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面积1002000平方公里。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一小部分领土(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西与利比亚为邻,南与苏丹交界,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北临地中海。海岸线长约2700公里。全境96%为沙漠。峰沙伊卜巴纳特山海拔2187米。尼罗河贯穿南北,境内长1350公里,两岸形成宽约3—16公里的狭长河谷,入海处形成2.4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99%的人口集居在仅为国土面积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带。苏伊士运河是连接亚、非、欧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萨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坝形成的非洲*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5000平方公里)。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侯,1月平均气温12℃,7月26℃;年平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侯,炎热干燥,沙漠地区气
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为非洲面积*的国家。北与利比亚、埃及为邻,南与刚果金、乌干达、肯尼亚交界,西与乍得、中非共和国接壤,东连埃塞俄比亚,东北濒红海。面积250.5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720公里。境内大部为盆地,南高北低。中部为苏丹盆地;北部为沙漠台地,尼罗河以东为努比亚沙漠,以西为利比亚沙漠;西部是科尔凡多高原和达富尔高原;东部为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的西斜坡。南部边境的基涅提山海拔3187米,为全国峰。尼罗河南北纵贯全境。全境属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人口3447万(1999年估计数)。全国有19个种族,597个部落。阿拉伯人约占39%,其余为黑人。南方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25%。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使用者占总人口的60%。通用英语。70%以上的居民
肯尼亚:自然地理:面积58.2646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东部,地跨赤道。东与索马里为邻,北与埃塞俄比亚、苏丹接壤,西与乌干达交界,南与坦桑尼亚相连,东南濒印度洋。海岸线长约536公里。沿海为平原地带,其余大部分为海拔1000-1200米的高原。东非大裂谷东支纵切高原南北,将高地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非大裂谷东支纵切高原南北,将高地分成东、西两部分。大裂谷谷底在高原以下450-1000米,宽50-100公里,分布着深浅不等的湖泊,并屹立着许多火山。北部为沙漠和半沙漠地带,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6%。东部高地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是全国峰、非洲第二高峰,峰顶终年积雪;瓦加加伊死火山海拔4321米,以巨大的火山口(直径达15公里)而驰名。河流、湖泊众多,*的河流为塔纳河、加拉纳河。境内受东南信风与东北信风的影响,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西南部高原
埃塞俄比亚:自然地理: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南岸,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接壤,北、西与苏丹交界,南邻肯尼亚,领土面积110.36万多平方公里。埃塞俄比亚海岸线长1013公里,境内以山地高原为主,大部属埃塞俄比亚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体,占全境的2/3,平均海拔2500-3500米,有“非洲屋脊”之称。 人口:5988万(1998年9月公布),其中奥罗莫族人占45%,阿姆哈拉族38%。其他还有阿法尔族、索马里族等。阿姆哈拉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居民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 吉布提:面积2.32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南与索马里为邻,北、西和西南与埃塞俄比亚交界。境内地形复杂,大部地区为海拔不高的火山高原,沙漠和火山占全国面积的90%,间有低洼平原和湖泊。南部地区多为高原山地,一般海拔500-800米。东非大裂谷
坦桑尼亚: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绿、蓝、黑、黄四色构成,左上方和右下方为绿色和蓝色的两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带黄边的黑色宽条从左下角斜贯至右上角。绿色代表土地,还象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蓝色象征河流、湖泊和海域;黑色代表非洲黑人;黄色象征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财富。 国徽:图案下方的山峰象征乞力马扎罗山,山坡上的棉桃和咖啡等图案象征该国的主要经济作物。盾形图案两侧各有一只象牙和一男一女。盾面上的图案分四部分,自上而下依次为:象征自由和光明的火炬;坦桑尼亚国旗;交叉着的斧头、镰刀和长矛;蓝白相间的波纹象征该国的湖泊、河流和东临印度洋。底部的绶带上用斯瓦希里文写着“自由和团结”。 自然地理:面积94.5万多平方公里。由大陆、桑给巴尔岛及20多个小岛组成。位于非洲东部、赤道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希腊文“阿非利加”是阳光灼热的意思。赤道横贯非洲的中部,非洲3/4的土地受到太阳的垂直照射,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0度以上的热带占全洲的95%,其中有一半以上地区终年炎热,故称为“阿非利加”。 位置: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伸入西半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隅以狭长的红海与苏伊士运河紧邻亚洲。 范围:大陆东至哈丰角(东经51°24′、北纬10°27′),南至厄加勒斯角(东经20°02′、南纬34°51′),西至佛得角(西经17°33′、北纬14°45′), 北至吉兰角(本赛卡角)(东经9°50′、北纬37°21′)。 面积:约3020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 居民:人口7
印度,人口10.90亿,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有10个大民族和几十个小民族,主要民族是印度斯坦族、泰鲁固族,孟加拉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古吉拉特族、坎拿达族、马拉雅拉姆族、奥里雅族、旁遮普族等。
《世界分国地图?非洲:非洲》中国唯一覆盖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系列地图!畅销30年全新改版,详细地名中外对照,内容全面地图权威!
