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遐、周倩雯、肖旭雨、林枫主编的《浙江省新农村发展致富新模式(共3册)》包括《生态环保的样本——滕头村》《共同致富的楷模——湾底村》《乡村旅游的典范——顾渚村》三个分册,分别从村庄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穷村发展致富、农家乐自主发展三个角度,探讨农村从贫穷、温饱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结合。我们选择浙江省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村,对其发展变迁历程进行全面分析,从中可见农村与农民发展的迫切愿望、发展致富的历程及实现的路径。 本丛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为切实解决农民收入增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矛盾提供参考,实现小康并逐步向更高水平发展,建成富裕、环保、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希望这些出版物能够输送到农村及广大农民朋友手中,既让他们看到农村
本书主要阐述了我国新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分析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路径与成就;从地理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按照东部转型升级、中部开发崛起、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四个主题,分省(市、自治区)翔实地分析各省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进而重点论述新时代我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及有关国家安全问题,*后探讨建设美丽中国的工作重点。本书涉及的国家安全仅限于耕地与粮食安全、矿产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石油安全和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等,其与目前新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关要求一致。本书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我国新时代国家发展基本情况的读本,也可作为高中学生配合高中教材使用的课外读物。
我国正处于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历史关头,要使少数民族地区从不发达的现实起点上逐步缩小与全国总体发展水平的差距,肯定会遇到因利益分配、人员流动、生产和生活方式变迁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已经成为能否实现新世纪伟大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3年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原则,积极、稳妥、扎实地推进城镇化建设,为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是大连落实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大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载体。大连在实施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坚持多中心规划、组团式布局、链条式发展的思路,城乡依托、以工促农、互利互惠、共同繁荣,逐步实现整个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要素是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经济发展要素的发展与深化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本书以陕西省的经济发展要素的市场化为题,以1949-2004年55年的时间维度,重点说明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中的要素聚集、配置与深化的基本机制、普遍性问题和市场配置方式。 本书研究起始于1999年承担的一项省级课题,在研究申,提出了“经济发展要素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产业开发园区)一城市经济一区域经济一国家经济一经济共同体一世界经济”的经济发展转换矩阵模型,越发认识到经济发展要素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性。为此从史论的视角提出,把陕西省看做是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研究其经济发展要素的市场化规律,探讨西部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就是其初步的探讨。
解读这一复杂局面便构成了本书的主题。这既是笔者的内心冲动,也是笔者研究历史的阶段性总结。笔者的成长、求学与工作,跨越了东、中、西部地区:生于河南,长于甘肃,学于北京,事于广东。年少求学恰好是改革开放进程的时间起点,宝贵的经历之一便是对地区经济差异性有了切肤之感:东部地区先行之后转型阵痛,中部地区超稳定系统的崛起求解,西部地区步入起飞前的漫漫求索。 多样的经历使笔者对地区经济差异性有“知”但“不甚解”。1990年大学入学学习经济学开始,深知经济学是一门致用科学,直面经济现象的理论求解与实践路径求索,便成为一个经济学子的使命。理论求解的动力与现实经历的困惑,便构成了笔者解读地区经济差异性的内心冲动。 2004年申请获批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乘数效应差异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研
本书有以下特点: ,在分析视角上,按照“刺激一反应”的机制设计理论,将西部资源富集区“国富”与“民富”相结合的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到统一的经济发展激励结构转变中,探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各主体利益均衡、激励相容的实施机制。 第二,在分析框架上,借鉴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制度、激励、组织和能力四方面建立分析框架,认为新农村建设实际上也要从这四个方面解决先进或适用生产要素向农业或农村转移的问题,并从这四个方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这种分析框架的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实现途径。 第三,在观点上,认为西部资源富集区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有机衔接的。统筹城乡是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
目前,我国各类企业总数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6倍。2008年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的数量已经超过英国,接近德国和法国。作为现代经济组织形式,我国的企业数量、类型、核心竞争力,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方面,企业自身的迅速发展使其到贫困地区投资、参与扶贫开发具备了现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到贫困地区投资、参与扶贫开发可以为企业赢得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国贫困地区虽然总体发展水平相对低一些,但是气候。条件多样,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各具特色,无论是工业发展、产业开发还是市场需求都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目前,我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扩大内需的发展方式转型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以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扩内需、保民生、调
