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发展化学工业对促进工农业生产、巩固国防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是化学品生产和使用大国,目前已经形成无机化学品、基本有机原料、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产业。然而,我国每年化工生产安全事故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化工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其生产过程涉及危险化学品数量多、生产工艺要求苛刻,生产装置的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一旦发生事故,后果极其严重;二是我国化学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基础较差、工艺技术落后、设备简陋、自动化控制水平低,而且少数地区化工项目安全准入门槛低,
中国的煤炭资源、黑色金属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等长久以来存在过度耗竭和环境污染两大外部性。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两大问题在各类资源型产业,尤其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产业中不断加剧。本书在梳理中外文献的基础上,把两类外部性纳入产业组织理论的过度进入定理和进入规制模型中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以此验证国有股权在可耗竭资源型产业中的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双重外部性与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考量开放经济背景下,可耗竭资源型产业的国有股权与产业绩效的关系和双向影响。进一步,考虑到稀土资源战略意义重大,本书以稀土资源为典型案例,分析不同国有股权结构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最后,本书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按资源属性进行了类别划分,区分了不同资源所属的国有企业类型和所有权,并在国
产业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理论和实践尚待持续创新。吴刚编著的《全面创新战略导向下产业升级模式研究》深入探析产业升级的内涵机理、理论演进趋势;深度解析全面创新理论内涵、创新的表现形态;从理论和案例层面分析归纳技术创新、生产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模式创新、管理变革、业态创新导向下产业升级的不同模式;并就支撑全面创新战略实施的试验区、孵化器、创客空间等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提出相关思路对策。本书将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对指导实际工作提供新的视点。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修正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问题,加速推进全球价值网络新格局。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制造业经历了从成本优势的获益过程,积累了的知识和能力,开始面临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全方位的激烈竞争。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企业开始尝试在全球价值链重构过程中发挥作用并据此实现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发的新工业革命,使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方式发生变革,为后发企业价值网络体系重塑提供新驱动。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后发企业价值网络重构、结构跃迁与升级路径》系统解析价值网络重构要素,分析价值网络重构过程,明确价值网络结构演化机理,归纳后发企业结构跃迁路径,为资源配置信息化和生产组织网络化背景下我国后发企业挣脱“双向挤压”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重点行业研究报告(2017)》详细介绍了2016年我国农产品加工重点行业情况。全书共有10个部分,分别为:总论、粮食加工、饲料加工、植物油加工、肉类加工、乳品加工、蛋品加工、果蔬加工、茶叶加工、水产品加工。《中国农产品加工业重点行业研究报告(2017)》重点研究分析2016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及其重点产业的发展运行情况,分析结果为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及特点,了解重点行业发展动向,反应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业政策规划提供了依据和重要支撑。
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的管理体系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课题。尽管每个企业在管理实践中都遇到这个问题,许多管理学者也探讨这个问题,并在编著企业管理教科书中,按照各自的认识而确定了内容体系的设计,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的著作,本书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缺憾。本书还阐述了“两制四全”的管理体系问题,当然也涉及若干有关重要问题,如经济责任制就涉及企业组织机构问题,全面质量管理涉及技术进步问题,全面经济核算涉及经济效益问题。
针对钢铁企业集成化、信息化的特点,《钢铁企业供应链质量管理及低碳绩效评价研究》借鉴 9000和过程集成理论建立了钢铁企业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从供应链质量策划、供应链质量控制、供应链质量保证以及供应链质量改进四个方面系统地探讨了钢铁企业如何与其他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为钢铁企业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理论框架。
《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从战略高度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研究和分析,聚焦于钢铁工业竞争力分析体系的建立,在世界平台上,以新经济金融时代下的钢铁工业为研究对象,提出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以促进钢铁工业培育竞争优势,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全书共分6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钢铁工业竞争力理论综述、世界钢铁工业不同时期竞争力分析、我国钢铁工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企业基础、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