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早在1914年秋即世界大战开始时就已经写完,而计划撰写的序言则写于这一年的8、9月间。 我早就想对*资产阶级的理论经济学进行系统批判。为此,我在侥幸逃脱流放后就移居维也纳,并开始在维也纳大学受教于已故的庞巴维克。在维也纳大学图书馆,我被迫主要来仔细钻研奥地利理论家们的著作。然而我未能完成在维也纳的写作,因为奥地利政府在战争开始前将我监禁于要塞,而且手稿也被看守人员认真地检查过。在我被放逐的瑞士,洛桑大学图书馆给了我在那里研究“洛桑学派”(瓦尔拉斯)和老牌经济学家的机会,并探究了边际效用理论的根源。同时在那里我也开始研究英美经济学家。然后,政治活动又使我移居到瑞典,这里的斯德哥尔摩“国王图书馆”以及高等商业学校的专业经济图书馆允许我继续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我被捕后被驱逐到挪威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杰作。本书通过费孝通先生在对江村、禄村等乡村社区调查研究,探索了中国乡土社会的自身特点和内生机理,提出了发展乡土工业,实现乡土重建的思想。作者把中国乡村作为研究对象,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现代乡土经济的主要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提出乡土重建的具体方法及措施。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总的导言”,文字简短,但内涵丰富,特别在方法论上。普遍认为,《导言》在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的可以与《资本论》相媲美!正是借助于《导言》和《大纲》,《资本论》才得以完成它的创作。《导言》非常详细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深刻揭示了社会生产过程的内在联系和客观关系,本书从写作背景、政治经济学对象与经济关系、经济关系总体及方法探索这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导言》在当代的理论价值与历史意义,对于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创新发展与科学扬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几个带根本性的理论分歧》的论文还对包括股份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以及怎样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正确阐释我国提出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原则等问题作了深入的阐述。此外,还有经济危机、公共产品、经济学国际化等。这些同样都是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西方经济学的错误理论划清界限。不在这样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辨明是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指导地位就会大打折扣。
《政治经济学概论》特点:,体系上的创新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科书本身就应具有创新性。编写中,我们在传统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基础上,构架起一个新的理论结构体系。全书除绪论外,共分为四部分:至三章阐述商品、市场、企业及资本运行的一般理论;第四至六章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第七至九章阐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分析社会主义生产、消费和分配等问题;第十一至十二章阐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经济问题。 第二,内容上的系统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经济常识讲座,不是零散经济知识的组合,而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结构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因此,全书不仅系统地介绍了商品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系列: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导读》内容简介:*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接触公共选择理论以及经济自由主义以后,我便被吸引到政治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先是以中国的实践为主,做了一次问题研究,成果为《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后来发现这个方向的研究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个案分析,继续进行问题研究,另一个是理论研究。终应在对个案的经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理论的优点和缺点,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经验研究方面,基本上是以我国为案例,分析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及两者的互动,成果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因素》(主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对建国50年来影响中国经济的政治因素进行了分析。这是一种对中国政治经济互动的纵向研究,紧接着我在*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支持下,对中国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