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太新和苏金玉编著的《漕运史话》研究的对象为中国古代漕运史。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漕运出现的原因、发展过程、历代王朝漕运概况;封建政府对经济区的建设,以及经济区人民为发展经济,保证漕粮提供所作出的努力;历代王朝为保证运道的畅通,所进行的治水凿河的活动。同时,还向读者揭示:漕运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对巩固国防、稳定社会秩序所作出的贡献。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既可以满足一般读者的需要,又能使有志于从事漕运研究者获益,从而使此书成为广大读者的益友。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的语言,浓缩了文明伊始,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 你可以跨越时空,走入早期的农业社会,感受我们祖先的生活;领略城市经济的兴起;感吧海盗经济的猖獗;惊吧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体会现代工业化的奇迹! 你也可以同时领会亚历士多德、亚当·斯密、凯恩斯、戈尔巴透明夫等等一代代思想、经济、政治大师们的精神风貌;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体会他们思想的真谛。
主要讨论了雍正时期的财政改革: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制度,以及相关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赋税改革,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制度改革是清初财政改革事业的顶点。在现有文献中,零散的研究、一般性的研究多,而系统的、专题性的研究少;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的研究多,而从经济角度、财政角度的研究少。
《晚清工业产权制度的变迁》在对新经济制度经济学的产权制度理论对经济变迁的影响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晚清的军事工业企业、官办和官督商办民用工业企业、民有商办工业企业以及铁道企业的产权制度(产权结构和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变迁过程。通过对这些企业的产权主体(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的行为分析,通过对影响产权制度安排的政治统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变迁分析,来解释中国工业化初期企业发展及其社会变革中的矛盾冲突和道路选择,说明其变迁的历史走向。
半两钱是我国古代首次实现全国统一流通的钱币形态,是战国时期秦国,秦代和汉初期社会经济生活、商品交换活动中核心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半两钱制度研究》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深入研究探讨半两钱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制变化和流通特点,通过采用大量文献资料与出土文物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了半两钱美恶混杂、轻重无常、减重频繁的经济原因和制度原因。 作者研究,考证了半两钱制度的形成、演变和终结的全部过程,对半两钱律令和半两钱价值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进而对半两钱的流通与借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基于对金属货币名目化过程的研究,作者指出,世界货币的名目化更应该有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世界货币的流通不应该依赖于一国政府的信用,而应该基于充足的物权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公正、安全的世界货币体系。
本书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该书是对与兰斯·戴维斯合作在《制度变革和美国经济成长》(1971年)和与罗伯特·托马斯合作在《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1973年)里开始的关于制度变革的研究的继续。全书共分3编15章,具体内容包括新古典派的国家理论、次经济革命、工业革命的反思、制度变革理论和西方世界经济史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赛查·皮罗托盛衰记》(附:《纽沁根银行》)这是两部描写商海风云的小说。前者通过一个农民出身的商人发迹、破产和复权的故事,描绘了以诚信为本的商业准则在尔虞我诈的社会中经受着何等严峻的考验,一个正派的商人需要何等样的勇气面对凄厉而悲壮的命运,其姊妹篇《纽沁根银行》则讲述了以纽沁根为代表的金融大鳄,如何以假破产、假清理的手段,杀人不见血地掠夺千家万户的财产。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揭示出刚刚出现的银行、股份公司、证券交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破译了资本集中的奥秘;进而指出了在社会进步、财富增值的过程中,优胜劣败、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如何优化社会风俗、制约私欲膨胀的见解。
本书以战后日本60年经济史的历次转折为主要研究内容。 战后60年间,日本经济获得了空前的高速增长,但在发展中,却经历了波澜起伏、繁荣与衰退相互交替的各个阶段:1968年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在1974年次石油危机袭击下,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生产下降,而以日本受到的冲击*,形成了战后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被有的日本学者称为“第三次日本国难”。到1980年前后,第二次石油价格高涨的冲击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包括美、英、德、法、意等国在内,均引发了经济危机,惟独日本避免了这次危机,不仅没有发生连续六个月的下降,也未发生年度下降。主要是由于日本政府采取了有力的防范措施,即用尽各种可能节约石油的消耗,特别是生产品降低了油耗,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扩大了输出。 到1985年,日本成为世界上
本书从飞行的四个阶段入手,详细阐述了民航客舱服务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并介绍了目前国内航空公司主要机型的设备与操作,对乘务员的职责与管理、特殊旅客、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使用、防冲击姿势等内容进行了重点更新,及时全面地反映了行业发展趋势和空乘岗位最新工作理念。本书可作为民航院校空乘专业教材,也适合有志于从事空乘工作的人员学习参考。
本文从清代归化城土默特财政这一独特的视角,利用雍正至宣统年间形成的大量翔实的土默特左旗满、蒙古、汉文原始档案文献,对归化城土默特旗财政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系统的研究,进而探讨了18—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演变的过程,以及在财政变迁中的政治、经济诸因素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力图重现清代土默特地区财政全貌。 该论文成功地揭示了土默特财政演变以及财政如何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诸多因素影响等情况,为读者进一步了解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财政及其相关问题,进一步开展土默特地区经济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经济和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还在于推进《清史·城市志》的编写。2002年底,清史编纂工程全面启动,文化部、*、中国社科院等十几个部委和单位成立了清史纂修领导小组。清史编纂工程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清代历史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如清史纂修编委会主任戴逸所说:“清代为我国后之封建王朝,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之久,距今未远。清代众多之历史和社会问题与今日息息相关。欲知今日中国国情,必当追溯清代之历史,故而编纂一部详细、可信、公允之清代历史实属切要之举。”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清代中国社会的缩影,也是清代社会变迁的主要地域范围,对城市的研究,可以更为准确、全面、真实地反映清代的政治兴替、经济发展、文明演进,而且也为当今时代发展提供借鉴,因此由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承
《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构建与评价研究》以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系统工程的科学管理思想作引导,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按照信息系统运行的“源-流-用”基本原理,构造出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传播子系统和施效子系统;接着探讨了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政府主导、联合推动”是适合我国现实的系统建设基本模式;同时还设计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构造了系统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河北省农业信息服务实践,验证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有效性。《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构建与评价研究》对促进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部分:背景分析,包括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探讨了理论和实践发展。章“导论”,对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目的、
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运用实证分析法、计量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以近代中国的国内公债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国民政府时期三个阶段:战前十年、战时八年和战后四年的内债发行、 筹募、用途、整理及偿还,从内债发行的详细经过、债额的逐项考证、内债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等方面对近代中国历届政府发行的内债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总结出近代中国内债所具有特殊性和失败教训以及对今天国债政策制定的借鉴作用。全书共分四章,外加导论和结语,共为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