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地位崇高,曾响彻古人的生活和内心。一张琴可以诉说无数美妙绝伦的故事。《古琴丛谈》从古琴的制作谈起,说到琴音的品质特色、弹琴的讲究,说到伯牙和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嵇康与《广陵散》、范仲淹和《履霜操》;论及弹琴的讲究,琴的指法、题材、打谱以及琴曲的音乐特征。又以陶渊明与无弦琴为引,论说当代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刘景韶先生、成公亮先生的品行修养、风格气质;还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的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对古琴的现代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由古琴而深入古琴文化,深入中国古代琴人、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以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向度的共振,传达古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一种高旷。
本书作者以其对中国器乐和古今中西文化的熟稔,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五种重要乐器与特殊生命情性关联起来,从琴与高士、琵琶与侠客、笛与书生、筝与儿女、胡琴与常民生命性的相形相契入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概述了中国乐器的特质。乐器与生命属性的此种连接,因此也就不只反映了中国器乐独特的历史发展,更根柢地映照了中国人在音乐乃至生命上不同于西方人的一种态度。
本教材致力于推进竖琴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凝聚了作者在竖琴艺术、音乐教育、音乐美学等当代教育领域中长期耕耘的成果。本书特别针对中国儿童启蒙阶段的竖琴教育而创作,内容包含了系统的竖琴音乐理论的讲解,国内外著名传统儿歌、世界古典名曲改编,以及作者原创乐曲作品等,是一本为中国儿童量身打造的本土竖琴教材。
中国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中国民歌浩如烟海,数不胜数,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其内容形式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多年来我国文艺工作者对中国民歌进行收集、整理、抢救,随着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民歌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中国民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继承与发展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遗产,向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提供民族音乐研究素材资料,我们策划选编这本《中国民歌精选》。 《中国民歌精选》精选了全国各省市、各民族的代表性民歌三百余首,这些经典民歌大多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地方特色浓郁,为人们广为传唱。所选歌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劳动歌曲,有山歌
唢呐是历史久远、流布广阔的管乐器之一,它不仅流布于我国大江南北的20个民族,也流布于、亚、非、欧三大汴的30多个国家和地我,可谓是件“世界性乐器”。
箫的历史悠久绵长,音色圆润典雅,是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侧重介绍箫的器、技、艺三方面内容:《知于器》介绍箫的历史演变、种类形制和持箫方法,帮助初学者了解箫乐器的基本常识;《精于技》介绍箫的演奏技术,配合大量新创编练习曲和乐曲,帮助习箫者通过基础训练和乐曲实践,加强基本功和实操能力;《通于艺》介绍箫在昆曲、江南丝竹、南音和广东汉乐等戏曲和乐种的应用,精选经典作品作为风格性练习,旨在帮助演奏者扩展对箫艺术的理解,提升音乐审美趣味。
《妫川古韵》(0p.27)创作于2001年,是为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与女声合唱队而作的民族器乐曲。2002年获台湾“文建会2002民族音乐创作奖”大型民族器乐作品奖与本届比赛的“观众票选大奖”。同年总谱与CD在台湾出版。2003年9月20日由台北“国立”实验乐团在中正文化中心“国家”音乐厅上演,翟春泉指挥。2004年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音乐厅由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民族乐团于“中国音乐学院建院40周年庆典音乐会”上演,王甫建指挥。2005年在北京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文艺作品评奖中获奖。2008年12月4日由台湾“国家”国乐团在台北“国家”音乐厅上演。2010年10月23日于加拿大温哥华由BC(不列颠哥伦比亚)中乐团在BC中乐团成立15周年庆典音乐会“Better World,Better Life Concert”菁英会聚音乐会上演,卓汭仕指挥。2011年11月10日由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在沈音作曲系60周年系庆
古筝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国家普及民族艺术的政策和有志之士的不懈努力下,学习古筝的人、特别是少年儿童越来越多。如何保持孩子的学筝热情,不断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古筝教师的重要课题。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及年龄特征出发,由浅入深地选择了部分广为传唱又深受其喜爱的少儿歌曲,改编成独奏、合奏曲(其他同仁改编的很好曲目在书中已注明)。又新创作了两首富于儿童特色的筝曲,并且每首乐曲都进行了重点、难点的解释和说明,并让我的学生(年龄在11-14岁,业余古筝八级以上证书获得者)在本书所附的CD和DVD中做了示范演奏,相信能对习筝的少年儿童有所帮助。
