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国内外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从规划城镇化布局、土地集约高效化利用、绿色城镇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农民工市民化及相关配套建设等方面阐释和提出了很多科学性的理论和建议,以期能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及决策者在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上提供帮助,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中“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的目标。
本书采用了自组织分析、因子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数据统计、文献梳理等多种方法,对中国大都市 城市病 和人口空间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发展演变特征及其对 城市病 的影响机制。进而,研究总结出通过人口格局调整来缓解 城市病 治理的推、拉力模式,提出建设多中心空间的基本建议和通过资源均衡化推进人口疏散的策略,并在*后一章主要基于多中心城市空间建设提出了针对特定 城市病 的治理对策,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提出治理 城市病 的问题导向式体制创新策略。
谭裕华编著的《要素流动积累与城市产业结构演 变--基于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了基于竞争优势的城际 分工理论,以竞争优势统一了比较优势与集聚经济, 并且把技术进步与制度演化纳入理论分析框架。熊彼 特式的创新是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推动力,也是 本书的思想灵魂。本书还尝试构建城市体系地租矩阵 、劳动投标工资模型、人口增长模型等。具本研究工 作分为三步:**步,在突破H-O模型的系列假设基 础上,构建基于竞争优势的城际分工理论。第二步, 探讨生产要素的流动、积累如伺推进城市产业结构演 变。有限理性的要素所有者在各种制度与成本约束之 下,以收益*大化为目标,调节要素流动与积累,要 素价格、质量与集聚经济的变化推动城市产业的成本 优势与质量优势变化,从而推动城市体系的预期利润 矩阵变化。企业家以预期的利润矩阵为
本书站在建设项目业主及其委托单位——监理单位的角度,按照基本建设程序,从建设项目设想和策划开始,经可行性研究与评价、建设实施(设计、施工及其监理)、竣工验收,直至建设项目后评价,充分结合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内容,全面介绍了建设项目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全书共分14章,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管理概述、建设项目策划与决策、建设项目管理组织、建设项目融资、建设项目监理、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建设项目招标与投标、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建设项目施工前期管理、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管理、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建设项目文档管理、建设项目后评价。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工程咨询及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资供应单位等有
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及其原因不完全与美国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相同。但是,城市理性增长所基于的逻辑和思辨,如因果关联、对症下药,对追求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是有深刻的启迪作用。本书试图揭示城市发展的形式、后果和我们应该采取的行动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理性思辨,讨论未来城市发展道路。
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基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演进的方法,结合中国新型城镇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从城镇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格局、企业排污权交易制度、而源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生态环境建设的融资问题、相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经验总结等方面,论述了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热点问题。
本书从管理学的视角,站在城市更新发展的高度,研究探讨了广州市 城中村 城市化问题。首先厘清了 城中村 城市化相关概念,分析了国内外类似 城中村 更新改造的经验教训和路径模式,总结了广州市 城中村 改造的政策和改造模式;然后针对广州市 城中村 城市化的现状、问题,从城市整体更新发展的角度提出 城中村 城市化更新工作的政策建议,包括城市化的重要性认识、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内容与路径、总体对策思路、近期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等。
近年来,我国城乡经济整体上发展迅速,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及产品要素流通环境也有所改善;但受历史因素、经济发展,以及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依然明显,局部地区城乡发展甚至呈现割裂化倾向,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城乡融合、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本书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张永岳、孙斌艺编著的《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研究》系统梳理了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理论,侧重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实质、动力机制、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农村问题,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联动的现状与问题,如:农村土地制度发展轨迹、产业布局、农村土地流转、城乡一体化联动困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多数的发展中地区仍需经历相当长的城镇化过程。鉴于不同阶段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有所不同,《我国发展中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从进程的角度将发展中地区的城镇化划分为启动、起飞和成长三个阶段,并构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模型,利用1999 2008年10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地级以上市的统计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各种动力因素在不同阶段对我国发展中地区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和影响机理;采用逐步回归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影响东西部发展中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动力因素和作用机理的异同;终探讨了政府在发展中地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作用方式、作用空间和作用力度,提出适合我国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科技创新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新转型研究》是山东省软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RKGB2035)。本项研究借鉴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经验和大量文献资料,岳顺之同志与淄博市委党校、枣庄市委党校、济宁市委党校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分别到淄博、枣庄、济宁等城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先后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共170多人进行了座谈,在此基础上分别形成了《发展县域经济中的科技创新支撑研究》、《科技创新推动淄博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研究》、《枣庄市经济新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济于市经济新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4个分报告。在4个分报告的基础上,形成了综合研究报告。 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经
