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于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历史关头,要使少数民族地区从不发达的现实起点上逐步缩小与全国总体发展水平的差距,肯定会遇到因利益分配、人员流动、生产和生活方式变迁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已经成为能否实现新世纪伟大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公共品的严重短缺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由彭长生著的《后农业税时代村级公共品供给机制研究/博士论丛》在对现有理论和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大量运用案例分析、统计计量分析以及经济学实验方法,对中国农业税改革后村级公共品供给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的实证研究,充分论述了农村公共品合作供给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基于社会偏好的分析框架进行了均衡预测,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本书可供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和政府相关决策人员参考使用。
中国入世标志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济增长要素的全球化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在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加速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分异。江苏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分异的一个缩影,地区差距更甚于全国。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江苏省政府加大了调控力度,但依然无法延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苏全省相对差距持续缩小的趋势,反而急剧扩大。显示全球化背景下,江苏省区域经济调控的思路和方法需要调整。 本书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全球化影响生产要素流动的流量与流向进而影响各地区经济增长为主线,从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定视角,按照从理论到实证、从问题到措施的思路,从理论上分析了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机理,实证分析了江苏省全球化进程与江苏
由章文光等著的《广东省珠海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丛书》系统介绍了广东省珠海市低碳发展的现实基础、内在机理和主要手段等,明确了珠海市低碳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基于低碳消费政策分析框架和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珠海市低碳消费实践经验,探索了珠海市低碳发展投融资主要做法和发展策略,实地调查了珠海市低碳发展公民参与的典型做法,归纳总结了珠海市横琴低碳经济区试点的主要经验,提出用好“三套机制”、发挥多方合力,明确细分低碳事项、界定对应职责,实现低碳发展职责同构、法制先行等体制机制创新建议。验,提出用好“三套机制”、发挥多方合力,明确细分低碳事项、界定对应职责,实现低碳发展职责同构、法制先行等体制机制创新建议。
朱容博士所著的《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考察了区域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的相关关系,阐述了法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作用的机理,论述了建设法治区域的实践命题。书中系统探讨了区域特色经济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特殊区域经济开发、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区域发展的各重要领域如何进行法治建设的问题。全书包括相关范畴界定与理论回顾、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法治建设与区域特色经济、法治建设与区域核心竞争力、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开发在内的共8章内容。 法治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它一旦与经济结合,成为区域经济运行的“秩序”和经济主体的行为规范,就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内在的激励与约束功能,进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性因素。
本书收集汇总了近年来中央和福建省印发的惠民政策文件,摘录其中直接关系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条款。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五个领域为重点,拓展到其他与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优惠政策,内容涉及12个政策大类、197个政策项目、1000余项具体政策条款。简明介绍了各项优惠政策的名称、文件依据、主要内容、承办部门,并对民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解答。本书既是各级干部的工作手册,也是城乡群众的“明白卡”。能够对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政策、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起到积极的帮助。
本书上篇收录了2014年山东省政府领导刘险峰同志主持完成的10个重大课题调研报告,下篇收录了2014年山东省政府研究室和部分省直部门完成的重要研究报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的调研报告,供各级领导干部和调查研究工作者参考。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京津冀协作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也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关注的问题。本书在这一大背景下,根据京津冀经济区新的发展形势,从生产要素禀赋、制造业对比分析、市场一体化、科技资源整合等角度,对京津冀协作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分析了京津冀经济区一方的协作需求、协作发展阶段、各自的比较优势和协作重点等,并就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制造业协作与发展、市场一体化、科技资源整合与特色产业互动发展等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推动京津冀区域协作、加快冀北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云南省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在《云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和《云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报告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围绕云南省科技服务体系,从产业发展和体系构建的角度分别进行研究,并从科技服务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两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全面掌握全省科技服务业、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对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借鉴国内外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实际,提出了加强云南省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对策。
