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2015年)》包括两部分。*部分介绍 十二五 时期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的系列分析报告。第二部分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和广东省深圳市)2015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资源、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村集体收益分配及资产负债状况、农业部门统计调查的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民负担、农村经营管理机构队伍及信息化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为方便读者参考,篇末附有统计指标解释。
赵俪生编著的这本《中国土地制度史》由《中国制度史论要》和《中国制度史讲稿》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针对重要问题的理论阐述,后者则是作者为本科、研究生学习备课而用,二者互为表里,要在说明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沧桑流变,用以揭示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 《中国土地制度史》对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了全面独到的分析。 该书认为,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原始公有制在私有制社会(阶级社会)中的遗存。古老共同体经济形式的遗存和军事政治上的,是中国古代私有制由浅化向深化历程中的两大阻力。中国古代无论私有制和公有制都不成熟,一直带有“亚细亚”色彩。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纯粹私有制,在鸦片战争以前,甚至在土地改革以前,都未曾出现。
本书在深刻分析北京市自然资源禀赋、农产品市场需求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北京市农业的功能与地位,提出了充分发挥农业的社会公益功能,服务于宜居城市建设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总体布局,以及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发展布局,并提出了保障布局实施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该书虽然以北京市为例,但其以城乡统筹思想考虑农业的功能与作用,将农用地纳入大都市空间结构的农业产业布局的新思路与方法,对大都市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农业遥感的发展是伴随着空间信息科学和农学的发展而进步的。从最开始的技术开发应用,到现在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并重。尽管现在还不能称之为学科,因为作为一门学科,需要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但在同领域科学家们扎实和富有睿智的研究中,正在一步步朝着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迈进。这从该领域技术名词的变化中可见一斑。 基于以上基本判断,我们编著了本论文集。论文集共收录了42篇论文。分别集中于农情遥感、土地和草地资源遥感、遥感灾害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和模型应用等方面。一方面,这是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实验室及其合作伙伴近2年研究中的集中展示,另一方面,也在程度上反映了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努力和追求方向。这些研究工作既包括传统遥感技
《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研究--基于产业链管理视角的研究》是在产业链理论研究及理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农业产业链研究和应用的成果,研究对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从甘肃实际出发,《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研究--基于产业链管理视角的研究》运用理论分析法、问卷调研法、实证研究法、计量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剖析马铃薯、制种、畜牧等几种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基于产业链管理的视角对甘肃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马铃薯的价格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实证分析产业链管理对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作用,设计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特色农产品产业组织链、价值链、信息链和物流链的管理模式,提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物流链、价值链和产品链的优化及整合途径,从产业链管理的
本书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系统性地回顾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演变历程和不同时期的政策特点,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组织制度、生态环境、基层治理、社会文化六个维度全面分析总结了“三农”发展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外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实际案例,深入探讨了我国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和路径。同时,本书对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也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并对我国乡村振兴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本书较为系统地对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对新时代我国推动“三农”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研究》从促进农业产化发展的角度讨论土地流转制度创新问题,构建了一个涉及农业产业化契约安排和农地流转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纳入行业特征、区域经济和文化结构以及国家制度安排等因素,根据区域差异,分析了分布于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四个地区的多个典型案例。《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研究》建立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基础上的政策建议,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选择和农地流转制度创新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粮食流通体系规划与建设》是《中国现代流通体系规划与建设政策文献汇编》系列丛书的第五辑。本书的主要构成内容是总序中所列出的“中国现代流通体系”中的“粮食流通体系”(三级编号24)的政策法规文献汇编。粮食是指谷物及其成品粮、豆类和薯类:粮食流通是指粮食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全过程,包括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批发、零售、进出口等活动。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国家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宏观调控下市场调节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活动的管理体制,保持全国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
董国义主编的《中国粮食供应安全与对策研究》一书,介绍了世界农业生产形势、谷物贸易状况,详细叙述了我国的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及食物供应情况,分析了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形势,论述了我国中长期耕地、水资源等农业资源状况及谷物、蔬菜、水果、肉类、蛋、奶类、水产品等主要食物类别产量趋势及需求状况,并根据我国中长期食物供应的严峻形势,提出科学消费、构建节约型农业社会、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水浇地、扩大灌溉草场、增加可有效利用的农业资源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及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战略性的考虑。
