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弗朗切斯科 卡雷里探索并拓展了基于 行走 的艺术形式,并着重审视了三个关键历史转折点:从达达主义到超现实主义,从字母主义到情境主义,从极简艺术到大地艺术。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卡雷里获得了一部关于漫游的艺术史,一片可以漂流航行的城市群岛。 行走 虽然不直接构成对空间的物理建构,但是该行为暗示了对相关地点及其意义的改造。人类在一个没有地图的空间中的实际存在,以及他们在穿越空间时产生的感知变化,构成了一种景观变化的形式。这种变化没有留下可见的痕迹,却在文化上改变了空间的意义,进而改变了空间本身。
客人结束了关于他对城市不可见性的讨论,喝了一口茶。回味着客人的故事,主人放下烟斗,打破了沉默:我也有一个城市的故事可以讲讲 张永和 本书是著名建筑师张永和的随笔集,集结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中收录1982年至2021年创作的文章五十篇,可依照涉及论题分为 建筑,居住 文学、艺术 思想 教育 城市 父亲 六组,但又不局限于此。作者以充满文学性与个人风格的语言,记录四十年间的观察与思考。 新版对内容和结构进行了调整,增补文章十七篇,减去三篇,创作时间延及2021年,是对作者所思、所想、所写更加立体且完整的呈现。
这是一本世界建筑指南,带领我们穿越以恢宏的纪念性建筑为特点的古代世界,跨出由神圣庄严的教堂与城堡构成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盛期、巴洛克的狂喜,来到注重创新与自我反思的现代世界。本书涵盖各种建筑风格与建筑类型,并有着贯穿全书的各种主题,讲述了流淌于建筑史中的思想和观念。本书介绍了许多伟大的建筑师,如印何阗、维特鲁威、贝尼尼、依理高 琼斯、克里斯多佛 雷恩、勒 柯布西耶等等,以及今日的明星建筑师们。
本书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讲述了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勒 柯布西耶的一生,讲述了他是如何从青年建筑师夏尔-爱德华 让内雷一步步成长为现代建筑大家勒 柯布西耶的。书中详细介绍了柯布西耶的成长经历、建筑设计风格、艺术理念等。书中使用了大量柯布西耶基金会的图片资料,通过这本小书,可以轻松地读懂柯布西耶,学会欣赏柯布西耶的建筑,进入现代建筑艺术的世界。
如今,人们对设计师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了解逐步深入。本书围 绕学习设计的过程循序展开,帮助培养认知技能和实践技能。从这 一点来看,本书对于设计初学者以及即将开始步入设计旅途的人来 说,将会是非常受欢迎的! 不用担心!做设计师不必记住这些东西。在不知道这些的时候大家 一直以来也设计得很好很成功,所用的设计方法一样令人惊叹。不过, 有点儿这方面的意识还是有好处的。你要知道你在做的事情极具挑 战性,非常特殊,因为你需要处理的问题的特点就是挑战性和特殊性。 阅读本书你会发现很多建议和案例,会帮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设计 方法。本书的宗旨就是陪伴你走过这条障碍重重的设计之路。 我不想让它成为一本需要你死记硬背的教科书。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位于曼哈顿中城的繁华地段,如今已然成为一处现代艺术的圣地,是了解现代艺术的必看之馆,代表性藏品有毕加索的《阿维尼翁的少女》等。本书选择了馆内有代表性的现代艺术作品,以期为读者呈现出欧美现代艺术的概貌。
本书内容主要出自《中国园林》《苏州,一座园林城市》《中国园林览胜:留园与狮子林》等著作,共收录140余张图片。 《中国园林》初版于1949年,收录了苏州园林的图片20余张,被誉为海外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山之作。作者喜仁龙是20 世纪上半叶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首届查尔斯 兰 弗利尔奖章获得者。 《苏州,一座园林城市》初版于1936年,作者弗洛伦丝 露丝 南希曾在苏州生活多年,对苏州城内外各处景致了如指掌。她的丈夫文乃史参与创办了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并在1922至1927年间担任该校第三任校长。 《中国园林览胜:留园与狮子林》初版于1943年,是一本详细的游园指南。作者包爱兰曾在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今苏州大学一部分)任教。
伦敦泰特美术馆坐落于伦敦米尔班克地区的泰晤士河畔,是英国重要的现当代艺术博物馆,馆藏囊括了从16 世纪至今的艺术杰作。书中包含威廉 布雷克、约瑟夫 马洛德 威廉 透纳、约翰 辛格 萨金特、约翰 威廉姆 沃特豪斯等欧美著名画家的画作及赏析, 还可以从中了解到伦敦泰特美术馆的历史、主要馆藏及相关艺术家的生平。