喀麦隆:自然概况:位于非洲大陆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西接尼日利亚,东北界乍得,东部和中非、刚果(布)相连,南与加蓬和赤道几内亚毗邻。面积475 422平方千米。海岸线长354千米。 全境大部分地区为高原。中西部喀麦隆火山山地多锥形火山体,一般海拔2 000米。喀麦隆火山海拔4 070米,是全国峰。西南沿海和北部有平原。河流、湖泊较多。河流均源于高原中部,四面奔流,构成近似辐射状水系,富水力资源。萨纳加河为大河。 西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为赤道雨林气候,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4-28℃。年平均降水量2 000毫米以上,喀麦隆火山山麓年达9 000多毫米,是世界降水量多的地区之一。 自然资源丰富。有铝矾土、铁、铀、金、钻石、铜、石油等矿物,但开发很少。森林面积约占全国40%。水力资源约占世界水力资源的3%。
刚果,位于非洲中西部,赤道横贯中部,东、南两面邻刚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麦隆,西连加蓬,西南临大西洋,海岸线长150多公里。面积34·2万平方公里,东北部为海拔300米的平原,是刚果盆地的一部分;南部和西北部是高原,高度在500-1000米之间;西南部是沿海低地;高原同沿海低地之间为马永贝山地。刚果河(扎伊尔河)及其支流乌班吉河的部分地段是同刚果金的界河。境内刚果河支流有桑加河、利夸拉河等,库依路河单独入海。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中部、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湿度大。 人口278万(1994年)。有170多个部族,基本属班图语系。南方的刚果族,包括拉利族、巴刚果族、维利族,约占总人口的45%;北方的姆博希族占16%;中部太凯族占20%;北部原始森林里有少数俾格米
危地马拉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Guatemala),简称危地马拉。位于中美洲的西部。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山地占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二。 危地马拉素有“森林之国”之称。据说在印第安语里,“危地马拉”这个词的意思是“森林茂密的土地”。当地盛产贵重的红木,危地马拉地处热带,但受地形的影响,如在海拔1500米的危地马拉城,气候很象我国四季如春的云南昆明市,年平均温度在20.5度,被人们称为”常春王国”。 人口849万,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90%。西班牙语为国语,通行印第安语,部分人士可通用英语部分人士可通英语。首都危地马拉市(GuatemalaCity)。货币格查尔。 危地马拉是古代玛雅文化的发祥地。1821年独立。1923年加入中美洲联邦。1839年成立共和国。 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等五国,在经济上相互合作,成立了中美洲经济合作
安哥拉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Angola, Republica de Angola)。 面积1246700平方公里。 人口1390万(2003年)。主要有奥温本杜(约占总人口的38%)、姆本杜(25%)、巴刚果(14%)、隆达等民族。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主要民族语言有温本杜语、金本杜语和基孔戈语等。49%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13%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余居民中大部分人信奉原始宗教。 位于非洲西南部。北邻刚果(布)和刚果(金),东接赞比亚,南连纳米比亚,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1650公里。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2℃;南部属亚热带气候。 历史上曾分属刚果、恩东戈、马塔姆巴和隆达四个王国。1482年,葡萄牙殖民者船队首次抵达,1576年建立罗安达城。在1884~1885年柏林会议上,安被划为葡萄牙殖民地。1922年,葡占领安哥拉全境。1951年,葡将安改为葡的一个“海外省”,派总
纳米比亚,领土面积为82万多平方公里。位于非洲西南部,西濒大西洋,北连安哥拉、赞比亚,东、南两面毗邻博茨瓦纳和南非。海岸线长1600公里。地处南非高原西部,全境大部分地区在海拔1000-2000米。中部为中央高地,高达1800-2400米;东部为卡拉哈里盆地的一部分;西部沿海是沙漠性平原。布兰德山海拔2610米,为全境点。奥兰治河和库内内河分别为同南非和安哥拉的界河。热带沙漠气候,因地势较高,终年温和,温差变化不大。 全国划分为13个行政区,贝塔尼恩(Bethanien)、戈巴比斯(Gobabis) 、赫鲁特方丹(Grootfontein)、卡奥科兰(Kaokoland)、卡拉斯堡(Karasburg)、 卡里比布(Karibib)、基特曼斯胡普(Keetmanshoop)、马林塔尔(Mariental)、 奥卡汉贾(Okahandja)、奥马鲁鲁(Omaruru)、翁丹瓜(Ondangua)、奥奇瓦龙
