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的新发展片区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改造更新的问题。提出城市更新的三个基本问题:空间问题、时间问题、适宜度问题,由此提出四个相应的概念:更新地、更新时、更新期、更新度,对城市更新的复杂问题进行了时空与量度的分类分析和研究,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动因、特征和对策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李冰同志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试图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城乡一体化问题。全书首先回顾了经典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然后对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思想给予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城乡一体化概念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实现路径等。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重点分析,并在对全国及各地区城乡一体化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城乡差距仍在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结构,最后,针对中国城乡具体实际提出通过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制度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化等途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对策思路。
本书以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为研究对象,从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传动系的构型分析、应用实例、能量流和功率流需求分析、电机驱动系统、机械变速箱建模、能量存储单元、传动系设计仿真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混合动力传动系的建模、系统仿真和参数匹配设计方法,分析总结出了相关的设计准则,得出了有益的结论。另外,本书还对混合动力机电耦合装置、动力电池组动态建模方法等进行了系统阐述。 本书可供从事电动汽车技术研发、整车系统设计的工程师及相关技术研究的技术人员、大学生、研究生参考阅读,也可以用作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序 城市化是个系统工程;一、城市化进程研究专题——城市化还是半城市化?二、发展中国家城市产业结构研究专题——“结构升级”与“结构陷阱”;三、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研究专题;四、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专题;五、城市公用事业研究专题;六、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研究专题;七、民间组织发展研究专题;八、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与环境研究专题。
《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居住、就业及其衍生问题》以“居住一就业”空间关系为主线,应用城市内部微观空间数据和微观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按照“外在表现一内在机制一衍生问题”的内在逻辑,全书由三篇组成,涉及城市空间里的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房价和地价的空间分布及其规律;居住与就业空间互动机理与内生空间模型;土地利用与交通互动、劳动力市场空间失配、住房可支付性与居住分割、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衍生问题。同时,本书的研究还特别强调在快速城市化和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城市在空间扩张和重构方面的制度与市场环境特点,提出了若干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这不但扩展了当前国际上的同类研究,而且丰富了中国城市经济学的研究体系,也为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提
本书在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以系统论、辩证法为视角,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规范与实证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结合的方法,举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长三角为例,构建了“经济增长—环境质量”分析模型,探讨了经济规模、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经济转轨、对外开放等因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了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协调关系。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书从思维层面、政策层面、操作层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可持续、和谐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书可供经济管理、环境生态、城市发展、区域经济等相关专业方向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城乡中国》内容介绍: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多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本书比较翔实地阐述了BOT、TOT、PPP、PFI、ABS的基本内涵以及各自实施的运作原理,并针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属性,有比较地研究了BOT、TOT、PPP、PFI、ABS各自的优势、每一种方式的使用范围、使用的差异性和互补性。通过分析,提出了BOT、TOT、PPP、PFI、ABS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组合投融资方式,是加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选择的理论观点。
本书以依法评估、科学评估、创新评估为理念,从政策、规程和实证三个视角对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剩余法、成本逼近法、公示地价系数修正法等城镇土地估价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进行了剖析,对城镇土地估价参数的含义、分类、取值依据、取值方法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和实证研究。 本书作为城镇土地估价参数研究的导读,可作为高等院校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参考,亦可作为中介机构土地估价师从事城镇土地估价业务工作的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