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全球数字货币生态是朝着 加密货币 去中心化金融 的方向发展还是朝着 CBDC 实体经济数字资产化 的方向发展,是目前需要考虑的迫切问题。本书借鉴全球电信漫游服务的经验,提出 世界零钱 的概念,论述以其作为未来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通过技术标准打通各国法定数字货币接口,从而领引全球未来数字金融科技发展的可行方案。此外,本书从信息和金融安全的角度,通过回顾货币和交易的历史演变,分析和论证了当前的金融科技,包括区块链、分布式账单、数字货币、加密货币等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挑战,提出以法定数字货币为基础,从法律、监管和安全方面疏导并管理金融科技的理念。
人民币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币种。人民币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运行着两套规则不同的货币体系,使用两种不同的货币符号(CNY和CNH),创造性地实践了 三元悖论 框架下的 非角点解 ,在本币不满足 可兑换 条件下成功推动了离岸模式的货币国际化发展。这在人类货币演进的漫漫长河中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现象。人民币于历史中锚定了自己的坐标。 本书从历史环境和多方博弈的视角看待货币国际化问题,兼具理论和实证分析。首先,本书剖析了人民币 一种货币,两个市场 的独特结构,重点研究了两个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和联通工具。其次,本书系统阐释了国际货币理论的两个研究框架,阐明了人民币离岸发展模式的内在逻辑,对当前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辩证讨论,并在地缘政治背景下扩展了国际货币
本书以人民币汇率变化为线索,系统总结中国改革开放45年以来的涉外经济和宏观经济发展历史。货币的对内价格是利率,对外价格是汇率,人民币汇率是以美元标出的人民币对外价格,国际收支平衡表和结售汇表是人民币与外币的数量兑换,通过分析汇率和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各个项目,系统展开对外贸、外资、外汇储备、误差与遗漏的研究,层层深入对宏观经济、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技术进步以及国际环境的大背景等相关研究。 本书总结了4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过程:1978 1994年,人民币贬值17年,背景是价格改革,纳入了陕甘宁边区和深圳特区两币流通的研究;1994 2014年,人民币升值20年,背景是生产率提高,纳入了抵抗亚洲金融危机的研究;2014 2017年,人民币贬值4年,纳入了对刘易斯拐点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2017 2022年,人民币在波
跨境支付(Cross-border Payment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因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其他方面所发生的国际间债权债务,借助一定的结算工具和支付系统实现的资金跨国和跨地区转移的行为。跨境支付是国际贸易和经济活动的核心,对全球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纵观全球跨境支付历史演变过程,跨境支付是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及国际交往活动的持续发展而兴起的。本书梳理了从贝币、金银币、纸币到汇票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再到当前发展如火如荼的数字货币的演变历程,其间也阐述了相关货币制度的发展、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支付体系中的角色、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前景。本书内容翔实、理论深厚,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也是大众了解跨境支付发展史的绝佳读物。
中小银行具有扎根地方、了解民情的优势,它们通过财富管理、养老金融以及新市民金融服务等特色业务,成为服务城市发展和满足居民金融需求的重要力量。中小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完善了我国金融体系结构,在提高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深化金融服务层次、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小银行的一些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同时,数字化转型压力加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旧问题相互交织,挑战增多。 本书将中小银行分为城市商业银行、农信机构(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民营及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四类,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借助波特五力模型等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围绕赢利能力、风险管理等关键指标,对中小银行的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区块链技术如何重塑金融业,引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转型。本书由区块链研究先锋唐 塔普斯科特、亚历克斯 塔普斯科特撰写,揭示了这一技术如何成为信任的数字基石,推动金融服务向更开放、高效和安全的未来发展。书中探讨了区块链在支付、资产数字化、智能合约和政府服务中的应用,并预见了它在促进金融包容性方面的巨大潜力。对于追求洞见的金融专业人士和对技术变革充满好奇的读者,本书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启发。