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是西班牙为1929 年召开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而专门修建的一所综合展览馆。这里藏品丰富,展示了从罗马时代到20 世纪中叶的种类繁多的杰作,包括雕塑、绘画和手工艺品等,其中涉及诸多名家的作品,如埃尔 格列柯、迭戈 委拉斯凯兹、彼得 保罗 鲁本斯、卡纳莱托等。
《艺游未尽:世界艺术名城旅行笔记》收录了作者吴涛游历的旅行笔记,所到之处包括艺术名城巴黎、伦敦、罗马、威尼斯、布拉格、东京等38座城市,涉及13个国家。与以往游历记录不同的是,作者选择了 艺术 作为旅行主题,全书着重介绍了作者游历的数十座博物馆、美术馆、教堂、剧院,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这样的打卡景点,到托尔斯泰墓、马格利特博物馆这种小众去处,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带领读者穿梭于各国艺术名作之间。 读者可以将这本书当做知识性读物,一览各艺术名城的历史文化,也可将本书当做旅游攻略,用来制定行程路线,避坑打卡。
美景宫的城堡是晚期巴洛克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美景宫建筑群的诞生是为通过其房间中的湿壁画和装饰来颂扬欧根亲王的形象,在岁月的变迁中逐渐成为奥地利民族艺术的守护者。哈布斯堡帝国的过去与欧洲的历史融为一体,通过长廊的展览室向我们讲述着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主要艺术运动。博物馆中对印象派代表艺术家作品的收藏是全景式的,包括保罗 塞尚、克劳德 莫奈、皮埃尔 - 奥古斯特 雷诺阿等。早对分离派画作的购买造就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博物馆展品。这里对居斯塔夫 克里姆特的作品收藏中不乏其传世杰作,如《索尼娅 尼普斯肖像》《戴羽饰帽的女士》《吻》《朱迪塔I》。
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们总会通过一些手段或媒介(技巧、裱框、结构、形式、风格以及图示等),更好地表达艺术作品的精髓。《绘画鉴赏方法》《版画鉴赏方法》《艺术风格鉴赏方法》《艺术流派鉴赏方法》《建筑鉴赏方法》这五本书,以图解的形式帮助我们了解艺术家诠释作品的方式,从而读懂艺术作品。 《建筑鉴赏方法》通过对2000多年来民用、军事、住宅和宗教建筑的分析,为每一座建筑提出了明确的 规定 :从植物的覆盖,到墙壁的方位,再到各个元件结构的开口,比如柱子和拱门。书中对每一个条目都下了明确的定义,并且根据我们的历史发展通过实例进行辅助说明。
《班门 街道》是《班门》mook第四辑第四种。在本书中,来自建筑、历史、摄影、文旅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对街道和与街道相关的一切做出各自的解读。 《班门 街道》以 门 为界,门介绍建筑大师的手艺与作品,传承其思想,传递其情怀:我们将从街道核心体系出发,阐述街道发展脉络,分析城市道路规划现状,展望未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跟随街道漫游者阿兰 B. 雅各布斯走上街头,了解伟大街道的营造规则,探索街道何以伟大;讨论街道边界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以及人文特色。 门内 发掘兼具设计思考与人文关怀的设计师,解读街道来龙去脉。他们或根据各城市的肌理状况,基于街道设计导则,提出一系列街道设计解决方案,获得认识、评价街道的工具;或为我们解读哥本哈根斯特勒格大街、新加坡乌节路、香港旺角商业街、东京表参道、重
中国园林艺术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直至1951年才成立学科,汪菊渊先生是园林学科的创始人。本书以实物、遗址的田野考察为基础,广泛收集古代相关绘图绘画为印证,据历史文献叙述绘制平面想象图及想象透视图为参考,提纲挈领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发展和艺术传统,是系统、全面书写中国园林史之肇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黄晓为全书补充配图并作注,将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精华图文并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紧扣当今建筑设计学的热点、难点和重点,主要内容涵盖了广义建筑设计所包括的建筑设计概论、世界建筑设计简史、建筑平面图设计、建筑造型设计、建筑材料的发展应用与新技术、建筑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建筑设计趋势及设计师与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全面介绍了建筑设计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同时在各个章节中精选了很多与理论紧密相关的图片和案例,增加了内容的生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本书可供建筑行业内从事建筑设计的专业人士以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充满了政治动乱的时期,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展开,是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活动的主要方面;雕塑作品的风格平实,富有现实主义色彩。