥。2011年11月10日由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在沈音作曲系60周年系庆
小型民乐队,少则十人以内,多至二十人左右,以演奏中国民族乐器为主。这种规模小、机 动性与适应性强的乐队形式,在我国的城乡、学校、工厂、部队等基层文艺团体,乃至海外华人 音乐团体中,不知凡几。由于乐队自身人数不多、编制不一的特点,使得小型民乐队需要有“量身订做”的演奏曲目,而当前我国音乐图书市场中,所出版的为数不多的民乐合奏曲谱,又大都是为那些编制完整的大型民族乐团而编写的总谱。面对这些几十行的总谱,小型民乐队啃不动、吃不了,只能望洋兴叹;如果自不量力地去照本宣科,按图索骥,则会“缺胳膊少腿”,使得原有完整的作品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于是,小型民乐队的演奏经常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而其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对于小型民乐队的这种处境和需要,若要使其能够生机勃勃,首要任务就是
乐籍制度是肇始于北魏、不至清雍正元年解体的以“贱民”为主体的专业乐人制度,没入乐籍者则为“乐户”。他们在宫廷、官府、军旅、庙宇中执事应差,为之提供多种与“乐”相关的服务。中国音乐文化的主脉实际上是由以“贱民”为主体的专业乐人创造和传承的,延续了一千双数百年的乐乐籍制度成就了中国音乐的体系化。 本书从对历史上乐籍为集中区域之一山西省所存乐后人的实地考察入手,以乐籍制度、乐人为主脉对中国音乐文化传统进行梳理,从文献学、社会学、民俗学、音乐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层面对这一群体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自下而上方式、社会地位、信仰崇拜、组织形式、进行全方位的研讨,力图做出新的解释。
古筝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国家普及民族艺术的政策和有志之士的不懈努力下,学习古筝的人、特别是少年儿童越来越多。如何保持孩子的学筝热情,不断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古筝教师的重要课题。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及年龄特征出发,由浅入深地选择了部分广为传唱又深受其喜爱的少儿歌曲,改编成独奏、合奏曲(其他同仁改编的很好曲目在书中已注明)。又新创作了两首富于儿童特色的筝曲,并且每首乐曲都进行了重点、难点的解释和说明,并让我的学生(年龄在11-14岁,业余古筝八级以上证书获得者)在本书所附的CD和DVD中做了示范演奏,相信能对习筝的少年儿童有所帮助。
《古筝入门(修订版)》编写的原则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为激发学琴者的学习兴趣,采取了基础训练与短小筝曲交替进行的做法,这些小曲大多是根据儿童歌曲改编而成。 为了兼顾成年业余爱好者的学习兴趣,《古筝入门(修订版)》同时也采用一些根据民歌和人们熟悉的歌曲改编的筝曲。为了帮助初学者掌握古筝的传统风格,《古筝入门(修订版)》还选编了部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色彩浓郁的传统筝曲。 《古筝入门(修订版)》介绍古筝入门的技巧,内容包括:托与勾练习、撮与颤音练习、劈与颤音练习、连托与连抹练习、花指与划奏练习、固定按音练习、套指四点练习、双手弹奏练习、和弦奏法练习等。
本书着力表达和展现笔者多年来围绕“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研究和个性化的表述。比如针对“仪式、音声与表演”问题及其与“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关系,兼采中外学者有关仪式学、 学、语言学和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不同理论,以独特的学术视角,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研究。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 编由七章组成, 到第四章,着重梳理较为传统、经典的音乐民族志及人类学、仪式学民族志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从第五章开始 多侧重于介绍和讨论21世纪以来新出现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特点。第二编由五章组成,结合不同的实践与案例,着重探讨各种仪式音乐民族志的具体分析方法。
民族乐器是各族人民用来演奏音乐以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民族器乐是各族人民通过民族乐器演奏出来的,具有各种不同民族特色或地方风格的并表现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音乐。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有独奏与合奏两种表演形式。独奏曲以乐器分类,并一般以演奏方式归纳为吹奏、拉弦、弹拨等类型;合奏曲以乐器组合的方式分类,分为纯粹使用锣鼓等打击乐器的清锣鼓乐、由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索乐、用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以及由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等形式。不同的乐器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 民族器乐是人民生活的亲密伴侣。从远古时代的原始舞蹈、宗教祭祀,到今日民间的迎神赛会、婚丧喜庆,从草原上的马头琴、马背上的东不拉到音乐厅的名
广东音乐以其悠扬优美、格调高雅、韵味独特而驰名海内外,海外侨胸一听到广东音乐就会激发怀乡之念和思国之情。本书可以便于我国以及世界华侨地区的音乐爱好者研究、探讨以及创作风格等,特别在我国音乐高等院校已将广东音乐研究与演奏纳入教学之中。 本书的出版是为了积极推广、普及广东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因美育已被重新和德、智、体一起并列为培养全面发展建设人才的教育方针之中;不少人认识到科学与艺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在这一前提下,日渐活跃并在世界乐坛大放异彩的民族器乐重新受到青睐,为方便音乐爱者,尤其是海外华侨音乐爱好者了解和研究广东音乐提供帮助。
《中国经典民歌欣赏教程:华东、台湾卷》100首经久不衰、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嘎达梅林》、《康定情歌》、《阿拉木罕》等:由*、宋祖英、张也、董文华、阎维文、吴碧霞等50位著名歌唱家倾情演绎;所有曲目采用民族乐队伴奏,保留了民歌的原汁原味。此产品已列为文化部《21世纪艺术教育大系》示范教材。既适用于大、中学生的音乐欣赏课,又可作为高等音乐院校师生辅助教材和从事中国民歌工作、研究的专业学者的参考资料,也是广大中国民歌爱好者的欣赏典藏。
杨民康主编的《瑶族传统仪式音乐论文集》具体分为五个部分。部分“综述”,收入五篇文章。其中,杨秀昭等的《瑶族宗教祭祀活动中的歌舞音乐》(1994),由20世纪90年代广西艺术学院专事瑶族音乐研究的学者群撰写,发表于香港高校学刊,乃是在当时两岸三地艺术学与人类学学者对于宗教仪式音乐给予共同关注和密切交流的学术背景下,部分学术课题开始尝试走出以往的宗教研究学术“禁区”,从而具有开拓性、突破性意义的一项初期研究成果。杨民康、吴宁华的《桂、黔、滇少数民族梅山教传统仪式与仪式音乐的比较研究》(2006)发表于21世纪初期,是在作者对云南、广西等地瑶族道教仪式音乐做过较为系统的音乐民族志研究之后,试图对之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的一批研究论文之一。其他三篇,则分别从国内、国外研究以及某一学术专题的角度,对迄今中国
常静,古筝演奏家,独立音乐人,国家一级演员,泰国公主常任古筝老师。 她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先后师从李婉芬教授、邱大成教授习筝。她的音乐空灵唯美,如中国山水画般气韵悠长,并用现代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古老的文化,通过独特的演奏吟唱方式和东西方乐器的混搭,给予古筝音乐全新的诠释。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古筝独奏《礼乐——春江花月夜》。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和世界著名音乐家雅尼先生合作《琴筝和鸣》,获得广泛关注。 常静专注于古筝演奏与创作,已在美国真音乐、台湾源动力、德国EDEL、香港雨果、中国瑞鸣等唱片公司出版《常静》、《离弦》、《彩虹之上》、《筝美人》、《十指弹一》、《杏花天影》、《瑞鹤飞》等多部唱片,并在唱片中担任作曲、编曲、演唱、演奏、制作等工作。 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