广东音乐以其悠扬优美、格调高雅、韵味独特而驰名海内外,海外侨胸一听到广东音乐就会激发怀乡之念和思国之情。本书可以便于我国以及世界华侨地区的音乐爱好者研究、探讨以及创作风格等,特别在我国音乐高等院校已将广东音乐研究与演奏纳入教学之中。 本书的出版是为了积极推广、普及广东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因美育已被重新和德、智、体一起并列为培养全面发展建设人才的教育方针之中;不少人认识到科学与艺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在这一前提下,日渐活跃并在世界乐坛大放异彩的民族器乐重新受到青睐,为方便音乐爱者,尤其是海外华侨音乐爱好者了解和研究广东音乐提供帮助。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观念的更新,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如同百花园中盛开的花朵缤纷鲜艳。各个地区民族乐队根据自身特点作出了自己的发展。 由于民族音乐队伍,特别是创作方面的局限,以及进入到市场运营机制以后,各种应民族音乐发展所需的乐曲、教材及音响资料和民族音乐团队指挥及指导老师的缺乏,更突破出现规范又优秀作品的缺乏。本曲集集中了一些著名作曲家如顾冠仁、周成龙、曾加庆、傅沛华、朱晓谷、杨春林、陈大伟等人的中小型民族音乐合奏曲,且这些作品早已成为各专业团队和一些业余团队音乐会的保留曲目。为规范并提高乐队的排练、演奏水平,我们专门将每首作品录制成CD。这些CD示范版一方面体现了作品的原意,同时又展示了上海青少年民乐团队的水平。 本集对每首乐曲的排练作了具体的提示,并对民族乐队的排练、指导提出
杨民康主编的《瑶族传统仪式音乐论文集》具体分为五个部分。部分“综述”,收入五篇文章。其中,杨秀昭等的《瑶族宗教祭祀活动中的歌舞音乐》(1994),由20世纪90年代广西艺术学院专事瑶族音乐研究的学者群撰写,发表于香港高校学刊,乃是在当时两岸三地艺术学与人类学学者对于宗教仪式音乐给予共同关注和密切交流的学术背景下,部分学术课题开始尝试走出以往的宗教研究学术“禁区”,从而具有开拓性、突破性意义的一项初期研究成果。杨民康、吴宁华的《桂、黔、滇少数民族梅山教传统仪式与仪式音乐的比较研究》(2006)发表于21世纪初期,是在作者对云南、广西等地瑶族道教仪式音乐做过较为系统的音乐民族志研究之后,试图对之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的一批研究论文之一。其他三篇,则分别从国内、国外研究以及某一学术专题的角度,对迄今中国
常静,古筝演奏家,独立音乐人,国家一级演员,泰国公主常任古筝老师。 她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先后师从李婉芬教授、邱大成教授习筝。她的音乐空灵唯美,如中国山水画般气韵悠长,并用现代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古老的文化,通过独特的演奏吟唱方式和东西方乐器的混搭,给予古筝音乐全新的诠释。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古筝独奏《礼乐——春江花月夜》。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和世界著名音乐家雅尼先生合作《琴筝和鸣》,获得广泛关注。 常静专注于古筝演奏与创作,已在美国真音乐、台湾源动力、德国EDEL、香港雨果、中国瑞鸣等唱片公司出版《常静》、《离弦》、《彩虹之上》、《筝美人》、《十指弹一》、《杏花天影》、《瑞鹤飞》等多部唱片,并在唱片中担任作曲、编曲、演唱、演奏、制作等工作。 常静
古琴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地位崇高。此书是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深入古琴世界的经历和体会,20世纪60年代,作者游学北大,师从王迪研习古琴,并得到管平湖、查阜西等著名古琴演奏家的指导。书中不仅有对古琴本身的描写,更有关于古琴之于古代文人生活的意义的描述,关于古琴与音乐、诗歌以及人的命运的相互关联的解析。甫一出版,即获得当年瑞典*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开启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中国文化和文人精神世界的大门。
乌日娜编著的这本《内蒙古少数民族歌曲选集》选取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及蒙古族的典型民歌及创作歌曲。每首歌曲都配以钢琴伴奏谱,使声乐教学更加完善、规范、科学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箫的历史悠久绵长,音色圆润典雅,是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侧重介绍箫的器、技、艺三方面内容:《知于器》介绍箫的历史演变、种类形制和持箫方法,帮助初学者了解箫乐器的基本常识;《精于技》介绍箫的演奏技术,配合大量新创编练习曲和乐曲,帮助习箫者通过基础训练和乐曲实践,加强基本功和实操能力;《通于艺》介绍箫在昆曲、江南丝竹、南音和广东汉乐等戏曲和乐种的应用,精选经典作品作为风格性练习,旨在帮助演奏者扩展对箫艺术的理解,提升音乐审美趣味。
箫的历史悠久绵长,音色圆润典雅,是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侧重介绍箫的器、技、艺三方面内容:《知于器》介绍箫的历史演变、种类形制和持箫方法,帮助初学者了解箫乐器的基本常识;《精于技》介绍箫的演奏技术,配合大量新创编练习曲和乐曲,帮助习箫者通过基础训练和乐曲实践,加强基本功和实操能力;《通于艺》介绍箫在昆曲、江南丝竹、南音和广东汉乐等戏曲和乐种的应用,精选经典作品作为风格性练习,旨在帮助演奏者扩展对箫艺术的理解,提升音乐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