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简史》一书虽篇幅不大,却较为充分地展现了作者希尔德雷思的货币银行思想。希氏认为,政府无法提供价值稳定的货币,那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健全货币思想的先驱,他支持诚实货币和自由银行制度,反对银行拥有特权和中央银行。《大英百科全书》曾评价,希氏货币银行著作 有助于促进美国自由银行制度的发展 。其理论可谓古典自由主义在该领域的体现,同之后的奥派经济学货币理论不谋而合。本书论述简明清晰、举重若轻。重拾希氏此书,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下货币银行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从而让金融恢复其本来的面目和作用,真正保障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
《产业革命》一书是在阿诺德 汤因比去世后,由他在牛津大学的朋友和学生,根据他生前留下的笔记和所做的演讲,整理出版的。在这本书里,汤因比以1760年为起点,从人口、农业、制造业、商业、社会各阶层的变化等各个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同时描述了产业革命前夜的英格兰以及1760年时工业的保护和管理体制,阐述亚当 斯密、马尔萨斯和李嘉图著作的概要、目的和特点,探讨重商主义体制与经济发展理论、地租和工资学说、工人阶级的未来等重要话题。
本书作者约翰 希克斯是当代西方世界的著名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克斯著述很多,他的经济理念自成体系,有一定影响。 本书1969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73年再版。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市场的兴起,货币、法规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农业的商业化过程,劳工市场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历史等。作者把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区分为两种类型,即自由放任或集中干涉,这种看法具体体现在上述各个专题的阐述之中。
本书将中国经济史分为封建领主经济、世族地主经济、齐民地主经济、近现代转型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五个阶段,从整体上阐述了不同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的过程。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较清晰地了解中国经济史的整体和全过程。
努尔哈赤、皇太极执政时期的清朝开国史,是学术界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详细叙述这个阶段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分析其特点,对于编写清史、满族史,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探讨民族史的理论问题,都是很有益处的。清朝建国初期,百端待举,头绪纷繁,难以一一赘述。周远廉编著的《清朝开国史研究》以研究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为主,联系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对清朝开国史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 中国经济史 及 中国社会经济史 两门课程,扼要地讲述了由上古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情况及财政政策,并道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法律、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评价政策和朝代兴亡之关系。 叶龙曾师从钱穆多年,详尽笔录及整理了先师两门课程的内容,对一些内容做出了补释,形成流畅易读的文章,在香港《信报》经评版陆续刊出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后集结出版形成本书。本书不仅填补了钱穆先生缺乏经济专门史著作的遗憾,更令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中国经济史加深对钱穆先生其他著作的理解,以体悟钱穆先生强调要在文化传统一体性中做研究的教诲。 贯穿全书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货币制度改革、社会阶层现象、
新疆屯垦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屯垦绩效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本书以历代新疆屯垦管理制度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屯垦管理制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分析其发展变迁的过程、动力及其绩效。在总结历代新疆屯垦管理制度变革规律的基础上,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相关问题也多有探讨,为当代兵团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
中国,经过了30多年的“摸着石头过河”,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举世震惊的成绩。如今,水已经变深了,河里的石头已经摸不到了,中国走到了今天这样一个紧要关头。知道历史,才能创造未来。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想跟大家一起回忆从前。把过去的故事捡起来,让故事中的智慧照亮我们今后的路途,让故事中的落败成为我们今后成功的基石。
