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集结了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从2008年6月在《中国建设报》上开设《大岳专栏》以来,至今已经发表的210多篇文章。主要涉及两个领域的问题,一个是城市开发问题,另一个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化问题,狭义来说就是PPP问题。
本书以“空间性、技术性与社会性”的三大路径建构气候变化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以“空间性”为核心,回归对城市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空间和社会经济综合体的完整视野,并围绕上海的城市案例展开深度解读与剖析。 本书可供城市政府部门决策者,尤其是规划、建设、环境等核心职能部门的决策者使用,也可供城市学科行业内的学者、大型地产集团管理者及对低碳发展感兴趣的公众使用。
本书作者总结了几十年城市管理的工作经验,用以指导如何处理在从事该工作时遇到的职业和个人的问题。由于美国城市管理机构设置与中国有很大不同,本书从这一特殊制度——政府议会经理制的起源及实施讲起,全书围绕市经理一职展开对此职业的规划及专业建议,对于我国城市管理工作者有 生动而形象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主要从城市承载力的状态—压力—响应的角度入手,通过预警指标对城市承载力系统中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交通和环境的承载状态进行评价,并对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进行承载力综合评价。借鉴“短板理论”揭示出城市群发展中的制约要素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对问题根源进行分析。在单要素与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情景进行模拟,试图从城市发展速度、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居民的行为方式、技术进步等角度进行未来发展情景的调控,并结合典型城市的资源本底条件,提出提高城市承载力的途径和危机管理策略及政策建议。 城市承载力是随时间、空间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复杂问题,本研究是个初步探索,意在提供一个评价思路与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与提出的建议,望
北京市经济快速平稳发展、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必然会带来全社会对于土地资源的旺盛需求,北京市土地资源紧缺和土地需求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满足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快速的城市化和郊区化使得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和工矿业用地增加迅速,但与此相关的深入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本书通过分析产业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提出中长期(2010年和2020年)产业用地需求规模;通过分析产业布局尤其是工业布局态势以及各区县发展定位和新城性质,研究确定未来5年到15年各区县以及新城建设对产业用地的需求。 本书分为主体部分和附录部分。主体部分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本研究概况、产业用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编写的《城市发展与交通方式创新》包括都市发展、交通需求与交通系统;城市交通与车辆设计创新;城市交通与老龄化进程;城市慢行道的困境与解决思路;交通系统与交通工具整合创新的机会五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