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国内外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从规划城镇化布局、土地集约高效化利用、绿色城镇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农民工市民化及相关配套建设等方面阐释和提出了很多科学性的理论和建议,以期能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及决策者在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上提供帮助,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中“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的目标。
本书采用了自组织分析、因子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数据统计、文献梳理等多种方法,对中国大都市 城市病 和人口空间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发展演变特征及其对 城市病 的影响机制。进而,研究总结出通过人口格局调整来缓解 城市病 治理的推、拉力模式,提出建设多中心空间的基本建议和通过资源均衡化推进人口疏散的策略,并在*后一章主要基于多中心城市空间建设提出了针对特定 城市病 的治理对策,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提出治理 城市病 的问题导向式体制创新策略。
本书严格按照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建设部编写的《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内容进行编写,紧密结合实际项目评估工作情况,结合教学工作的具体特点,对建设项目评估原理、方法做了全面的阐述,同时还分析了目前国际项目评估的*方法与动态。书中选取了不同行业、不同内容的典型项目评估实务及案例,增强了本书的实践指导价值。 本书适用于高等学校学习项目评估、建设项目评估、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等课程的学生,也适用于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和工程咨询的工作者,还可作为目前我国项目评估、咨询工程师、工程造价、工程建设管理岗位、监理工程师等从业人员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由赵华平所*的《城市房地产空间预期评估研究》按照 基本理论 评估技术 房价因素 房价效应 的逻辑主线展开,系统地进行了这一体系中的理论、技术、方法及应用研究,去探讨城市间房价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逐步缩小这种差距?矿业城市与非矿业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有哪些不同?资源特征对房地产价格的作用过程是什么,影响程度有多大?市场参与者异质预期对房价的影响如何,正负预期对房价的影响是否存在区别?城市规划预期对房价的影响可以采用什么技术实现评估,程度有多大,提前作用期是多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不同城市的房价和房租产生了何种不同影响?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住房投资、居民收入差距如何产生影响,影响程度如何,影响是否存在区域差异?为此,本书集成应用了 3S技术、面板数据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Matlab、 Eviews、S
本书以宁波市江北区城乡一体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为主线,融入了产城联动、双向驱动的具体举措,回应当前有关城乡改革发展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寻找实践探索中的理论支撑。全书从十个视角展现宁波江北区发生的巨变:追求城乡共荣格局,选择科学融合模式,保持适度城乡差别,重塑农村特色风貌,贯彻顶层设计理念,破解发展深层次矛盾,千方百计改善民生,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培育区域特色文化,强化社会管理服务。
本期为生态文明专辑,收录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方法初探--以上海崇明生态岛建设为例》(曾刚)、《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竞争力重构与评价——以上海市为例》(海骏娇,尚勇敏)等18篇论文。
“政治前沿新知识文库”以“资政”为视角,聚焦于“国家治理”中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政府与政党权威、文化、政治与网络、国际问题与国际战略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将各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与“国家治理”实践中的重要政治、政策问题结合起来,以中高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读者对象,致力于更新其执政理念,提升其执政能力,努力打造一项影响深远的出版工程。
“5+3”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就是将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职能、目标分为5个要素,即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环保,通过流程保证体系、过程保证体系、责任保证体系等3个体系分别在微观、细观、宏观层面确保5要素的平衡统一,从而在项目操作层、管理层、决策层实现社会责任、合同责任、经营责任的协调统一。本书即着重将5个要素相互关系及“+3”的协调管理,并以工程项目运行作实证分析,以期给广大读者系 统了解该模式。 本书适于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大学相关专业师生使用,更是企业管理者改进项目管理模式的参考书。
本书较为全面地考察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中的非和谐现象,并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非和谐现象背后的政府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回顾了政府推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谐共进的实践探索,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和尚须完善之处。后,提出了消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非和谐发展现象的途径——建构推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谐共进的政府协调机制,并指出了政府协调机制顺利运行的保障。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谐共进中的政府协调机制,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群政府间的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 其目标指向是:消除城市群内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以邻为壑的旧格局,构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终实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整体的整合,壮大城市群的整体实力。 其组织载体是:中央政府设立的“国家城市群运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人口向何处去?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谁是未来中国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力量?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由哪些因素决定? 本书围绕上述问题,在系统梳理人口承载理论及就业吸纳、城镇化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洛伦兹曲线、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通过考察、测算和分析中国600多个城市、近20000个建制镇的海量人口历史数据,研究探索中国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本质内涵、度量方法及其形成机理,科学预测并揭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变动趋势,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书中大量基于实证测算得出的研究结论及对策思路对我国城镇化问题研究和政策制定、决策规划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研究》综合应用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对于集独特生态地位、多民族聚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于一体的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开展实证研究。
本书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做出的一系列战略决策部署,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实与模拟相结合等研究范式,从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特征到影响因素、从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统计分析到计量检验、从城乡差距演变影响因素到调整路径等维度,全方位辨析了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特点,完善了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和经验证据。
城市治理作为国家新型的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层次,必须深化研究并进行制度创新。本书从经济学角度对城市治理进行了深入的刦析,运用制度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公共选择理沦等经济理论工具,揭示了城市公共管理背后的利益关系,指出了城市主体间博弈均衡的实现机制。这是对城市治理研究的深化,有利于从深层次上认识城市治理的本质,推动城市治理的改革和发展。
陈英武所*的《城市间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 动研究/服务经济博士论丛》运用五个相互关联的假 说或模型 空间交易成本假说、城市比较优势假说 、城市声誉假说、有限数量的服务业中心假说和企业 选址模型,从不同视角阐释了城市间产业互动的形成 机理、制约因素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并运用 典型案例和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加强城 市问产业协调的相关政策建议。
本书以依法评估、科学评估、创新评估为理念,从政策、规程和实证三个视角对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剩余法、成本逼近法、公示地价系数修正法等城镇土地估价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进行了剖析,对城镇土地估价参数的含义、分类、取值依据、取值方法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和实证研究。 本书作为城镇土地估价参数研究的导读,可作为高等院校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参考,亦可作为中介机构土地估价师从事城镇土地估价业务工作的技术指导。
全书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进度管理概述、项目活动和工作分解结构、项目活动时间估算、项目流水施工原理、项目网络计划技术、项目进度计划的优化及项目进度计划控制等内容。本书知识全面、内容较新、简明实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 本书可供工程管理、工程咨询、工程监理及管理人员的工作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土木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辅用书。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城乡关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目前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如何立足本地区实际,通过城乡产业融合、财政转移支付、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农村建设、土地制度改革等政策导向和制度创新,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就成为现阶段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书主要研究城市协调发展评价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以天津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协调发展评价与预测理论分析;城市协调发展评价与预测方法分析;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天津城市子系统协调发展评价与预测分析;天津市区县协调发展评价与预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