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的经济转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经济活力,特别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增加劳动力的激励,“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被打破以后,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就不可避免。然而,对40年收入分配体制变化的解释,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的解释,特别是从中国经济转型的大格局出发来解释中国收入分配变化的方方面面,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和结果仍然无法令人满意。本书试图对中国四十年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制度演变及其引发的收入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公的变化提供一个历史画卷。
脑是富有高级智慧和巨大潜力的人类所特有的重要器官。然而,长期以来,鉴于脑的结构与功能的极度复杂性,探索与揭示脑的奥秘仅仅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梦想。但是,在20世纪最后十年,随着研究方法、手段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跨学科科学家的通力合作,对于脑的高级认知机能的认识有可能出现突破性的进展。这一切暗示着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教育领域中的合理解释与谨慎应用将成为理解人的学习和改革传统教学的重要依据,这还意味着,在脑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互动之中我们将期待着一个新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的诞生。《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一书正是作者试图跨越脑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鸿沟的一种尝试。该书认为,脑研究对教育者的挑战不在于理解人脑功能解剖学上的复杂性,而在于理解人脑在认识和体验世界方面的复杂功能和巨大潜力。在研究的基
当今教育最为深刻的危机之一,就在于知识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培养和塑造“知识人”成为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然而,真正重要的不是知识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否找到有用的知识,是否善于运用知识。唯有当知识被用来开启心智,知识被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时候,知识才真正找到了通向美德的通途,才能够转化成为的力量。而当知识仍然充塞着教育的全部,占据着教育的中心之时,智慧便只能被驱赶或冷落在边缘,或许偶尔成为教育者口中的目标与心中的梦想,却无法通过实践内化到受教育者的生命之中,成为每个人的生命内涵。在教育中,每一个人皆有智慧的潜质,通过知识的获取、思维的培养,人人都能发展智慧。那么,教育如何成为充满智慧的活动?《为思维而教》试图围绕观念与行为、理论与实践,从课程与课堂、教师与学生等不同的维度,做一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中国的一名学者、一位政治家、一个民主党派领导人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思考。本书中汇集了作者在复杂科学研究、虚拟经济、风险投资三个方面领导数百名研究人员完成的一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思考而写成的多篇文章。
《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自适应演化与竞争力研究》结合自组织和协同创新理论,从企业自组织视角研究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自适应演化与竞争力:首先,结合适应度景观理论,提出一种基于NK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自适应演化理论框架;其次,基于此NK模型框架,揭示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自适应演化内在机制及其自适应演化过程中的竞争与协同机制;再次,实证研究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自适应演化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自适应演化的对策。
撰写本书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是具有一流水准、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并且致力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一批经济学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走过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有些人还从政策的建言者成了政策的制定者和实践者。该书的文章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激情的辩论。无论是写自己所经历的事,还是评述中国经济某一方面的变革,读者都会从中感受到每一位经济学人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睿智审慎的学术思考和崇高凝重的历史责任感。在该书中,经济学家们着重探讨了改革的历史背景、理论借鉴、宏观调控、财税体制、金融创新、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债务、汇率机制、扶贫助弱、乡村振兴、国际经贸关系及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角色等议题。本书既有较强的学术性,又兼具广阔的政策分析视角,展现了较高的理论政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