利比里亚,自然地理:位于非洲西部,北接几内亚,西北界塞拉利昂,东邻科特迪瓦,西南濒大西洋,面积11.1万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37公里。全境北高南低。从沿海向内陆大致可分三级阶梯:沿海为30-50公里宽的狭窄平原,中部为平均海拔300至500米的平缓丘陵,内地为平均海拔700米的高原。峰是西北部的武蒂维山,海拔1381米。*河流卡瓦拉河,全长516公里。较大河流还有塞斯托斯河、圣约翰河、圣保罗河、马诺河等。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摄氏度,5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的4月为旱季。 人口:330多万(2003年)。全国共有22个部族,主要部族是克佩尔、巴萨和克鲁等族。19世纪自美国南部移居来的黑人后裔有4万余人。官方语言为英语。90%居民信奉拜物教,少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或基督教。
玻利维亚国家概况,国名玻利维亚共和国(TheRepublicofBolivia,LaRepúblicadeBolivia)。面积1098581平方公里。人口813.7万(1999年)。1998年城市人口502万,占总人口的62.4%,农村人口302万,占总人口的37.6%。其中印第安人占54%,印欧混血种人占31%,白人占15%。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主要民族语言有克丘亚语和阿依马拉语。多数居民信奉天主教。首都政府、议会所在地:拉巴斯(LaPaz),人口233万(1998),海拔高度3627米,年平均气温14℃。 位于南美洲中部,内陆国。东北与巴西为界,东南毗邻巴拉圭,南邻阿根廷,西南邻智利,西接秘鲁。属温带气候。 经济:玻是世界著名的矿产品出口国,工业不发达,农牧产品可满足国内大部分需求,为南美贫穷的国家之一。1985年以来,玻历届政府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稳定宏观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减少国家干预并通过立法对主
国名:莫桑比克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Mozambique)。 独立日:6月25日(1975年)。 国庆日:6月25日(1975年)。 自然地理:面积79. 9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界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海岸线长2630公里。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地势从西北至东南大致分为三级台阶: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宾加山高达2436米,为全国点;中部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间;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是非洲*平原之一。赞比亚、林波波和萨韦是三条主要河流。马拉维湖是莫同马拉维之间的界湖。热带草原气候。 人口:1574万(1997年8月),有60多个部族,绝大多数属班图语系。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主要部族有自己的
《世界分国地图: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和加蓬》的地图编排体系和内容结构新颖,以各国家的政区地图为主,以相应的地形图为辅,将地图文字介绍穿插其中,形成一种图文并茂、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使其更加便于阅读。图集采用中外文对照形式,地名按照国家标准译写,使译名拼写正确和规范。 《世界分国地图: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和加蓬》对各国的政区及相关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均得以较详细的表示。地图文字说明则系统地介绍了各国家和地区的概况、简史、自然、经济和主要城市等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世界分国地图: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和加蓬》将供广大读者学习世界地理,了解国际形势,进行国际交往时使用。
国名:南非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国旗:1994年3月15日南非多党过渡行政委员会批准了新国旗。新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由黑、黄、绿、红、白、蓝六色的几何图案构成,象征种族和解、民族团结。 国歌:1995年5月,南非正式通过新的国歌,新国歌的歌词用祖鲁、哲豪萨、苏托、英语和南非荷兰语5种语言写成,包括原国歌《上帝保佑非洲》的祈祷词,全歌长1分35秒,并以原国歌《南非之声》雄壮的高音曲调作结尾。 原国歌名为《上帝保佑非洲》,1994年3月15日批准。歌曲由黑人牧师诺克·桑汤加在11897年谱写,1912年首次在南非土著人国民大会上作为黑人民族主义赞歌唱出来,在非洲深受广大黑人欢迎。 自然地理:位于非洲大陆南部,北邻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东、南、西三面为印度洋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