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梳理了北宋四川交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产生过程及其在宋代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中所产生的作用。下篇则详述了自宋代交子诞生后,中国货币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最终实现了金属货币向信用贷币、人民币、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的过渡的历史,同时,还着重探讨了由货币营运所产生的社会金融,其活动领域由借贷、典当为主转变为以票号、钱庄、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金融等机构为主体的进程,以及它在个人,企业,国家经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本书以交子为出发点和切入点,通过系统梳理交子的相关历史与知识,以货币形态变化的讲述思路,对中国金融发展的脉络、本质等进行解析。本书带领读者从交子这一跨时代的 货币 为起点来洞见货币金融的本质,以独特视角打开一部恢弘的中国货币金融发展的卷轴。
作者致力于缠论文化的传播、推广,基于对缠论多年的研习,对市场诸多理论融会贯通,并形成自身对市场独特的理解与感悟,用简易的语言、通俗的图解,对整个缠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零基础学缠论》主要讲解了缠论
本书作者阐述了信用风险评分卡作为强有力的业务决策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描述了评分卡开发、验证、实施和监测的整个信用风险生命周期的细节,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见解。 作者认为,大数据是信用评分行业的游戏规则改变者。信用评分和大数据的融合似乎是合乎逻辑和自然的。借助大数据,金融借贷行业可以快速从海量资源中获取有用信息,支持业务决策,提供更有效的精准营销和风险管理,提高业务绩效和运营效率。尽管大数据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竞争。 作者还指出信用评分会带来歧视。将大数据纳入信用评分算法时,需要考虑和避免可能引入授信决策的潜在歧视因素。金融贷款机构在使用大数据源时要谨慎行事,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确保利用大数据服务消费者的公共利益,而 不是孤立一些群体使他们无法获得贷
货币的本质与核心功能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货币仍在不断地发展演变?货币发展的逻辑和规律是什么?信用货币的“信用”是谁的信用?信用货币是如何投放出来的?信用货币给货币金融带来哪些深刻变化?如何把握货币总量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关系?如何有效调控利率和汇率? 货币体系是如何形成和运行的?如何加以改进?为何中国GDP比美国小,M2却大得多?数字人民币该如何定位?本书以信用货币的产生及其带来的货币深刻裂变与影响为主线,围绕一国货币金融乃至 货币金融运行中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对很多似是而非、偏离实际、违反逻辑的理论认识与实务操作予以指正,提出了很多颠覆传统认知和经典说法的新解释、新结论。 本书对读者深入了解货币发展历程、准确把握货币演变规律、明晰货币信贷投放和记账清算带来的深刻变
身处正在到来的数字经济时代,洞察未来趋势需要重新理解金融和货币。本书作者经过深入调研,用生动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些技术极客如何创造出加密的虚拟货币,这些虚拟货币又如何在不同目的的人的推动下一步步靠近人们的现实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金融和权力中心受到挑战,自治型组织又面临诸多不可预知的困难,许多人实现了几何级数的财富积累,也有人锒铛入狱,身陷囫囵。 对于比特币、区块链、加密技术等,书中都有深入浅出的描述,并且将其发展的来龙去脉刻画得十分清晰。本书是理解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的案例,获得《纽约时报》、《金融时报》、麦肯锡等机构以及《纸牌屋》、《乔布斯传》作者等各种推荐和赞誉。
在现代世界中,货币,无处不在。个人资产起落和大国政经博弈,都少不了货币穿针引线。读懂经济,必须读懂货币。要理解货币,就必须拨开噪音与误解,进入货币的历史长河中,寻找货币演变的真正逻辑。在《货币简史》中,青年学者徐瑾用5大模块、30个维度,从货币的基本理论出发,阐释了货币的本质。书中不仅回顾了货币从金银到纸币再到数字支付的历史变迁,还特别关注了银行系统和中央银行的角色,探讨了货币超发、通货膨胀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揭示了金融稳定与危机之间的微妙平衡。同时,还对现代货币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东西方货币体系的发展差异、区域货币如欧元的挑战、美元的 霸权地位,以及 货币体系的挑战和改革等。在探索货币未来的同时,也关注了无现金社会的到来、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兴起,以及央行数字货币和区块
本书是一部通俗的千年纸币史,在内容上有三条线:一是以时间为序,从纸币的雏形——唐代“飞钱”开始,到宋代官交子诞生,再历经元明清及民国, 延续至当代人民币,力求通俗易懂地讲述纸币千年演变的历史,使读者从中能领悟到中国纸币文化的博大精深,透过纸币观察中国历史,阐释纸币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二、本书侧重以官方发行的纸币为主线,选取珍惜度高的、有重大节点的、故事性强、趣味性多的纸币,并点缀一些民间私钞。三、我们还能从纸币的设计、用纸、防伪等方面,看到货币印制技术的进步,感受中国工匠的智慧。
`
作者认为,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无法继续为全球贸易提供持续稳定的金融支持,只有消除现行货币体系的缺陷,建立新的、更优的国际货币体系,才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更光明的未来。在本书中,作者详细地分析了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用真实的数据论证了美元霸权与国际贸易失衡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世界人民元。作者通过生动的场景设计介绍了世界元的生成路线,并且运用严谨的沙盘推演验证了世界元的可行性。
