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奇迹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外资、外贸和外汇政策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中国人为此付出了多大代价?中国获得的经济资源如何通过和平手段转变为国际影响力?就上述问题,借助对“三外路线”的归纳与阐述,翟东升博士的《中国为什么有前途: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潜能(第2版)》从跨学科和整体性视角解读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并为读者勾勒出未来的政策演进趋势。
中国的经济奇迹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外资、外贸和外汇政策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中国人为此付出了多大代价?中国获得的经济资源如何通过和平手段转变为国际影响力?就上述问题,借助对“三外路线”的归纳与阐述,翟东升博士的《中国为什么有前途: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潜能(第2版)》从跨学科和整体性视角解读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并为读者勾勒出未来的政策演进趋势。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股票、期货交易专家彼得.史泰米亚于八十年代中期提出的市场轮廓理论。该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图表分析和技术分析框架,独具特色地将价格与价值的背离状态以图象的形式反映出来。根据市场逻辑,从图象型态的变化推测未来市场价格的发展方向。该理论一问世就受到投资界的极大关注,专家们甚至认为极有可能形成技术分析的崭新潮流。本书适合于证券投资界人士、相关专业的大、专学生和研究生参考。
福公司是1898年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英资企业。它以经营煤矿为主,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中国内陆腹地,特别是煤储量极为丰富的山西和河南两省。较之于当地星罗棋布的私人土窑,福公司不但具有极为明显的资本和技术优势,而且拥有英国政府的外交支持。因此,从它进人中国经营煤矿业开始,就引发了来自该地区民众的强烈抵抗和中英之间的持久交涉。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落败于日本,造成了引进西方资本与技术发展民族实业的舆论倾向。但是,一旦给予福公司经营煤矿的权利,势必会造成晋豫两省煤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方绅士作为民众代言人,敦请清廷拒绝福公司的开矿申请。福公司以贿买和游说的方式,争取到了奕勖、王文韶、李鸿章等中央官员的支持,加之英国向清政府施加外交压力,中国官方最终承认了福公司在当地开矿的权利。福公司沿用
中国早期的经济转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经济活力,特别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增加劳动力的激励,“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被打破以后,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就不可避免。然而,对40年收入分配体制变化的解释,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的解释,特别是从中国经济转型的大格局出发来解释中国收入分配变化的方方面面,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和结果仍然无法令人满意。本书试图对中国四十年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制度演变及其引发的收入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公的变化提供一个历史画卷。
《新中国经济史(修订本)》主要是在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有关方面整理编写的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新中国经济史(修订本)》共分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稳定物价与统一财经工作,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五年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历史的伟大转折,改革与开放以及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适应与增长》第2版是著名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巴里 诺顿对当代中国经济的综合性论述,覆盖面之广、研究之透辟,其他同类英语论著罕有其匹。诺顿纵论194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基于多年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第2版经过全面修订,反映了十几年来,尤其是“奇迹增长”期结束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当前在人口、技术、宏观经济和体制诸方面面临的多重转型。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讨论也大幅扩展。 在讨论了资源禀赋、遗存、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结构、劳动力和生活水平等一般议题后,本书还考察了包括农业、工业、技术以及对外贸易和投资等具体经济部门。还研究了金融、宏观经济和环境问题。本书涵盖了增长与发展模式这类主题,包括人口增长、独生子女政策;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包括农村工业化和城市技术发展;外商对华投资
本书启用了“可信度” 和“空制度”两个概念,指出要正确理解中国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功,其诀窍在于理解政府所采取的放手政策,及其所刻意坚持的制度模糊原则的意义,因为这两者促成了适合不同地方特性并具有可信度的制度的产生。
张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区域,是承担特殊使命的区域,研究好它的内在发展脉络,把握好它的外在拓展机遇,未来的“张江模式”一定会更加精彩。
中国模式的本质是什么?运行机制是什么?是否存在缺陷?针对这些问题。《市场、政府与企业: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试图从政府间关系以及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关系来寻找答案。《市场、政府与企业: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批判性地介绍了联邦主义理论,并指出中国模式的基本制度特征是“经济分权、政治集中”。而非单纯的中央-地方分权。作者证明,中央-地方分权有利于加快意识形态和制度变迁步伐,但前提条件是存在一个开明且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不过,《市场、政府与企业: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重点在于强调中国的转轨问题在本质上是发展问题。虽然分权和辖区间竞争可促使政府对工商企业伸出帮助之手而促进经济增长,但也容易诱使政府对某些弱势群体伸出掠夺之手。因此,中央对地方的分权和激励安排应适时调整,以便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公
在当前我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一村一品”面向市场,通过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地方的自然资源、传统文化、生态和区位等优势,积极培育具有鲜明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有效促进了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引起了涉农领域研究者和区域政策制定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理论与实践》将比较优势、主导产业、产业簇群、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业链管理等理论与我国“一村一品”发展实践相结合,重点探讨了“一村一品”发展的模式、特征、经验、成效、问题和建议,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指出,依托现代农业组织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是促进专业村的特色产品优势向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块状或带状经济转变,形成“村域经济→镇域经济→
大国因素不仅对经济增长总量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其内部结构即产业结构也具有重要影响。《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研究(1949-2016)》以社会主义大国视角下的中国工业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研究为主线,从产业结构变动中的大国因素和特点切入,梳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65年来的工业化历程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将新中国成立65年来工业化与重化工业的双重赶超联系起来,总结赶超中产业结构演变的大国特点与规律,构建大国工业化模型,丰富经济理论对工业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认识,并进一步挖掘史料,通过历史与理论分析,为大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提供启示。
本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有关专家与北京交通大学联合组织的一部系列出版物,包括“新旧动能转换”“年度聚集”“新区篇”“新城篇”和“案例”几大部分,是一部比较系统完备地报告我国新城新区建设与发展的专著,内容独特,数据翔实,文字通顺,对相关研究人员和地方政府官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大连卷》收录了80余篇文章,以“亲历、亲见、亲闻”的方式回顾和展示了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大连市三十年来的改革发展步伐。用“起锚”、“扬帆”、“犁浪”和“远航”四个篇章来阶段性地讲述大连的发展。这些篇目客观、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刮起的开放之风是怎样吹遍了全市大地的,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连经历的沧桑巨变,见证大连创造的辉煌。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而镇江又是一个近代元素较为齐全的城市,新旧共存和新旧交替的特征都十分明显。沈红亮所著的《瓦解与重构(镇江近代前期社会转型研究1840-1911)》着重考察在这段历史时期里镇江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思潮。分别对鸦片战争中的守城战役、太平天国时的社会生态、开埠之后的经济繁荣、王朝末年的社会弊端,乃至辛亥革命前后整个社会分崩离析和政权重构的过程,进行考察和剖析。在这千年未有大变局的时代,镇江社会不仅明显地表现出不断递进的变化历程,而且其变化轨迹展现出一条清晰可见的逻辑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