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业4.0是一个*热点。德国、美国、日本、中国等经济大国都在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工业4.0,作为未来经济地位引擎,各国在工业4.0上的投入会越来越大。作为市场热点,媒体还会对工业4.0进行五年以上的报道,国家同样如此。 2.作为变革热点,年龄在25-55岁之间的人群会特别关注此类信息。尽管市场上已有工业4.0的相关图书,但是本书做到了差异化。另外中国制定的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都是在寻求适合中国发展的工业4.0。这是*战略,早已决定此话题热点会在五至十年内会变得越来越热。 本书讲解决如下问题: 1.工业4.0是什么? 2.工业4.0会以怎么的方式走入普通人的生活? 3.工业4.0与前三次革命的区别是什么? 4.德国、美国、日本、中国等,能有可能把握此次世界变革? 5.中国制造2025,会以怎么的方式去走? 6.对于普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全球工业门类最完备、工业规模最大的国家。本书是对我国75年来工业发展历程的回顾与研究,数据翔实、脉络清晰,展示了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了经验和不足,指出我国成为工业强国的历史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工业强国的建设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分析。
禹湘等*的这本《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实践与 创新》共分为四章,**章分析了开展国家低碳工业 园区试点的背景;第二章阐述了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的 路线图设计;第三章总结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的 现状与前景;第四章介绍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的 典型做法。
本书以经济学中环境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中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围绕制造业企业生态创新问题展开研究,全面探究生态创新行为的前因与后果。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初步提出研究假设,在波特假说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模型拓展和细化,构建了涵盖制造业企业生态创新所有驱动因素与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
本书是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在对2023~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进行全面跟踪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报告,重点阐述了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态势,概括总结了人工智能技术进展及趋势,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工业、医疗、金融、文娱等领域的融合应用现状,并就AI Agent、终端大模型、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数据合规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论述。 本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资料新颖、数据翔实,有较强的产业发展前瞻性和预测性,可为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全面了解人工智能发展形势以及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积*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选择。毫无疑问,工业40R当下变革时代的创新形态和创新产品。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肘代到智能时代,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时代的变革、治理的革命和社会的进步。智能平台、智能工厂、智能产品、智能服务的不断涌现将推动智慧企业、智慧政府和智慧社会的形成。在工业40中国版 《中国制造2025》的护航下,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驶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指日可待。 《工业4.0(智能制造与治理革命)/大创新治理书系》由陈潭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工业化。工业发展贡献给中国的不仅是国富民强的物质现实,而且是思想解放、科学理性、开拓创新的精神财富。《中国工业化进程40年》是作者长期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发展问题的精心力作。全书首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工业化进程的轨迹,阐述了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抓住机遇,参与国际分工,使我国一跃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历程。接下来,作者从创造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倡导工业文明的角度,探讨了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华文明作为*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发展传承有序。在漫长的石器时代,随着陶器、玉石器的制造和使用,中华文明出现了手工业生产的萌芽;进入铜器时代后,农业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手工业出现了跨越式发展;铁器时代,中国古代工业的发展水平在世界名列前茅,纺织、制瓷、造纸、印刷、建筑、造船等诸多工业门类的领先地位为世界所公认。直至工业革命以后,中国的近代工业发展势头被西方国家所赶超,逐渐呈现出落后的局面。而到了19世纪40年代,西方工业文明植入中国本土,标志着中国工业出现了大转折,这一转折的出现也开启了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征程。中国工业的发展轨迹,也正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在现代世界凤凰涅槃的复兴之路。作为当今全球极少数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现代化工业国,中国工业从古到今经历了跌宕起伏而
信息技术革命对现代经济社会最为重要的影响在哪里?它绝不仅仅体现在光缆的铺设量、移动电话的普及程度、互联网的上网人数等计量指标上,而是体现在息交换与处理技术的变化正影响着人与人、工作与工作、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而使整个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为了理解这一变化,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开始流行一个关键概念——模块化。本书是对模块化现象的系统研究。从IBM的模块化设计到计算机产业结构的飞速升级和持续创新,本书分析基于模块化的设计规则是如何推动了美国新型高科技企业的诞生,进而造就了“硅谷”奇迹的。模块化培育模块簇群,推动产业升级,赢得国际竞争力,正是本书的核心思路。
本书以中世纪末期市场经济的萌发与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形成为起点,以现代工业社会的步步成长和经济体制的选择及演化为主线,追溯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及苏俄当代六个工业化大国过往数百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史,梳理了这六个 近现代经济成长与经济体制演进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的基本立论是:现代工业社会是人类迄今所创造的 辉煌而伟大的文明,现代工业社会从萌发到每一步发展,都面临经济体制的选择问题;这六个 的历史证明,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找到的 率的一种资源配置形式,也是 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部生命来自不断的创新,创新的动力是内生的。相比之下,工业社会动荡时期产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僵化的体制,这种体制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恰是这种体制导致了 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经济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既事关他们融入城市的市民化和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切身利益,也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民生问题之一。本书以禀赋为研究视角,利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两种不同的就业行为,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选择决策模型,归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进而提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稳定就业及其市民化的政策建议,旨在适应新常态下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与返乡就业的现实需求。本书可用以解释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为决策,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政策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就业带动落户定居和就地城镇化提供决策参考。