用数字、用档案、用图片、用故事,告诉你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北京城,告诉你一段民国时代关于房子的精彩故事,告诉你一个时代的房地产发展和房价起伏历程,告诉你一堆似曾相识的名词;保障房、交契税、涨房租、基准地价、限价政策、房产中介……今天有的,民国时代也有。
中国近代铁路史应有新的建构、新的话语和新的问题意识。铁路建设的起步史、探索史和影响史构成了中国近代铁路史的基本内容,每一部分均有丰富的历史意蕴。《东吴史学文丛:中国近代铁路史新探·朱从兵自选集》结集的三部分论文正是这种建构的初步尝试。部分反映了铁路建设事业起步阶段统治高层对铁路态度的变化、对铁路建设的动力选择和当时的舆论动员情形。第二部分主要是一些代表人物的铁路建设思想和实践。第三部分讨论铁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
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后,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价格体制和机制改革也随之启动,价格改革思路由 调放结合,以调为主 到 放调结合,以放为主 ,再到 双轨制 政策正式实施。1988年,中国决定放开价格管制,实行 物价闯关 ,以完成价格并轨,但在实践中遭遇挫折。为此,中共中央领导开展 治理整顿 , 有步骤的、稳妥 的价格改革重启。通过这次涉及价格等多个领域的整体性改革,经济结构得到调整,过度投资得到控制,金融秩序逐步好转,物价涨幅明显回落。
通过对宁波钱庄的历史考察,作者发现至少在以下几方面是值得我们总结和探讨的:过账制度对近代中国金融的进步作用是划时代的;无可辩驳的事实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传统金融已经进化到本土商业银行阶段;在宁波钱庄那里衍生出了中国早的专业金融投资市场;关于宁波钱庄与宁波帮的关系,作者力图证明,构成宁波帮事业的核心和营养就是宁波钱庄,尽可能地在以钱庄为代表的金融平台上来架构宁波帮的历史图景;虽然资料上有很大的限制和局限性,作者尽力在宏观上构筑一个宁波钱庄的粗糙的立体图案,把宁波钱庄在上海、汉口等地的活动进行部分的浅显的描述。
本书是一本研究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的学术专著。作者在传统史学“地方志”的基础上,综合近代西方史学理论,运用“区域史”的方法,全面而深入地剖析了唐宋以来明州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从人口、耕地、交通、水利、商业、城市、技术以及制度等方面,论述明州(约相当于今浙江宁波)为何从越州的边缘地区发展为浙东经济发达地区。本书引证丰富,并有几十幅图表。本书对了解浙江和宁波地区社会经济的历史渊源,极具价值。本书是陆敏珍以她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她于2001年春季考入浙江大学历史系,在本人指导下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在她前后入学的几位研究生,博士论文的选题都集中在江浙区域史研究。陆敏珍在“绪论”中,交待了区域史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学术取向在中国学界兴起的学术史背景与其理论依托,读来学理性颇强。
本书是作者研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成果之一。该书以有下特点: 首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作者系统地揭示了工业革命以来二百多年历史上发生的经济大危机的背景、酝酿和爆发的过程、产生的影响、应付危机的对策和摆脱危机的过程。作为国内系统研究工业革命以来国际经济危机史的一部专著,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其次,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当前,金融危机还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如何面对国际经济危机的挑战,既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也是今后经济界需要注意研究的重要问题。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提高预防和应付经济危机的能力。该书可以帮助人们从历史上的经济大动荡、大危机中,认识危机的特点,把握危机的规律,提高对付危机的本领,防范危机的
本书在前贤时彦研究的基础上,紧扣浙江商帮与近代浙江社会变迁这一主线,从经济一社会史的角度对浙商与地方社会做跨学科的研究,论述了浙商与近代浙江社会在经济活动、政治运动、职业结构、公共建设、教育发展、社会赈济、地方文化等方面的关联与互动。论证了在近代浙江,商人是推动浙江早期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近代浙江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该论文集以英格兰转型时期(13-18世纪)的经济社会变迁为主题,分为“中世纪晚期经济社会变迁”“近代早期经济进步”“近代早期经济社会关系变迁”“近代早期社会文化变迁”四个专题,涉及民众生活水平与社会地位、劳动分工、土地改良、城乡关系、中央地方关系、公共信贷、地方身份认同、消费文化等前沿问题,对英国近代转型的动力、过程与成效均有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参照价值。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西方经济社会转型乃是国际学术界长期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国内的系列研究尚不多见,故该论文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世纪晚期与近代早期英格兰的经济社会变迁研究论集》是对英国转型问题的系统研究,对解决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该论文集的特色还体现在其内容为全英文,这既是中英学界相互交流的成果
本书以前近代中国的市场发展为中心,重新评估商人组织在16-19世纪期间中国市场整合中的作用。过去的研究为此曾经有过争论,并以中国小农经济和经济停滞为题而把传统商人组织视之为落后的企业制度。本文试图透过考察明清时期中国的区域贸易市场和商人网络,以展示和理清两者之间复杂的关系。此外,本书也实证检验了影响1736-1911年间江南地区市场整合程度的各种因素,更深入理解了中国市场整合趋势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