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战略变革成为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战略变革指导框架。随着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品位下降和环保政策趋严,资源型企业面临迫切的战略变革需求,本书聚焦中国西部地区的资源型企业,探讨其在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过程中进行的战略资源配置模式的变革。通过实地调研、逻辑演绎、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本书发现组织惯例与动态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动态能力在组织惯例与战略变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环境动态性和管理自主权对战略变革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组织惯例通过组织学习和创新演化出新的动态能力,推动企业实现战略变革,摆脱路径依赖,获得竞争优势。本书研究昆明钢铁、瓮福集团等四家西部资源型企业,深入分析了其战略变革的过程和机制。研究表明,这些企业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掀起的科技创新浪潮,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数字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数字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实践产物,数字金融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主要聚焦于我国西部地区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以全面的视角量化西部各城市数字金融发展现状。此外,为了进一步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数字金融发展差异,以提出更为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还计算了中东部地区的数字金融城市竞争力指数。最后,通过梳理重点城市的数字金融发展案例,本文试图探索城市数字金融发展的先进经验。本文的结果为全国各城市提高数字金融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的西部,大多数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变化之大,超过了过去的几千年。这种发展变化,涉及了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一切领域。在中国西部,到20世纪中期还存在着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各种范后的社会形态,固然是完全被放进历史史博士物馆里了,就是极难改变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等各种落后的经济形态,也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淹没了。 在本论文集的编辑过程中,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傅青元教授出力多,我们对他在编辑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政治鉴别力和奉献精神表示敬意。
本书是关于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总结。书中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矿权理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等理论分析工具,系统论证并检验了“油气资源开发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假说。在此基础上,对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诅咒”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对油气资源禀赋、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逻辑关系的梳理演绎,提出了基于油气资源开发视角的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全书共7章,从基础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阐述了西部地区油气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进而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化工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的内在逻辑和政策思路,对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书还包括4个案例,分别是关于西部油气资源富集的陕西、新疆、青海、四川4个省区油气资源型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人群。贫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包括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莱宾斯坦的“临界小努力”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贫困产生的根源进行了解读。但无论是认为贫困因人力资本投资匮乏,认为“贫穷是基本能力的剥夺和机会的丧失”,还是认为循环积累导致贫穷,似乎所有理论的终实现都指向一国政府的价值判断与执政能力。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就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尤其是从“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我国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为世界反贫困做出了巨大贡
本书从绿色出行的意义入手,在总结国外绿色出行对我们的启示和 绿色出行的现状的基础上,从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工具、公众参与等诸多方面提出推广绿色出行的策略,为我国绿色出行的发展和深化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借鉴。
西部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在这片广袤大地上,聚居着三亿多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蕴藏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对于西部,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我曾经在那里生活工作了16个年头,西部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1962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一家研究所工作。1965年,为响应备战备荒、建设“大三线”的号召,我所在的部门整体搬迁到西安。从大上海到西部古城,我领略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质朴厚重的民风社情、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感受到了西部民生多艰的一面。那时我常想,我们这代人能为西部做些什么?然而身处那个特殊的年代,虽有报效祖国之心,也只能是一种热切的期盼和美好的憧憬。
我国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实践,也是指导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走出生态困境的必然选择。娄胜霞所著的《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保护与治理》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对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对文明观的继承与发展、生态文明观与生态文明、我国西部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分析、西部生态保护与治理中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生态保护与治理、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特别强调生态保护与治理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必须处理好带有全局性的几个关系:(1)多种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2)发展与保护的关系;(3)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4)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5)责任与权利的关系;
本书包含了十五篇西部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含盖了金融、证券、旅游、自然资源、土地、制造业、医疗制度改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书分为九章,具体包括:导论,文献综述,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战略的理论基础,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战略的环境分析,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生态意识和消费行为分析,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体系构建,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协调,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战略的实施与控制,研究结论与创新点等。
本书分为九章,具体包括:导论,文献综述,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战略的理论基础,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战略的环境分析,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生态意识和消费行为分析,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体系构建,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协调,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战略的实施与控制,研究结论与创新点等。
进行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战略步骤,对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本书以新兴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从分析时代特色入手,针对当代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矛盾,以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索西部大开发的客观规律性。目的是提出一条新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切实推动西部和我国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本书以西部农村青年的职业流动为研究主题,首先从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渠道 教育入手,分析教育机会分配和获得对西部农村青年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其次,在西部农村青年人力资本分布的现实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水平对西部农村青年职业获得、职业选择、职位上升等方面的影响;再次,用代际职业流动的实际数据和案例,说明人力资本水平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对西部农村青年职业流动的制约;*后提出扩大受教育机会、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农村青年的职业选择和流动能力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