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选乐曲涵盖传统琴、流行琴以及自由低音琴,系目前活跃在国内舞台上的优秀中青年手风琴演奏家的新作,其中很多作品已演出多次,并广受欢迎和好评。这些作品大部分是首次出版,多以流行歌曲改编而成,非常适合专业院校手风琴专业的学生以及优秀的中学生演奏;有几首用二重奏形式编配的乐曲更能体现原曲的风格与内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首 手风琴与人声 ,这种改编形式使传统乐曲焕然一新 它既不是手风琴独奏,又不是单纯的手风琴伴奏歌曲,而是把手风琴与声乐有机地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融为一体,为手风琴多元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周璇(1920—1957),是我国蜚声影坛、歌坛的两栖明星。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被誉为“金嗓子”、“歌后”和“影后”。一代歌星、影星周璇的独特的艺术地位,在中国电影史和音乐史上几乎无人可以替代。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能听到她的歌声,周璇在海内外电影观众和歌迷的心中,有着特殊的长久的魅力。1995年,在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隆重颁发“世纪奖”的庆典上,周璇荣获女演员奖(男、女演员各15名),由她主演的《马路天使》是10部获奖影片之一。
如果不明白毒品的作用,就无法理解近百年来的英美流行音乐史。毒品和流行音乐的纠葛,早在唱片工业尚未发明的年代便已存在。 对英雄的贪婪需求,是毒品/音乐动力学的核心。观众渴望摇滚疯子提供替代体验,乐手开始被自身的神话、缺乏安全感和音乐业暗盘交易困住,而音乐业本身只向钱看。此外,毒品既能帮忙开发创造力和灵感,也能让秀的乐手走到世界边线,甚至越线。 《流行音乐与毒品的历史》融合乐手故事、新闻报导、史料、第一场现场直击,将流行音乐与毒品的百年纠缠史娓娓道来:黑奴解放运动之后,黑人巡回透艺人染上专利止痛药瘾;爵士乐兴起时,大麻和海洛因先后渗透进音乐圈;二战后,安非他命伴随退伍军人渗入摇滚音乐圈,1960年代嬉皮音乐与迷幻药、LSD结合,以及1970年代朋客摇滚与海洛因的关系等。
《百唱不厌难忘的歌:外国名歌精华》主要介绍了红蜻蜒;故乡的秋天;北国之春;邮递马车;拉网小调;哩哩哩;春之歌;桔梗谣;哎哟,妈妈;星星索;划船歌;梭罗河;尼罗河畔的歌声;铃儿响叮当;念故乡;青春迪斯科;小乐队;故乡的亲人;老黑奴;交换舞伴;苏珊娜;吉普赛女郎之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
本书入选作品大多是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无论古典艺术歌曲或当代流行歌曲,都是大众易于接受和欣赏、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作品难度不至于高不可攀,是一般合唱团能够胜任演唱或稍经努力就能够胜任演唱的。这些合唱作品(包括钢琴伴奏谱)大都是直接从国外搜集到的、极难觅取的、原汁原味的原创歌谱。少数作品虽然另有人改编,但都有原著和原唱录音(及配器)资料作为依据,以期程度保持和体现原著的风格。
《中外合唱歌曲精选》是一部收录我国民族歌曲和通俗歌曲,以及那些外国世界经典歌曲,这里每一首歌都经过了岁月的熏陶,相信会使音乐爱好者喜欢上这本书。
作为一本讲述爵士乐历史的书,做到雅俗共赏可能颇为不易,但梳理好它的发展脉络,也是其中应有之义。附录和大量的照片,当也能补坊间同类书籍之不足。毕竟爵士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文字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而读者诸君,未必都有去纽约或是蒙特利尔现场聆听一流爵士乐好手演奏的机会,故而照片能提供读者以直观的感受,透过书本看见爵士乐大家的音容笑貌,爵士乐圣地的一草一木;推荐的唱片品牌则利于读者在乐音中重温爵士乐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