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 一条中轴贯通着整个故宫,这条中轴又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在中轴宫殿两旁,还对称分布着许多殿宇,也都宏伟华丽。这些宫殿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
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是一个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相传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让山羊背土填卧塘建寺庙,藏语“山羊”称“惹”,“土”称“萨”,拉萨古称“惹萨”。大昭寺、小昭寺修好后,传教僧人和游客络绎不绝,“惹萨”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成为当时西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惹萨”变称为“拉萨”,即“圣地”之意。今天的拉萨不仅以日光城闻名于世,更主要的是她反映出西藏社会的变迁,拉萨的街道跳动着西藏的时代脉膊。 现在,拉萨已初具现代化城市规模,并保持了浓郁的藏民族传统特色。拉萨街头,雍容华贵的藏袍和西装革履摩肩擦踵。柏油路上,有叩长头的虔诚教徒,也有匆匆驶过的“沙漠王子”。拉萨的寺庙里香客不断,热烈鲜艳的酥油花盛开,酥油灯彻夜长明。美丽神奇的拉萨象一颗明珠点缀在雪
西藏宗教主要是藏传佛教,佛教从公元七世纪传入吐蕃,历经1350多年,在复杂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随之也产生了一些礼佛供佛法事及习俗,僧人━━喇嘛生活也较之其他宗教有很大差异。 西藏藏传佛教寺院主要法事活动大体相同,只是因教派之别及寺院大小而存在少许差异,也有一些寺院在念经和祭祀等方面增加了某种特殊内容。自公元775年西藏创建座佛教寺院桑耶寺开始,寺院就成为主要的礼佛供佛场地。几乎在每个大小不同寺院里,天天都举行规模不同的法事活动。有早祷诵经,也有会供法会。适逢藏历每月8日、10日、15日、25日、30日的药师佛节、空行母节、佛祖节、无量寿佛节之际,都要举行相应的法会。 而每年1月15日的“神变节”、4月的“萨嗄达瓦”节、6月4日的“竹巴次希”节、9月22日的“拉帕堆钦”节、10月25
大自然在把生命的源泉赋予地球主宰的同时,也留下了万千谜团供人类思考、探索。 比如,在世界各地频繁出现的“怪圈”现象便是其中之一。 自1972年在英国出现近代个麦田怪圈以来,专家学者们便对它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英国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怪圈小姐、花费了近千万英镑对它进行研究。然而,对“怪圈”,却始终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在1991年英国曝出人为制造怪圈的消息后,这种否认的声音便越来越强硬了。 但是,“人为制造”这四个字虽然能解释一部分的“怪圈”现象。但自古便存在着的、散布于世界各地的所有“怪圈”,却无法全部用这四个字说得清清楚楚。 这本《原野上的风景画》,列举了大量的、在世界各地出现的“怪圈”现象,并包容了许多科学家对“怪圈”的研究成果,至于孰是孰非,就留给广大的读者去判断、去
故宫博物院又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历时14年建成,是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皇宫。故宫以乾清门前的广场为界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以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为中心,是皇帝理政和举行大典的场所;内廷以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中心,是帝后、妃嫔和其他皇室成员的生活区域。 这座宫城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保存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哲蚌寺,藏语意为“堆米寺”或“积米寺”,藏文全称意为“”,座落在拉萨西郊十公里外的格培乌孜山南坡的山坳里,是格鲁派(俗称黄教)宗师宗喀巴之著名弟子绛央曲结·扎西班丹创建的,为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 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成功地创办了传昭大法会,同年他亲自倡建格鲁派祖寺甘丹寺,至此标志着他苦心创立的新教派格鲁派已经形成,得到全藏僧俗群众的信奉。格鲁派势力日益强大,信徒与日俱增,哲蚌寺的兴建就是在这样的 背景下创立起来的。 哲蚌寺创建人绛央曲结诞生于西藏山南桑耶地区,从小勤奋好学,以后拜宗喀巴为师,专攻佛教经典,终成精通佛教显密宗经典的著名人物。为了进一步弘扬格鲁派,宗喀巴大师嘱托他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并赠给他一件象征吉祥的右旋法螺。于是在内邬宗本(“宗”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的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精致,美丽的古建筑群,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围墙为弧圆形,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通称“天地墙”,象徵古代“天圆地方”之说。外坛墙东、南、北三面均没有门,只有西边修两座大门--圜丘坛门和祈谷坛门(也称天坛门)。而内坛墙四周则有东、南、西、北四座天门。内坛建有祭坛和斋宫,并有一道东西横墙,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 除祈谷坛和圜丘坛之外,天坛还有两组与众不同的建筑群,即斋