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是由区域内外各种推动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决定的,有效地配置区域生产要素、政策、文化、人才以及创新等动力资源是解决发展不够、发展不稳定和发展不快的重大课题。本书基于系统论、控制论和发展观等理论,运用规范与实证紧密结合的手法,通过系统分析和数理模型,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动力机制规律,讨论了经济发展动力的传递路径、推动模式、效用实现、系统结构等,揭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系统中的各种动力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旨在为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战略实现、宏观指导、综合控制和制度安排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方法,同时为拓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在区域经济发展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奉献一点思想。
本书共分为六章。第1章为导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案与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难点、创新与不足等问题。第2章总结了贸易扩张、区域内贸易扩张的相关理论,提出用垂直专业化分工解释东亚非制度性区域内贸易扩张的研究方向。第3章为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演进与特征,对本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初步的经验观察。第4章是本书的理论框架,从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两个层面探讨了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原因。第5章是本书的实证部分,以中国为例对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第6章为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影响及中国未来的政策选择。后为本书的结束语,总结本书的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书的主要结论如下: ,世界近代史以来,东亚区域内贸易的变动都是在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中实现的。其中,
作为专家委员会的成员,笔者近年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中。与其说是作为专家去指导实践,毋宁说在实践中去学习,去开阔视野,因为实践之丰富多彩远远超出理论家在书斋中的想象。实践是作者思想的源泉,正是在实践中才有更多的感悟和思考。置身实践,可以感受到成功的欢欣,也能切实感受到实际工作的艰辛。 本论文集是近年来笔者关于地方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集腋成裘,定名为《论区域可持续发展》,奉献给读者。全书分为五个部分:(1)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2)生态经济研究;(3)北京可持续发展研究;(4)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研究;(5)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
本研究项目是在中国开发区急剧扩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尚未引起国家和学术界关注之前的2001年就展开研究的。目前对开发区的研究,经济学界主要强调其经济功能而且是正功能,社 会学对开发区的研究仍然相当薄弱。本书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地带,从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双重视角,主要以共生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区域社会资本理论为分析框架,将开发区视为一个 嵌入社会结构中的社会事项,跳出开发区看开发区,跳出经济学视野看开发区,对开发区发展目标与路径进行经济社会学分析。 导论部分,作者将开发区发展路径作为开发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界定本书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分析世界开发区的缘起及功能演进,指出我国开发区总体发展格局、负面效应以及土地新 政与环境约束框架下的开发区转型问题,提出开发区发展的研究现状及本项目
目前,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而欠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研究。本书所研究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龙图区域为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本书主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通过对延龙图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合作、产业整合、市场整合与制度创新的研究,探索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可行性和实现途径。
《区域创新、创业与经济增长》共分八章讨论了区域创新、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阐述了区域创新、创业的定义,同时结合新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从微观主体竞争和宏观国家创新体系角度,分析了创新与创业的新模式、新特点,以及不同层次创业的发展脉络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其次,通过对与创业环境相关指标的分析,建立了较好度量区域创业环境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比较和分析了中国各区域的创新、创业状况,并对经济的区域集聚、创新、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的探讨与实证的分析,得出了部分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实际和值得关注的结论,同时提出了若干相关政策建议。《区域创新、创业与经济增长》由刘亮所著。
本书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支持和指导编辑。 本书内容包括:自贸试验区系统的政策法规汇编、权威的解读说明、深度的评价分析等,读者既可以从中了解中国(上海)自贸区成立的内涵意义,又可以了解在自贸试验区投资办事的实用信息。 本书适合投资者、企业和政府管理人员、相关研究人员以及对自贸试验区感兴趣的大众读者参考阅读。
本书系江西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研究”课题结题之作。本书从介绍核心增长极内涵和国内外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出发,深入分析南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投人要素,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源泉,是生产和再生产的前提。离开自然资源的支撑,任何经济发展都将无从谈起。资源的丰欠对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和水平有着不同的影响;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给经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然而,在现实经济发展中,资源禀赋条件较好的区域,未必是经济发展理想的区域,甚至还有可能会沦为落后区域,出现由于“资源诅咒”(resourcecue)效应而形成所谓“富饶的贫困”。在中国,自然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与资源相对贫乏的沿海地区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发展差距正好体现了这一点。作为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相对较好的我国西部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却长期以来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落后状态,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落后?
这个系列叫做《领导者的眼界》,共6册12篇,主要是谈一位企业的领导者,或有志要成为企业领导者的人,在知识经济所形成的全球化时代,应该如何思维和行动的12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