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战略变革成为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战略变革指导框架。随着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品位下降和环保政策趋严,资源型企业面临迫切的战略变革需求,本书聚焦中国西部地区的资源型企业,探讨其在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过程中进行的战略资源配置模式的变革。通过实地调研、逻辑演绎、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本书发现组织惯例与动态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动态能力在组织惯例与战略变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环境动态性和管理自主权对战略变革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组织惯例通过组织学习和创新演化出新的动态能力,推动企业实现战略变革,摆脱路径依赖,获得竞争优势。本书研究昆明钢铁、瓮福集团等四家西部资源型企业,深入分析了其战略变革的过程和机制。研究表明,这些企业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掀起的科技创新浪潮,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数字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数字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实践产物,数字金融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主要聚焦于我国西部地区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以全面的视角量化西部各城市数字金融发展现状。此外,为了进一步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数字金融发展差异,以提出更为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还计算了中东部地区的数字金融城市竞争力指数。最后,通过梳理重点城市的数字金融发展案例,本文试图探索城市数字金融发展的先进经验。本文的结果为全国各城市提高数字金融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拐点·西部开发20年:西进西出战略启示录》以独特的全球经济新视角和新思路,考辨千年西部经济辉煌史,回首西部开发筚路蓝缕的过去十年历程,歌赞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功绩,探索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全新路径,疾呼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与增长方式,诠释寻求西部开放国际新口岸、构建亚欧大陆桥-亚欧国际经济走廊和筑砌中国西部经济新高地的“西进西出战略”,力主建立中西亚自由贸易区和促进亚美欧世界经济三角平衡,揭示推进西部发展与沿海同步、中国经济完美转型和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重大主题,击节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前行步履,展望十年新西部的广阔前景和美好未来。它既是一部当代西部经济编年史,又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生动可读的大众经济学畅销书。
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中西部经济发展缓慢,东西差距越拉越大的一个重要根源。中西部要尽快缩小与东部的差距,实现本地区的经济振兴,关键在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然而,事实告诉我们,中西部地区由于观念、体制上的惯性,再加上现实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环境等因素,中西部地区发展民营经济要远比东部难得多!要推动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全面、系统地对中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经因素,包括观念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法律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等进行分析; 基于上述理由,本书特选《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为题,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以期通过研究能够对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进而促进中西部经济振兴,缩小东西部差距有所裨益。
该书是历时一年时间精心编就的一本中国区域经济学者论述西部大开发的文集。论文的作者多数是区域经济学界资深的学者专家。1999年10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和西安市政府在历史名城西安联合召开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研讨会”。与会代表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对西部大开发和西安市的发展进行了认真研讨,这是一次真正的高层次的研讨会。提交会议的论文有近百篇,从各个侧面和多角度论述了西部大开发问题。编者认为这些论文无论对于国家宏观决策,还是地方各级政府制定战略规划,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是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和论文作者们对西部大开发的贡献,也是献给新世纪的礼物!
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战略与教育需求研究”的成果。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一块神奇的地方,这里少数民族种类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但这里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甚便利,教育事业落后,专业人才匮乏。总之,这里是一块富饶而贫脊、美丽而苍凉的地方。正是神往于此,我们产生了系统研究它的强烈愿望。在继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战略意义及策略保障研究》成果出版及重庆市社科项目“重庆市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改革对策”取得丰硕成果之后,我们成功申报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战略与教育需求研究”。在研究这一课题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是充满了激情的,希望能探索出一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
本书是笔者主持的*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批立项课题《西部大开发中农村生态保护建设及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我国及西部林业投资状况和金融支持研究》(批准号01-JA790069)的终成果。 本书作者通过实地的考察,基本摸清了西部生态危机的成因机制以及西部经济状况。通过比较全面的历史资料、翔实的数据和实证的分析所获得的诸多结论不仅对西部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还对相关的科学调查研究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天琦同志的这部著作,集中了他这两年对“货币金融政策与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实证分析,有调查报告,也有案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策参考意义,其中有些已经得到了上级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当然,文中涉及的很多问题还需要进行更加精确、深入的研究。 从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看,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建立西部大开发稳定的资金来源,尤其是货币金融支持政策。回过头来看,支持西部大开发的货币金融政策的指导意见多,实际措施虽有但少;比如更具可操作性的信贷政策、金融机构政策、金融市场政策和金融服务政策以及不良贷款的处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分支机构的整合、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比如新阶段金融支持西部扶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中政策性金融
本书是国家民委“十五”重点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全书共分8篇32个专题,各专题既是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可单独成文。其中有12个专题已在不同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成书收入时,未作太大改动。各专题的切入角度、涉及范围和篇幅字数,因不同的需要而有差异,但都围绕着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这个主题。各篇在总体阐述论证后,一般都联系某具体民族地区(区、州或县)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的对策研究,因而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希望能对民族地区有关部门和企业决策起到了定的参考作用。
本书对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13个领域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反映了西部地区的实际,对于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情况和投资环境。
《经济增长与减贫的非均衡性——基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多种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从多个研究视角考查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减贫的非均衡性问题,涉及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等众多条件下的非均衡性判断,并就影响非均衡性的关键因素,如贫困成因、公共服务均衡化和特殊行为模式等进行专题研究。 《经济增长与减贫的非均衡性——基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的研究思路、方法与结论,能够给从事相关专题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本书由张平、李秀芬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