当下的中国区域版图,正在面临数十年未有之巨变。北京上海两个 城市开始做减量发展、雄安新区横空出世、海南自贸港水落石出、粤港澳大湾区翻开“一国两制”的新篇章……过去二十年楼市狂飙突进,地方政府与房企联袂出演,造就了一批批暴富的食利阶层。如今的房地产被踩了刹车,正式告别黄金时代,进入极为分化的新时期。 在大都市圈时代下,人口变迁、资本流动的规律宣告了中小城市的大败局。面对 外形势的风云突变,一、二线城市转型升级的使命感尤为突出。 意志与市场力量相互交织,深刻重塑着 的中国。 城与国,可谓辅车相依。过去四十年来,中国上下一心,筚路蓝缕,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也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荣之城。 如今,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我们 加有必要审视中国的微观镜像,重新梳理和推演区域经济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城市发展作为独特的文化印记, 融汇了独具时代气息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智慧,许多举世闻名的经典建筑如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神殿、罗马古城等仍熠熠生辉,光耀千古。然而,这些都只是城市和乡村地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 剪影。 在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不同社会时期,统治者及民众为各自的城市赋予不同的历史诠释,这些诠释与社会政治、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等息息相关。城乡发展在不同国家均代表着别具一格但又丝丝紧扣的历史和文化使命感,两者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经历了从各自独立发展,到相互社会地位交替上升发展,再到两者有机融合发展,到当今正朝着一体化大方向迈进的发展。这也是人类历史上城乡发展生态中物竞天择的必然结果,同样符合社会发展的自然辩证规律。 城乡在发展的进程中
这是部系统研究高速公路投资风险管理的专著,首先从宏观层面研究了我国高速公路投资的主要风险,然后以项目投资风险管理为依托,构建了高速公路投资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预警和风险应对等组成的风险管理系统。
陈英武所*的《城市间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 动研究/服务经济博士论丛》运用五个相互关联的假 说或模型 空间交易成本假说、城市比较优势假说 、城市声誉假说、有限数量的服务业中心假说和企业 选址模型,从不同视角阐释了城市间产业互动的形成 机理、制约因素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并运用 典型案例和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加强城 市问产业协调的相关政策建议。
本书以依法评估、科学评估、创新评估为理念,从政策、规程和实证三个视角对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剩余法、成本逼近法、公示地价系数修正法等城镇土地估价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进行了剖析,对城镇土地估价参数的含义、分类、取值依据、取值方法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和实证研究。 本书作为城镇土地估价参数研究的导读,可作为高等院校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参考,亦可作为中介机构土地估价师从事城镇土地估价业务工作的技术指导。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与城市建设的实践呼唤着学界对城市理论的探索,也激发了人们研究城市史的兴趣。立足现实,并从历史的深度上把握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功能的演变,预测城市发展的走向,是有机交融在一起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本书在立足考察唐代城市经济发展原因及其集中表现的基础上,对城市经济发展催生的各种新生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切入点: 1.城市居民结构变化的分析。分析唐代前期和后期居民结构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市民阶层的兴起,探讨人身等级弱化的原因及引发的后果——一居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及建设城市积极性的增强。 2.工商业形态的变化及商品赁币关系的变化。探讨唐代手工业和商业联系的变化、商品货币关系的变化,分析商品、货币与城市联系的曰益密切及其在促进城市发展过
本收基于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城镇化发展逻辑,深入探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国家战略与中国特色城镇化——来自云南的实践》首先探究第三级阶梯中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的历史和现状,重点分析国家优先发展战略与城镇化的关系;其次分析第二级阶梯中的成渝经济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以及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远景,重点梳理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城镇化的关联;后,将研究云南省实现特色城镇化的宏观路径为落脚点,鉴于云南特殊的区位、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云南完全有可能成为实施国家桥头堡战略、睦邻友好战略、“两洋”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通过综合集成区域经济学、国际关系学
孙敖主编的《土地资源管理实训教程》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相关教材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3 1 综合实训课程编写。全书共分为三章,即城镇地籍调查实训、农村土地调查买训和土地利用规划实训。其中:城镇地籍调查实训主要包括全站仪使用、独立坐标系建立、碎部点测量、测站搬迁和南方CASS 数字测图软件使用等内容;农村土地调查实训主要包括外业调查、创建空间数据库、创建图例、矢量化影像、线转弧造区、属性输入、注记添加和成果输出等实训内容;土地利用规划实训主要包括规划工程的建立、基期数据的转换、规划要素的生成、总规图斑的叠加生成、总规图斑的属性、土地用途管制区、土地整治分区、土地用途分区、提取专颞图、出图与数据等实训环节。
本书汇集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有关城镇化、债务融资与风险防控研究主题的研究报告15篇,包括政府*发行制度、通过PPP化减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德国政策性金融机制的借鉴等内容,反映了有关财税政策研究的前沿成果。
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需求,以碳减排为目标化解城镇化中经济发展与土地浪费的矛盾显得尤为迫切。依据帕累托*理论,应以效率*化配置城市非农用地,因此本书基于环境DEA技术从六个角度分析中国城镇化中城市非农用地的生态效率,据此得到其配置方案,并立足于经济增长分析地方政府使用土地的行为,在已有地方政府竞争冲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地方政府之间有合谋关系。全书共分7个章节,章绪论、第二章城市非农用地生态效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城市非农用地生态效率的测算模型、第四章城市非农用地生态效率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变化、第五章城市非农用地空间配置的生态效率分析、第六章城市非农用地生态效率的驱动因素、第七章城市非农用地配置的地方政府行为,第八章城市非农用低配置的相关政策.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终解决 三农 问题的基本措施之一。城市化的发展必须以城市建设为基础,而城市建设必将造成一定的土地资源从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正面临着一些需要系统解决的重大问题。例如,如何实现保证城市建设的合理用地需求与保护耕地资源的协调统一?如何在维护好失地农民利益的同时促进更广泛的社会公正?如何在维护土地资源公有制的基本制度下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凡此种种,都是我国改革和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也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侯力的《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资源保护研究》就是对上述问题展开思考和研究的一项成果。关于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动态效应、我国应该如何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如何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等问题,《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资源保护研究》在
中国城镇化显而易见的主要问题是质量不高,在发展中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又造成了大量新的问题;土地浪费严重,基本上是在铺摊子。其根本原因是对城镇内涵的理解肤浅,对城镇化目标的追求流于简单化、庸俗化。 印建平著的《质变--探索内涵型城镇化之路》认为当前城镇化的紧迫任务是停止大规模蚕蚀土地和建设性破坏,进一步充实城镇化内涵,明确发展目标,提高发展质量。本书在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发展、空间规划、旧城改造、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技术领域等方面作了一定深度的探讨,志在为定义新型城镇化内涵和推动向新型城镇化转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