圆明园位于海淀西北近郊,是清代皇家兴建的大型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先后长年在园内居住生活并处理朝政,被特称为御园,与紫禁城共同构成全国政治中心达130余年之久。圆明园以其宏伟的规模、叠山理水的园林艺术被当时称之为“万园之园”,在清代京械中居“三山五园”之首。1860年和1900年圆明园两次惨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洗劫、焚毁,全园诸多景物被毁。 圆明园原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统称圆明园。园林造景取材广泛,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名山胜水,在长春园北界还仿建了欧式园林西洋楼,因而又有“东方凡尔赛宫”的盛誉。 颐和园位于海淀区中部偏南。是一座以自然山水为主要结构的大型皇家园林,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古建筑造景丰富、规模*、保存完整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是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
远眺水乡,白墙墨顶,舟影波光,在薄雾的笼罩下恰如一幅淡彩的宣纸画;走进古镇,廊棚苍老,弄堂幽深。似乎进入了久远的历史…… 西塘,河流纵横,绿波荡漾。晨间,小桥流水,薄雾似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扁扁,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的写照。望仙桥始建于宋代,来凤桥、五福桥、卧龙桥等建于明清,已倾听了千年的流水低吟、桨橹浅唱,阅尽了两岸的屋舍变迁、旧事新人:依河而建的街衢。临水而筑的民居,尤其是总长近千米的廊棚,使整个小镇在记忆中慢慢褪去了色彩,虽有些泛黄。却逐渐清晰……狭窄而幽长的石皮弄,陌生而又亲切。前面走过,后面似乎还传来自己脚步的回声:种福堂、尊闻堂、薛宅等皆是明清时代的建筑,古老而又朴素的宅院分明是西塘人的象征,顺着高深的屋壁望上去,小小的天井中透过的阳光在缓缓地移动,似流金
色拉寺全名为色拉大乘洲,位于西藏拉萨北郊色拉乌孜山南麓,由于山下修寺时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玫瑰花“色瓦”而得名。色拉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委派其八大弟子之一的释迦也失(1354-1435年,曾被明朝封为大慈法王)于1949年建造。1962年被定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色拉寺依乌孜山山脚走向因地制宜而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114,964平方米,殿宇错落有致重楼叠阁,金碧辉煌,甚为壮观,体现出藏传佛教寺院依山式建筑的鲜明特点。整座建筑群由佛殿、经堂、扎仓(僧院)、僧舍和康村及策墨林和热振等著名大活佛的剌章宫殿等建筑单元组成。其中措钦大殿、麦巴扎仓、阿巴扎仓、吉扎仓为该寺的主体建筑。早期建筑以麦巴扎仓和阿巴扎仓为中心修建。位于西南的教养巴扎仓遭雷击后于1761年重
塔尔寺,藏语称“衮本贤巴朗”,意为“十万佛身慈氏洲”。座落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南面的莲花山中,距离省会西宁市仅26公里,是国务院1961年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所在地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诞生的地方。为了纪念他,在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介议下兴建该寺,逐渐成为藏族、蒙古族、土族等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四世、五世、七世、十三世、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六世、九世、十世班禅活佛驻锡过该寺。塔尔寺盛时期活佛多达70余位,有僧侣3600人,诸多高僧活佛曾被清朝政府封为驻京呼图克图和就任北京雍和宫及山西五台山的掌印喇嘛。因此塔尔寺以其盛大规模和影响成为格鲁派(也称黄教)六大寺院之一。 塔尔寺共有四大扎仓(即僧院),其中参尼扎仓(显宗学院)中喇嘛多,要逐级学习《因明》、《般若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 避暑山庄是清(1644-1911)王朝修建的行宫,始建于1703年,完工于1792年,总面积5.64平方公里。山庄由宫殿区、山区、湖洲、平原四部分组成。其建筑风格,求朴素淡雅之山村野趣,取自然山水之本色,融江南塞北之风光,形成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山庄周围的寺庙,是清王朝当年为顺应周边各少数民族对西藏佛教的信仰,密切他们与中央政府的联系而修建的,整合了汉、藏、蒙等民族的建筑风格,寺庙原有11座,现存7座。 1994年,避署山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早的长城建于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此后直至17世纪的明末共2000多年间,共有十余个王朝都曾修筑过长城。 