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书的理解分为电子书和传统纸质书这两种, 前者是有利于快捷获取信息的阅读, 但是纸质书的阅读, 不仅仅指的是视觉阅读, 即一种过去认识的纯粹文字的阅读, 其实纸质书还包括形态阅读、触感阅读、 交互阅读、聆听阅读 即使是视觉阅读,也有图品、字形、编排、 空间、节奏、层次欣赏, 还有信息戏剧化设计语言和语法领悟, 甚至还包括联想、启迪、展现以及阅读美感享受。 正如博尔赫斯所说: 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的物质性, 书沉重、笨拙,也灵动、优雅, 这是一种在时代更迭之间显得愈发珍贵的气质。 品味阅读,体现出一种优雅的气质。 一本好书不仅是信息的传声筒, 更是影响内心和周边心象物境的生命体。 书的物质性可以让读者与纸张亲密接触, 它的质感,自然的肌理 是一种有温度的阅读享受。
中国当代知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宁成春的个人作品集。全书分铅印时代、三联风格、素以为绚三部分呈现了宁成春六十年的设计历程,在作者口述的基础上精心整理,收录1500多件书籍设计作品及手稿,选择四十余种经典案例详细阐发:如何设计一本书?封面思路从哪里来?怎样选择恰当又出彩的材料与工艺?作者用漫长的职业经历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既是对宁成春六十年书籍装帧生涯的总结,也是对三联书店近三四十年重要出版物的回顾,从装帧设计角度记录了一本本书籍的诞生。
本书就像是2019中国 美的书 《莱比锡的选择》的前传,它拼接起美书籍的始源,系统完成了关于莱比锡的圆满纪念。从 世界美的书 比赛开始举办以来,赵清老师收藏的书籍占据总获奖书目的82%。2004年就像是一条分水岭,往后走,世界的书籍设计史上才有了中国设计师的参与。而往前走,便是《翻阅莱比锡》这本书,它见证着世界的巨变,在从手工制版转型成逐步利用电脑设计的过程之中,树立起了一座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生活手帖》,日本战后新生活美学的代表刊物,风靡日本70余年。作为《生活手帖》创办人之一,花森安治担任主编30年,手制作封面、绘制插画、设计版式,一期不落,用天才般的手艺塑造了《生活手帖》独特的设计美学。本书为花森安治一百年诞辰纪念版,收录花森安治所作153张封面,160余幅精彩手绘、草图,以及珍贵的现场照片。 每天读一遍,都会感到很幸福。
这本书收录了国际著名平面设计家、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近年与中国、韩国及印度的六位著名设计师 吕敬人、黄永松、安尚秀、郑炳圭、R.K.乔希(R.K.Joshi)、柯蒂 特里维迪(Kirti Trivedi),就东方各国的文化异同,亚洲的书籍、文字、设计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对谈,通过他们的对话使读者得以分享这些设计师们对本国的文化、文字的思考,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实际设计工作的体会和经验。而书中配合各处对谈内容分别选刊的杉浦康平和六位设计师的作品,也为读者提供了从思想到实践的典范。
设计也是一种写作。从2003年起,何浩一直与中国*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合作,设计了超过百部的高品质艺术书籍与画册,他以独立设计师的身份,共同创造和书写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本书即何浩在当代艺术书籍设计领域的作品选集。
李吉庆对当代作家文学著作单行本的装帧设计,也都可圈可点。如韦君宜的小说《露沙的路》,封面、书脊、封底连成一片,以淡紫为底色,框以浅红色,封面安排白色阴文素描延安窑洞和宝塔,体现小说主人公在陕北的曲折经历和解放区投奔者的坎坷命运。我很感谢李吉庆为我的散文和散文诗集《诗爱者的自白》作的装帧设计。《李吉庆装帧艺术》封面、书脊、封底、勒口以淡灰为底色,封面淡灰的上方又晕为白色。中心为水仙花,花叶为浅绿间深绿,花瓣素白,花心金黄,曲线婉娈,风姿绰约,清纯淡雅,宁静致远。水仙是我的花中*。这个装帧设计,深得我心,是吉庆的匠心独运。
一个关于设计问题的答案,有时需要我们跳出设计本身;一个 作品的背后,凝聚的不仅仅是设计师的汗水与设计智慧, 需要设计师具备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学识修养,其中也包括对社会、 以及人性的理解。胡永和著的《上上之册(书册设计专业之道)》和您分享了高水准作品背后的感悟,对于新上路的设计师以及以设计为奋斗目标的人们来说 参考价值! 本书中收录了作者胡永和过往的 作品,对于设计实践是一个 好的参考。除此之外,作者还分享了他多年来经营设计公司的经验与心得,这对于独立设计师以及经营设计工作室的老板来说,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Design+全球设计精粹(第2辑)》丛书收录*、前沿、*秀的国际平面设计案例,对其进行更为精细的筛选和更为合理的分类编排,分为《包装设计》、《画册、书籍设计》、《标志、名片与vi设计》、《广告、宣传页、卡片设计》、《界面与网页设计》、《图案设计》6个分册。收录作品涉及全球约40多个国家及地区,旨在加强设计师间的国际交流,开阔设计视野,开拓设计思路,启发设计创意。可供广大的艺术和平面设计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参考。 本册内容主要包括画册和书籍两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