本书共分九章,、第二、第三章是依据研究命题——“区域城市化”,对国内外城市化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与阐发;第四、第五、第六章是围绕研究命题——“区域城市化”,对我国城市化发展轨迹与特征、区域城市化的现实基础、城市化区域差异成因及其国际经验作出了深入总结、归纳与论述;第七、第八、第九章是针对研究命题——“区域城市化”,将全国划分为四大区域城市化类型区,(即东部地区城市化类型区/东北地区城市化类型区/中部地区城市化类型区/西部地区城市化类型区),并分别对其城市化特点、发展路径、存在问题及其政策取向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
《当代港澳研究》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本刊旨在推动中国和海外的有关港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增进海内外学术同行的交流。它将致力于为国内外港澳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发表学术创见、展开学术对话的卓越平台。它提倡从学术专业的角度对当代港澳问题进行研究。 本书为该刊第2辑,收录论文17篇,分四辑,包括:综论,港澳经济研究,港澳政治、法律研究,港澳社会研究。
在国外,近一个世纪以来,探索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区域开发模式,涉及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各个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也有失败的教训值得汲取。本书扼要介绍国外在区域开发中形成的几种模式,有些已经成熟并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些则还在继续进行中,还在探索,虽然对它做出准确评价还需要一段时期,但已经显现出它的积极意义。
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代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或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循环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对改变经济运动方式,提高资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施生态保护产生积极作用。本书结合国内外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践,确立了一套循环经济评价的指标及分析方法,分析了其在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市经济等的应用,从而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中国高科技园区创新平台建设》一书系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面向数字化的高科技园区创新平台建设研究》的学术成果。当前,我国高科技园区均从“一次创业”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新阶段。一次创业以技术成果转化和外延扩张为主,注重技术成果和人才的引进,注重项目的转化,注重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二次创业要求高科技园区必须由注重招商引资、基本建设向注重创新质量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转移,由扩大建设项目向优化创业、创新环境转移,由发展分散向优势集成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反观我国的高科技园区,很多都注意到了促进企业创新的问题,并为此制定了相应政策,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科技园区在为区内企业创新提供支撑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突出的表现就是缺少种支持企业创新的系统性安排。鉴此,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旨
《产业发展与区域创新——江阴探索的理论思考》分上、下两篇,上篇产业篇包括:江阴沿江开发中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和战略对策探讨;从产权治理到优选价值链治理;江阴率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践与思考;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创新型企业与创新型区域经济的互动机理及对策探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内涵、问题和路径;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地方产业群升级发展探讨;优选与地方交互治理下的永康休闲运动车集群产业的升级;基于地域联系的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探讨。下篇区域篇包括:“幸福愿景”引领华西持续创新发展;合作中创新;企业家精神视角下的区域发展比较;2010年江阴与苏南发达县市经济比较分析;“澄江八景”中的江阴意象探析;江南八景文化的历史演进、地域特征及现代意义;2011年江阴与苏南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基本理论篇。首先界定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技术创新的含义,分析了区域技术创新的特点、作用和基本形式,然后系统梳理区域技术创新的主要相关理论,并对该理论*发展作简要的说明。下篇为实践探索篇,主要以绵阳为个案。首先分析绵阳城市的发展历史背景,总结绵阳科技城的经验和机遇,提出了绵阳科技城的内涵及评估指标体系,从基础支持、人口、科技、产业四个方面分析绵阳科技城建设的现状,在分析世界科技城主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基本构想。 总之,通过对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网络结构分析,揭示和论证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组织之间互动学习,建立紧密的技术创新联系,产生集聚和扩散创新力量与资源,形成高绩效创新集群的 栖息地 效应。
本书对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系统分析了影响中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重要因素:经济、技术进步、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本文依据先进的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对工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评价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使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各个省区逐个进行评价;以各指标的标准值为依据,比较分析了五种典型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集群分工型模式、技术驱动型模式、资源推动型模式、产业改造型模式、崛起战略型模式。同时提出了运用这些模式的五项基本原则,并运用以上研究成果对湖北省工业可持续发展展开实证分析,后针对湖北省工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的结论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