今天我们见到的长城建于明朝(1368-1644),它东起辽东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横贯中国北部十多个省、市、区,总长度达6700多公里,人称“万里长城”。明长城用夯土或砖石砌筑,重要地段的城墙平均高约七八米,墙顶宽约四五米,沿线没有用以报警的烽火台。 游览长城的*去处在北京北部,这里的长城得到较好的相修缮和保护。距北京市中心70公里处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代表性的一段。此外,北京可供游览的还有居庸关长城、慕田峪长城、金山岭长城、司马台长城等。 1987年,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是我社推出的覆盖世界200多个 和地区的系列地图之一。主要表示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的行政区划、城市、境界线、交通、旅游等。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介绍 和城市概况,以及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性、趣味性内容。城市图亚的斯亚贝巴、摩加迪沙。 本图能为需要了解 情况、从事国际事务、商务、经济贸易、学术研究、出国留学、访问、旅游的读者提供参考。 地图由四开升级为对开,幅面大,加大人文、民俗风情、知识性、趣味性文字篇幅,增加旅游景点介绍。
布拉达宫的主体由红宫和白宫组成,光看颜色就可以很明显地区分出来。红宫居中,墙上都刷红土。白宫横贯两翼,从东西南三面与红宫衔接,墙上刷白浆。宫体主楼外观13层,内为9层,高约117米,东西长360多米,南北宽270米,建筑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等1000间组成。 红山是西藏首府拉萨市西北部的一座小山,在当地信仰藏传佛教的人们心中,它犹如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因而藏语称之为布达拉(普陀之意)。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就依据此山山势蜿蜒修建,直至山顶。 传说这座辉煌的宫殿缘起于公元七世纪,当时西藏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以居公主。后来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直至公元十七世纪,五世
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西藏的政治、经济、教育、生活与习俗诸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就是通过寺庙产生的。 西藏寺庙早建立于公元8世纪。约在公元779年,在吐蕃王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下,历时12个春秋,桑耶寺建设完工,这是藏传佛教史上的座具有真正意义的寺庙。桑耶寺的建立,显示了佛教势力的上升。由于赤松德赞贱民纵僧,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反感。赤松德赞去世后,佛教遭到了压制。至9世纪末, 西藏历经百余年的战乱,民众强烈要求社会安定,恢复生产。奴隶制度的解体,封建农奴制的形成,也需要建立新的统治秩序,佛教再度兴起。 1054年,从印度来西藏讲法的佛学大师阿底峡病逝。1076年,在古格王的主持下,托林寺举办了纪念阿底峡的“火龙年法会”,规模盛大,显示了佛教的复苏与中兴。会后,各地寺庙便如雨
拉卜楞寺,全名为“甘丹谢知达尔吉扎西伊苏奇委琅”,意为“兜率天宫讲修宏扬吉祥右旋洲”,简称“拉章(佛宫,拉卜楞即为转音)扎西奇”,又因拉卜楞寺寺主世嘉木样曾经学经于拉萨哲蚌寺扎西郭芒扎仓,并出任过该扎仓堪布,所以康藏地区的藏族习惯上称拉卜楞寺为“安多扎西郭芒”(意为安多地区的吉祥多门院)。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座落在大夏河北岸、西北山似大象横卧,东南山似松林苍翠,大夏河自西向东北蜿蜓而流,呈右旋海螺状,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吉祥圣地。1709的世嘉木样受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前首旗贝勒察汗丹津之请,返回故里在此风光宜人之地建寺,历经280多年的修建、扩充,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六大扎仓(学院)、四十八座佛殿和囊欠(活佛住所)、五百多座僧院的庞大建筑群,在安多地区有“卫藏第
甘丹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早建造、规模*的寺院之一,位居格鲁派著名的六大寺院之首。一译噶丹寺、噶尔丹庙,或甘当寺,藏文直译为“喜足尊胜洲”,清世宗曾赐名为永寿寺。它是格鲁派开山鼻祖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在拉萨创立“祈愿大法会”后所建,其兴建和“祈愿大法会”的创立标志着格鲁派在藏传佛教中正式形成。寺院建成后,宗喀巴在此锡居,著书立说,弘传格鲁派教法。1419年,宗喀巴圆寂后,他的弟子贾曹杰接任了该寺主持“甘丹池巴”的席位。 甘丹寺位于拉萨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距拉萨57公里。旺波日山犹如一头卧伏的巨象,驮载着布满山坳、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充分体现出传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寺殿建筑和宫殿建筑融为一体的特点。整座建筑群由佛殿、喇章宫殿、僧院扎仓和米村及其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