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中的美术》(精装版),合平装本上下两册为一册,收录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教授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论文31篇。 这些论文围绕着 礼仪美术 (ritual art)这一基本概念讨论了中国上古和中古美术中的多项艺术传统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铜礼器,东周以降的墓葬艺术,佛教、道教美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等。这些论文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献证据,以扩大美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建筑、雕塑、画像和器物等各种视觉形象的组合以及与人类行为及思维的有机联系。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文章中的讨论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除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察,还反思有关的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相当一批
王克芬著的《中国舞蹈发展史》是一部阐述中国舞蹈发展史的专题学术著作。全书以8章篇幅和132幅伴文插图,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舞蹈艺术自原始社会至明清时期产生、发展、传承、变异的历史轨迹,丰富而又多采地展现了中国舞蹈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成就和艺术特色。全书引征的大量文献典籍和考古发现新成果,翔实而又清晰地凸现了中国舞蹈艺术的精髓;增补的许多珍贵资料和失传已久的曲谱脚本,再现了这一古老艺术的历史原貌;增添的彩色图版插页,重现了许多舞蹈艺术弥是珍视的历史瞬间。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展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获得了许多成绩,赢得了相关各界的充分肯定。此次编写的《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爵士舞等级考试指定教材》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娱乐性、表演性、创造性和时代感等特点。根据舞蹈爱好者不同年龄段的身体发育特点,教材分为10个级别,适于4岁到16岁的青少年儿童。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展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获得了许多成绩,赢得了相关各界的充分肯定。此次编写的《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中国舞等级考试指定教材》把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舞中一些基本舞姿、动作和舞步,按不同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划分为十个等级,将中国舞蹈的知识性、训练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力求符合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本稿书写了20世纪30年代至今中国舞的发展史。从戴爱莲开创中国舞到中国早期舞蹈创作,从中国舞的黄金时代到融汇了现代舞蹈语汇的创新舞剧《丝路花雨》,作者利用大量的影像资料、扎实的历史文献、丰富的田野调查和访谈等多种调查研究手法,记录了中国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发端、成熟与壮大发展,体现了中国舞从业者坚持把研究和创新作为舞蹈形式的重要建设过程,使这一舞种既灵活多变又与时俱进。本稿选题新颖,视野宽广,作者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可供舞蹈从业者、爱好者以及舞蹈专业研究者参考阅读。
本书围绕传统舞蹈的历史、特点及表现展开讨论,同时聚焦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本书通过对传统舞蹈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下的传统舞蹈形式,通过深入解析传统舞蹈的起源、演变和表现形式,可以对传统舞蹈的内涵与魅力有更深刻的理解。另外,本书还分析了传统舞蹈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认为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通过传统舞蹈的传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递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崔莎,布朗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她不囿于芭蕾舞和现代舞的传统框架,将日常动作与即兴表演融入舞蹈创作,以其反地心引力,抽象又富有逻辑的动作语言、巧妙的几何构图编排和强烈的视觉元素的 布朗风格 为人所知,被誉为后现代舞的先驱和代表人物。 本书是关于崔莎.布朗的专著,由艺术史学家苏珊.罗森伯格撰写。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布朗的档案资料和访谈记录,追溯了这位艺术家五十年艺术生涯的前半程。书中探讨了布朗系统性的艺术原则,揭示了她在创作过程中所面对的艺术挑战和发展历程。