货币是一国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大转轮。白银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在中国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时间跨度近1 000年的中国货币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纪40年代起,中国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开始向“白银帝国”演变,并创造了繁荣盛世;而在18—19世纪,西方过渡到金本位并逐渐孕育出现代金融时,中国仍然固守银本位,“白银帝国”逐渐走向末路。 《白银帝国》正是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考察,分析中国社会兴衰存亡背后那条连绵不绝的银线。从白银货币化到银本位,从纸币的失败到中国对白银的依赖,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到受制于西方经济体系,本书梳理了白银成为本位货币的艰难历程。此外,作者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国早于西方几百年开始的纸币试验,以及中国在金本位大势之下对白银的固守,探讨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后
本书自上而下地呈现货币与银行分析框架,多维度客观评价银行经营成果,是一本货币与银行分析的实用宝典。 作者屡获“新财富”“水晶球”“金牛”“金麒麟”等分析师奖,拥有逾10年银行业研究分析经验,5年金融科技从业经验,本书是作者十多年银行分析工作的成果总结。 与大量介绍货币、银行的书籍不同,本书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实战,为读者展现了货币、银行方面的具体分析方法。包括对货币数据的分解与测算,对单家银行或银行业整体的研究与评价,以及银行经营相关的其他方面问题,本书均有详细讲解。这些分析方法综合了现有理论成果和分析师的经验总结,很多都极少见于主流书籍中,而作者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这些有价值的内容。 相信本书可成为分析师、投资者、银行从业者、金融管理部门、财经媒体或高校师生等读者群体的宝
货币是一国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大转轮。白银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在中国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时间跨度近1000年的中国货币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纪40年代起,中国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开始向“白银帝国”演变,并创造了繁荣盛世;而18—19世纪,西方过渡到金本位并逐渐孕育出现代金融系统时,中国仍然固守银本位,“白银帝国”逐渐走向末路。 本书正是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考察,从白银货币化到银本位,从纸币的失败到中国对白银的依赖,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到受制于西方经济体系等角度,梳理了白银成为本位货币的艰难历程。此外,作者将 多目光投向了中国早于西方几百年开始的纸币试验,以及中国在 金本位大势之下对白银的固守,探讨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后世带来的影响。所以,这既是一部中国货币史,也可从中
投资本身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市场多变、选择太多、干扰众多,投资者每天面对众多难以把握的复杂因素,做好投资难上加难。有没有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法,让投资者可以抛开杂念、专注投资,聚焦于投资中蕞重要的事?更进一
在信贷紧缩、金融行业出现危机的情况下,“货币”已成为热门的词语之一。货币究竟怎样影响到我们的社会?本书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描述了货币的历史,让你知道金融演化进程背后发生的事情。 在书中,我们随货币进行了一次穿越时间的旅行。从欧洲大陆流通的古罗马银币,到成为批银行家的意大利高利贷者;从五千年前流通的泥土“货币”,到银行外汇显示屏上闪烁的数字,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金融常常是背后的推手。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什么能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赚一笔?文艺复兴的深层推动力是什么?中国和美国如何开始成为共同体?《货币崛起》告诉我们,每个历史故事背后都有一条金融线索。透过弗格森的视角,许多为人熟知的历史事件被赋予新的意义,更清晰地成为金融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而金融的发展进程则构成历史背后最为本质的故事背
《银行间市场综合知识读本/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系列培训教材》由十章构成:章是概述,对银行间市场产生的历史背景、范围与特征、构成要素、地位和作用等进行了介绍,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市场全貌,也为后续章节的详细展开奠定基础;第二章至第七章按银行间不同子市场展开,依次介绍、同业拆借、票据、外汇、黄金及金融衍生品市场各自的形成发展历史、构成要素、制度建设和未来发展方向;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介绍外汇交易中心、中央结算公司、上海清算所、上海黄金交易所等市场基础设施,以及承销、经纪、评级、增信机构和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发挥的作用;第十章对银行间市场自律管理的理论沿革和交易商协会的实践进行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