本书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为了适应当前休闲农业发展形势,结合休闲农业的实践经验,全面详实地介绍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发展与启示、资源开发、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法规标准等内容,共10个项目,主要供大专院校旅游管理、休闲农业等专业学生使用,强调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注重理论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知识能力体系,使学生具备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增加乡村旅游供给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本书还配有电子教学资料,欢迎登陆中国财富出版社官网(http://www.cfpress.com.cn/)下载。本书也注重实用性,适合休闲农业专业人士作为参考资料。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是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当前,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及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特点,使得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众多,确保从“农田到餐桌”实现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和消费,需要完善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选择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科学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书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论为基础,从生产方面、经营方面、消费方面分别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进行了理论分析、问卷调研和实证研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
内容推荐  _ _ _ _《东北农业经济史料集成5》使用现行通用简体汉字进行整理选编。  _ _ _ _《东北农业经济史料集成5》选取内容为各典籍中有关东北农业经济史料之全辑,相关史料一概收录,对所选史料,在选取段落中与本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删减之处,用(上略)、(中略)、(下略)字样标出。  _ _ _ _对于原未标点的史料,在标点过程中,按照现行语言习惯进行标点,同时兼顾清代公文程式的特点,在标点过程中只使用逗号、句号、顿号、冒号四种标点符号。对于已经标点的史料,为了尊重原文,标点一如原书,除明显讹误之处加以纠正外,其余未作任何修改。  _ _ _ _选编过程中,比照其他版本,对所选内容进行校勘。夺文在[]补足,衍文以()圈出。明显的错误直接改正。易生歧义者,
《新农村农产品流通知识问答》一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农产品流通体系、物流、国家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经纪人业务平台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流通形式和农产品运输政策等相关知识。同时,本书还以问答的形式,回答了农民朋友关心的常见问题和热点话题。
李炳坤同志是我国农业战线和政策研究领域的优秀领导干部,著名的农村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专家。他自1977年8月大学毕业至2009年7月逝世的30多年间,先后在农业部和国务院研究室从事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这一阶段,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时期。李炳坤同志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提出很多重要的决策建议,参与起草了很多重要文件,并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很多建树。他勤于思考、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文稿,发表过很多文章。这是一个有着重要影响和贡献的政策研究工作者一生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一笔极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将这些文章编辑出版,一方面是为表达对李炳坤同志的缅怀和纪念;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对农
本书从转基因食品安全、转基因技术之争、中国农业生产与安全、国家安全战略、农业政策、经济政策等角度,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转基因粮食的利弊是非;旁征博引了大量真实的外资料,揭示转基因粮食的真相,震撼国人的神经。 本书收录了很多重要人士的文章,其中就有 美 恩道尔、 美 杜琳斯德宾斯基、郎咸平、李昌平、王月丹等学者以及黎阳、熊蕾、“冲击力”、“直言了”、“佚名”等。 本书附录了大量的媒体报道文章,比如《解放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经营报》、《科技日报》、《瞭望》、《国际先驱导报》、《财经日报》、《钱江晚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关于转基因问题的报道,呈现了的真相。
这是一本关于三农问题的书。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真实存在的问题,并且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改革走到了今天,农民仍是很苦,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仍然贫穷,农业在许多因素的困扰下,存在着让人颇为忧心的危险。 田建中先生作为一位在基层工作了多年的干部,因父亲是一位村支部书记而自小生活在被农民包围着的环境中,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参加工作之后,因为工作又直接接触到了农村,所以对农村农民的现状有着深刻的了解。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南北两地的农民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反响存在着极大的反差,这种状况引起他内心极大的震撼,促使他开始了农村政策问题系统的研究起,因此才有了《为农思考20年》这样一本书。 该书共有“农村经济问题”、“农村土地问题”、“农村民主管理”三辑,围绕农民致富,解决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粮食大辞典》,是在国家粮食局的领导下,组织动员全国粮食系统几百位专家学者与实际工作者,历时三年多,编写成的巨著。这是迄今为止,在粮食经济、技术方面为全面系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权威性的一部工具书。其条目之多,篇幅之大,论述之求实,诠释之新颖,均超过了以往的同类著作。
秦红增编著的《乡土变迁与重塑--文化农民与民族地区和谐乡村建设研究》以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为基础,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新型农民”即“文化农民”研究,以明确民族地区和谐乡村建设的行动群体和受益群体,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乡村教育;二是民族地区和谐乡村生态、社会与文化“三和谐建设”,即通过典型个案分析民族地区和谐乡村建设的目标、内涵、路径等问题,以期探求中国乡村转型与重塑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乡土变迁与重塑--文化农民与民族地区和谐乡村建设研究》对中国民族地区乡村未来发展方面做了预测,认为“文化多样”是统领。只有这样,乡村才拥有与城市不同的发展优势,才可与城市发展相互协调,才能在维持人类文化多样性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贡献。
《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以制度演进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为视角,着重考察中唐至明清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演进轨迹及其对社会变迁的诸般影响。按照日本京都学派的说法,中国传统社会在经历唐宋变革期以后,已经迈入“近世”社会,而中国大陆学界一般称之为“前近代社会”。本书由葛金芳著。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流通体系研究》关注的农村流通问题,是当下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研究的薄弱环节,更是一个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大 主题。作者将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置于城乡一体化大背景下,十分有远见地提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没有让农村流通问题弱化,反而使得问题更加凸现了。认 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远远超出了“三农”问题本身,已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动力。本书提出的农村流通体系评价指标、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和若 干建设路径,符合中国实际,从逻辑上也是成立的,具有较强的原创性和开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