《形体训练基础教程》通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法以及对各所高校形体教学的考察分析、调研学生的舞蹈背景等方法,以塑造人物为目的,融合中国故事、民族文化,当下审美,最终整理辅助于表演又具备舞蹈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 形体训练是使用肢体动作对身体达到具有一定目的的训练,在现代中国话剧、影视市场中已然逐渐发展为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教材运用中国故事进行形体普及,将形体基本功、现代舞与流行舞、舞台形体技能、古代历史礼仪、形体与身韵五个部分融合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既弥补了该领域研究内容的缺失,又创造性地加入民族文化元素。本书通过市场调研法、教学实践法进行读者背景摸排,也进行组合创作,内容删选,使本教材既不脱离舞蹈训练的属性,又能辅助于表演教学,发挥表演专业学生的优势,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本著作以中国西南地区傩戏文化为研究对象,收录了十位学者近十年来(2010年-2020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梳理了近三十年西南地区傩戏文化研究的学术脉络。二、开拓了傩戏文化研究的学术视角和学科、融学科领域;文图并茂,配附一些具有文化价值的典型图片。三、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学术观点,如 贵州安顺屯堡地戏是军傩,是傩戏的一个品种 历史上湖南曾是贵州傩戏源地之一 阳戏 三圣 是阳戏类型的标志 阳戏的三种形态在西南地区呈 带状 分布 等。
进入20世纪,在欧洲以外,丹尼斯-肖恩、玛莎 格莱姆、韩芙丽-魏德曼等美国舞蹈先驱决意探索一种根植于美洲大陆、面向未来的舞蹈艺术形式。20年代末,痴迷于绘画却屡次碰壁的何塞 林蒙决心走上舞蹈道路,在多丽丝 韩芙丽的指导和启迪下,他凭借天赋和勤奋快速成长。20世纪中期,何塞 林蒙以其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和内涵深刻的众多精彩作品,成为受舞蹈界和大众认可的美国第三代现代舞舞蹈家。 何塞 林蒙将自己的舞蹈哲学融入创作和技术探索,成就了独具特色的 林蒙风格 ,其开创的技术体系至今仍被用于美国各大舞团和专业院校的现代舞训练。本书作者与何塞 林蒙共事多年。围绕基本动作原则,本书以独具氛围感的现场照片,剖分连贯而兼具美感的图解,对动作顺序和细节的详尽描述,精密的拉班舞谱,以及结合教学表演实践经验的教师须知,向读
袁禾主编的《中国舞蹈通史(精撰版)》是国内第 一部从远古到21世纪初中国舞蹈通史专*。该专*从 历史人文的视角,梳理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轨迹,探 究其文化特点和艺术精神,既保证了通史研究的纵向 完整性,又具备断代史研究的阶段概括性。此外,在 注重知识的准确性、系统性和学术的严谨性的同时, 兼顾可读性、趣味性,深入浅出,明白易懂,不仅可 作为舞蹈研究的参考书籍,亦可作为大学教材,一周 一讲,春、秋学期分别完成全书上、下编的内容,有 利于教师把控教学进度以及学生适时掌握规定课时内 的重点知识,促使课程教学规范化。
本书旨在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维度中描述中国传统舞蹈审美嬗变的独特体验,进而为理解当代中国舞蹈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切合与融合提供一种视角与路径。在结构上,凑够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为三编:壹编 中国传统舞蹈审美的当代嬗变 从审美、文化、价值三个宏观维度探讨了传统舞蹈的现代化转型;贰编 中国传统舞蹈审美的当代建构 对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民族舞剧的当代艺术实践进行了具体的阐析;叁编 中国传统舞蹈现代性体验的个案研究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包括大歌舞《人民胜利万岁》、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等,以微观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现代性问题。
《新中国舞蹈的艺术实践与历史书写》,为构建中国舞蹈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本书以历史意识与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从当代舞蹈艺术实践出发,对中国舞蹈现实主义的内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有助于高校舞蹈学的史学、艺术学理论等学科建设以及中国舞蹈史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 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面对这一任务,中国舞蹈、中国文艺现实主义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就值得深入研究。本书可作为舞蹈史论课程教学的辅助教材,研究生考学与科研人员读本,可引导潜在的刚性需求,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本书分为初步建成舞蹈表演理论与舞蹈表演实践两部分,着力研究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表演艺术的表演理论与实践美学特征和规律,通过横向比较,纵向交错,平行互动,借此推动中国古典舞表演体系的成功构建。本书通过把握舞台表演艺术这一大系统的美学基础上,与其他子系统进行比较,继而归纳、总结、提炼出舞蹈表演的特性,进行元素化的细化研究。
《中国古典舞之身体语言建构》着眼于中国古典舞在成因上的过程化研究,并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舞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一些具有规律性的问题,对正在实践着的身体语言再发现探索和正在争论着的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及其美学建设做出带有一定研究价值及探索意义的整理。
。。。
本教材共分为15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围绕一类特定的舞蹈技巧展开。在内容编排上,我们注重从基础到高级、从理论到实践的逐步过渡,使学习者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同时,我们还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点,配备相应的图片、简洁的文字,并附有动作示范小视频(扫描相应的二维码就可以获得),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创技舞蹈的运用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