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36(2008)》是《比较》系列之一,《比较》站在理论前沿,根据中国经济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有选择地介绍别国的经验和教训、转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比较研究领域的发展,同时,有针对性地介绍外学术理论界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方案设计、政策建议和评论。
《中三角智慧城市群的发展战略研究》主要探索建设中三角智慧城市及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全书共由九章组成:章为智慧城市群的内涵及指标体系;第二章为外智慧城市群发展状况,探讨了国外智慧城市群发展的基本格局和中国智慧城市群发展的基本态势;第三章为智慧城市群服务应用发展分析,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方面进行了服务应用发展分析;第四章为智慧城市群行业应用发展分析,从智慧农业、智慧环保、智慧旅游等方面进行了行业应用发展分析;第五章为中三角建设智慧城市群的必要性,从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的需要、新型城镇化的需要、产城融合发展的需要三方面进行分析;第六章为中三角智慧城市群发展环境分析,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四方面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三角智慧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定位,从空间发展、
本书从广阔的历史空间,证明了市场经济在促进人类经济发展中的无与伦比的作用。作者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过“放开”、“开放”形成市场经济的增量,以及通过盘活、激活已有的存量逐渐形成的,这个过程至今尚未完结。本书分析了中国的资源约束改变与经济增长模式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与地方政府行为,以及当代中国的农业问题、区域、城乡以及个体收入分配的落差等,认为区域落差背后孕育的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发育的差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把千千万万的个体农民引导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
区域经济学是目前我国经济学门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由于社会需求巨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繁重,教学和研究队伍正在日益扩大。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编著的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三。在结构方面,作者主要是从区域政策操作的角度来安排的;在内容方面,本书的主体部分吸收了大量国外有关研究成果,特别是一些有借鉴价值的方法和案例;在有关区域政策的基本内涵、研究范围、工具选择和中国区域政策的方向等方面,作者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教育走向生本(第二版)》系生本教育三部曲之一,书中结合作者所开展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直到生本教育的实验研究,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反映了生本教育使众多学校实现“快乐、素养、成绩”三丰收的显著成效,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性、预见性和实践性。《教育走向生本(第二版)》对生本教育的本质及原理进行了深入阐发,对生本教育体系与师本教育体系作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发人深省。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视角新颖,观点独到,内容丰富。《教育走向
本书为“学科解码·大学专业选择指南”丛书中的一册,旨在面向我国高中学生及其家长介绍材料类学科与专业的基本情况,为高中生未来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专业选择方面的指导。本书内容包括与时俱进的材料、专业面面观、职业生涯发展三部分,从学科发展历程、现状与重要性,专业开设理念,学生培养思路与方法,学生毕业后就业或继续深造方向等几方面加以阐述。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对当今材料类学科与专业的定位、学生专业素质如何养成、未来毕业后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等有的了解。本书可为高中生寻找自己的兴趣领域、做好未来职业规划提供较全面的信息,也可为材料及相关学科专业本科生及其他希望了解材料学科与专业的读者提供参考。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中国: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是我们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一项院级课题的研究成果。 本书的结构分十四章,安排如下:章主要是从理论上讨论互联网时代“新经济”的概念、特征和影响等一般性问题;接着用三章的篇幅研究“新经济”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背景,其中第二章集中讨论经济全球化,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讨论信息化在国际和的发展;随后的四章分别从互联网、互联网产业群、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以及传统产业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等方面展开讨论,研究“新经济”本身的发展;从第九章到第十二章重点讨论影响或决定“新经济”发展的技术、资本、规制、创新等几大基本要素;第十三章则集中研究信息化及“新经济”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第十四章在介绍国外“新经济”方面的新动态以后,讨论我国如
《中国资源利用战略研究》主要内容:综合报告和十七个专题报告,主要围绕创新资源利用,重要资源利用评价和重大问题研究思路等问题进行阐述。17个专题报告则主要涉及包括淡水、土地、森林、海洋、生物、石油、煤炭、主要金属、主要非金属、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旅游等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等经济社会资源以及粮信食、木材等资源类产品、主报告和分报告之间互相照应,又各自独立,共同构成一个系统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