林琳*的《中国生物质能经济与环境的评价》从 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全面阐述了在中国发展生物质能 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首先生物质能的研究开 发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领域,同时,从生物质能研发成 功,成为一种可替代传统能源资源的新能源,到形成 一种新产业,逐渐产生经济效益,造福人类,成为可 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过程主要是社会科学研究 的重要问题。中国生物质能经济问题既是自然科学研 究问题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同时起步,交叉进 行,互相促进。该书的论述清晰地反映了这一研究的 轨迹和特色。
电网建设风险管理是电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安全、优质、及时、经济地实施电网建设的关键。本书梳理了电网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归纳分析了电网工程项目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和风险预警方面的工作内容、措施和方法。 本书以国家电网公司颁布的各项工程建设相关规章制度为指导,以项目管理程序和风险管理方法为重点,针对目前我国电网建设中的实际情况,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电网工程建设的具体实践相融合,注重实操性、工具化。本书可供电网工程建设、监理、咨询、施工单位及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的管理者参考使用。
本书是为了回答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增长模式,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而对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进行的研究。本书行文力求平易,使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都能理解,书中插入一些专栏,以对正文有所补充,提高可读性。同时,书本也照顾了研究的需要,凡有所征引都注明文献出处和来源,在一些可以用图或表的地方,大部分使用了表格,以便研究人员对数据做核查。
任浩、甄杰、叶江峰、曹宁、陶晨等编著的《2013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依循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律,提出了确定主导产业并吸引核心企业以 “聚核”、拓展纵向产业链和横向服务链以“聚链” 、打造公共平台并进行体系建设以“聚网”的“三聚 ”发展路径;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基础,注重存量与增量协调、突出内部与外部互动、强调经济与社会和谐的长期发展状态,构建了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进行综合排名与分析,形成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竞争力100强榜单。《2013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是中国部对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进行评价研究的学术专著,是本对中国100强产业园区指数进行排名分析的发展报告。本书对于产业园区的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产业园区管理者、专家学者等读者了解产业园区*资
相较于德国提出的利用网络技术来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藤原先生所主张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则是用信息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革命。他强调的日本版“工业4.0”概念的内容不仅是制造业,更是世界所有民族、所有国家、所有产业共通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是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其中也包含德国的“工业4.0”。 第四次工业革命重视的不是量而是质,在做同一件事情时消耗更少的能源,也可以称之为“单人消耗较少型能源社会”。用更少的能源来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转。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服装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服装工业的年产值和创汇率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但我国只是服装生产大国而不是强国。如何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对服装企业进行管理,使服装企业的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教学基础,结合服装企业技术管理的实际情况,参考有关资料,系统介绍了服装生产各个环节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应用方法,在内容上力求系统和实用。 本书可供大、中专院校服装专业教学之用,也可作为服装企业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中国肥料发展研究报告(2012)》收集了新中国成立至今60余年间的肥料产业发展、肥料施用、肥料流通和政策变迁的数据资料,从全产业链角度分析了肥料生产至终施用过程中对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的影响,揭示了中国肥料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期望此书能给政府决策者、企业管理者、科研人员及农场主提供决策依据。
201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之一。本书分析了新时期中国产业发展的背景、阶段、问题和目标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减少政府干预;加快建立全覆盖、多层次的监管体系;政府更多地以 非限制即许可 的负面清单方式来指导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将创新政策放在产业政策中的核心地位;从全球视野来考虑产业政策的制定;完善选择性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调整机制;推动要素优化配置和升级;加强产业政策和相关政策协调。
本书以新旧冲突为主线,以南京国民政府盐政现代化的二元目标冲突为基础展开研究的。本书既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又突破前人研究视角的局限,重点探讨在改革目标二元化冲突束缚下,南京国民政府的盐政现代化改革与盐民、盐商、食众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包括日本的侵华战争)等方面发生的互动关系,围绕由盐政现代化改革及各种互动产生的政治与经济(或经济社会)、中央与地方、官与商、官与民之间经纬交织的复杂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区域工业能源效率时空效应》首先构建了基于场景理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理论框架,从自然属性的能源效率问题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宏观意义的能源效率问题。然后,基于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对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和节能减排进行了测算和评价;并从空间上利用收敛性分析模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区域差异的收敛性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从时间上利用方差分解、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了影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贡献率和冲击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