本书就先秦时期的高台建筑和瓦当、门窗等雕塑艺术进行了详细叙述, 从城市、宫殿、陵墓、建筑的装饰、装修和色彩、雕塑艺术等几个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成就。
本书是一本关于苏州砖雕的图文并茂、通俗晓畅的学术著作。中国砖雕艺术是一种源远流长、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苏州砖雕可谓是江南砖雕的集中的缩影,不仅在纵深和横连方面有着不可多得的典范性,更具有典雅的艺术特点。 本书内容包括苏州砖雕的产生背景、苏州传统门楼砖雕的发展历程及题材特征、苏州砖雕纹饰研究、苏州传统门楼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苏州砖雕艺术与苏地其他艺术的相互影响等。 本书作者对苏州砖雕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具体而中肯地分析了苏州砖雕的艺术特征,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准确地揭示了苏州砖雕的文化内涵。
民国时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建筑艺术发展上,外国的建筑类型、建筑技术以及建筑思想等继续大规模涌进中国,并且进一步加速改变着中国传统建筑。形成民国独有的特色,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西方折衷主义建筑、西方古典式建筑、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新民族形式的建筑、西方现代派建筑等多风格建筑并存的时代特点。这个时期中国建筑融入了西方特色,更加包容扩大,形式简约,造型典雅。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
作为 西方建筑史丛书 中的一本,本书通过一些建筑的内外部照片、细节图片以及图纸,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设计师、建筑物和城市。本书首先概述了这一时期,而后又连同使用的技术和材料,系统探讨了这一建筑风格的主要特点。产生于15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旨在复兴罗马的黄金时代。柱形物、拱形结构、拱门以及柱上楣构复兴了古罗马建筑形式,同时又在当代教堂和城市住宅方面做出了适当调整。杰出的文艺复兴建筑包括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乌尔比诺总督宫、罗马的马达马庄园、维琴察的奥林匹克剧院。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介绍了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16世纪初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模仿主义和反宗教改革时期的建筑、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书中涉及的建筑作品和风格囊括了宗教建筑、私人宫殿和市民建筑等,不仅介绍
桂离宫——这里是《源氏物语》故事发生的舞台,是王公贵族魂牵梦绕的桃花源, 是传统日本建筑与庭院文化的象征。它将江户时代简素朴拙的审美趣味发挥得淋漓 ,不仅对日本后世庭院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得到了勒·柯布西耶、弗兰克·赖特等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一致推崇。然而,多年来桂离宫高贵神秘的建造工法一直是一个秘密。 在本书中,曾参与桂离宫“昭和大修理”工程的建筑学家斋藤英俊,以其珍贵的一手资料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日本建筑插画泰斗穗积和夫的妙笔转化, 使得错综繁复的建筑结构和三百多年前的美学奥秘跃然纸上。
本书包括苏州地区的35座古典园林,以中、英、日三国语言作简要说明。作者为日本庭园研究会会长,他以园林专家特有的眼光,用一幅幅精美的照片,表达了对苏州园林的理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