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 立规矩 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 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
本书将孩子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0~5岁 国王 ,5~14岁学生,14岁以上朋友,从三个育儿阶段详细分析了孩子不同成长时期的心理特征,并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将孩子的性格分为 学术型 感性型 艺术型 等七种类型,帮助家长直观地找到自己孩子的性格类型,读懂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行为。同时,书中还总结了家长与孩子容易出现的几种错误沟通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父母避开育儿雷区,找到与孩子相处的正确方式。 本书内容丰富,不仅可以帮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同时为父母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育儿建议,无论孩子处于哪个年龄段,父母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切实有效的专业建议。
孩子的精神健康,比考试成绩重要一万倍! 从精神卫生的角度来看,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由于先天自身或者后天环境的因素,会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因此,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让他们远离精神疾患,是一个需要父母、老师长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作者通过儿童人格形成的理论并结合毕生临床实践,对行为表现出异常的孩子从诊断、病情、原因、预防、治疗等多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告诉我们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孩子进行单纯的说教、训斥、惩罚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如何根据孩子在人格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恰当的教育,本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办法。 日本著名儿科医生、儿童心理学家、儿童学研究会前会长平井信义教授力作,已再版44次的畅销经典!
本书主要针对新生儿期到学龄期这一阶段的孩子进行意外伤害相关知识科普,以主人公成长安全手册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个化险为夷的小故事。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了此阶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与之对应最容易发生的意外伤害和补救办法,寓教于乐,是一本有趣、科学的儿童科普读物,适合亲子阅读和年长儿自行阅读,可以教会孩子们什么是危险的,同时也帮助家长朋友们当孩子遇到危险时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本书的主角是比较早期的离婚之子,后继者不计其数。自1970年以来,每年至少有一百万孩童见证父母离异,这一时代的美国人现在逐渐成年。我必须再强调一次,这群离婚之子占了全美44岁以上成年人的四分之一。根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的所有已婚夫妻有40%已离婚。本书谈的就是这群离婚之子的生活及我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启发。全世界大概只有这项研究追踪童年父母离异的人一直到成人。从一开始我的兴趣就在探索这些孩子成长过程的内心世界,我试着从他们的眼睛去看,探讨他们周边的人际关系质量,包括与父母、继父母、情人、配偶、孩子的互动。随着研究的进行,我特别想要探讨他们在生命旅程中的转折点,以及最后如何走出父母离婚的阴影的。 本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131位孩童及其家人,最初是1971年我和同事柏林.凯利(Berlin Kelly)访问离婚家庭开始
在《走出心灵的误区(青少年版如何激发内心的勇气和力量)》一书中,作者约瑟夫·V.西阿若奇、路易丝·海耶斯、安·贝利为青少年提供了接纳自我与承诺担当疗法的强大原理。这些课程内容可广泛应用于青少年可能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