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刑事辩护专业律师讲述自己从业二十年中遇到和经历的职场故事。开篇提出 大辩护 的概念和辩护方法,主张用策略性、综合性方法进行有效辩护。部分讲述了作者从选择做律师,到选择做刑辩律师的历程,以及对律师执业中常见问题的观点和处理方法;第二部分则是一些大案要案和曲折案件等,以案例的形式讲述了刑辩律师的办案过程和辩护技巧。
为什么说总统大选会决定*法院的未来? 被奉为 司法神殿 的美国*法院,是否的确与政治绝缘? 法庭上立场迥异的 对头 ,私下为何是一起看歌剧的莫逆之交? 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司法大案,幕后到底有哪些妥协与博弈? 所有的答案,都在《九人:美国*法院风云》中。图宾延续一贯的严谨写作方法与一流记者的专业水准,以伦奎斯特、奥康纳、罗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亚等大法官的人物列传,揭开诸多重大判决的幕后隐情,展现美国司法众神的起与落、对峙与制衡,揭开华盛顿权力玩家的输与赢、争战与博弈。
现代社会,法律无处不在,个人和企业的一切行为几乎都要受到法律的影响,但法律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人们对法律的影响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回应?美国法社会学泰斗劳伦斯 弗里德曼教授撰写的这本《碰撞》就是要解答上述问题。 在劳伦斯 弗里德曼看来,法律制度不是完全自主的,无法独立于社会力量而前进或改变,法律不可能被100%遵守,也不可能被100%违反,一部法律被制定出来之后所产生的影响,必然是一种行动 回应 更多行动的往复循环过程,对法律的遵守、抵制,或者法律出现后的某种后果,都是他所要探讨的法律 影响 。
本书从多科学的角度,来考察法律制度的运作及相关法律人的行为模式。它不仅介绍当代西方法律与社会科学的理论,并基于中国的经验材料,展示出如何将中国的经验事实同当代的法律与社会科学理论相结合。此外,本书试图在已有的理论之上,作出独特的理论贡献。它试图为理解中国的法律制度的发展及运作和法律的性质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为当下中国的法学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贺欣教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法律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中文世界的读者。通过生活化的事例和社会现象揭示法律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如:隔离与治疗、 伤害 是客观的吗?、话语的交锋、家庭暴力能帮受害人离婚吗?、在失望的田野上、十年磨一剑 谈英文写作等。
美国总统位高权重,仍须定期更替,法院九位大法官却终身任职,深居简出,在被称为 大理石神殿 的宏伟建筑内审理案件,发布判决,守护着宪法与公正。一个拥有三亿多国民、上千枚核弹的超级大国,司法公正为何交由这九人守护?在这条司法 流水线 上,作为终产品的 公正判决 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美国人民又凭什么信任他们的司法能力和职业操守?带着上述疑问,公共事务电视台(C-SPAN)采访了九位现任大法官和三位离任大法官。所有大法官出镜接受一家电视台采访,这在美国历史上尚是首次。这些珍贵的访谈记录,都收录在这本书内。 书中,大法官们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详细解读了美国有权力,也为神秘的政府机构的内部运作。他们畅谈自己的司法理念、奋斗经历,对法院的决策内幕也不讳言,大量内容都是首度公开。中国读者可以藉此了解到
本书是法律职业规划启蒙读物,旨在为即将或初步进入职场的年轻法律人及考虑专业志愿的高中生提供全景式的法律择业参考,通过深入解析法律人的各种职业可能性,引导莘莘学子拓宽法律择业思维、以幸福为导向,寻求契合自身特质的职业。 全书基于高校法学专业学习背景,为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指导,涵盖了法律职业发展的16 N种可能,详细介绍了内所、外所、法院、检察院、公安、仲裁、公证、国际组织、学术科研、TMT、金融创投、生命科学、电子商务、法律培训、法律科技、投行咨询等职业选择的具体内容与需要具备的素质,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地展现了法律专业就业岗位的工作状态和流程以及职业实务部门对招聘者的能力素质要求,帮助年轻法律人打破地域限制、视野限制,解决同样资质的学生的职业发展可能性不同的问题。
苏力是北京大学的资深教授、北大法学院前院长。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法理学、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诗歌、修辞学等,其影响早已 出圈 ,是当代中国有影响的法律学者之一。此外,他还是一位诗人,他笔下的文字具有诗性气质,研究具有史诗旨趣和抱负。本书以札记、笔记的形式,以尼采的笔法,尝试对苏力的学术思想进行一个初步的解说和评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走近苏力、理解苏力,也启示法律学人如何保持对现实和理论的持续思考。
本书为法治文化随笔集。全书共77篇,分三个分辑。一分辑为风雨老人桥,叙述人生禅悟、逸闻趣事,闲情雅品以及相关的文化意蕴、政治背景、人生思考、生活感悟;二分辑为老鼠告猫,从草、木、虫、兽到山水风月到著名法官、律师、思想家等,言说法治文化、法律故事、法律事件;三分辑为法治画廊,叙述西方著名美术作品有关的法律故事、知识以及读画感想、心得。 本书围绕法治题材内容,选材新颖、视角独特;突出法治文化知识,古今中外、上下纵横,引幽发微,信手拈来;运用散文写作风格,熔叙述、评论、抒情、思考于一炉,笔调空灵、轻松。全书兼具思想性、知识性、悦读性,散发着文气、雅气、正气。
《法律书评》是以法律图书为主要对象的专业书评读物,兼及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优秀读物,由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著名法学家苏力教授担任主编,目前每年出版一辑,主旨为 开放的批评与阅读 ,旨在弘扬和鼓励中国学术界尤其是法学界的学术批评,以及为关注学术与公共事务的法律人提供面向开放视野的兼具智识性与趣味性的多元化阅读,本书为该连续出版物的第16辑。《法律书评(16)》保持了一贯的谨严的学术立场、开阔的人文视野和多元的读书趣味,对有趣有益的法学知识的增长,对健康活泼的法学学术批评的开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初入行的年轻律师往往会在工作中犯些错误、走些弯路,也会有 不知何去何从 的迷茫和疑惑。这些情况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年轻律师的成长。基于此,本书作者将自己从事律师工作以及多年带教实习律师的经验整理出来。同时,为便记忆和实践操作,他还把这些经验凝练成100句话,每句话配三两段感悟,变成轻松易读的小册子,放在案头,时不时翻两页,必能起到提醒作用。
一本城市史研究的别致之作,是关于大庆油田这座模范 城市 如何成为时代工业地标的故事。国外关于城市的书籍非常多,但中国学者自己写的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而且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如此密切的著作,却不多见。《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着重探讨社会主义中国早期建设、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土地和资源利用,以及城乡分化等问题。书中采用双线叙事,一方面透过大庆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折射出新中国前三十年历史环境变化及政治路线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女规划师晓华的个人经历,讲述她在大庆的工作、生活与大历史中的个体抉择。双线交织,互为补充。书中记录的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持续改革,以及城市建设在国家和地方一级的协商方式,殊为难得。同时也涉及粮食和能源的故事,这是决定新中国生死存亡的两大关键因素。
本书是刘昌松律师多年来再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集合。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辑 见义勇为与正当防卫,主要分析了被大象踩死算不算见义勇为,致逃逸者撞火车身亡有无责任,抢救同学溺亡献身不算见义勇为吗等。第二辑 涉性违法与涉性犯罪主要探讨了,婚内强奸入刑尚需分居制度配套,猥亵儿童预防该罪不一定要增加新罪种,猥亵男子法律惩处不是空白等。第三辑 婚姻家庭与经济生活,主要分析了捐献孩子遗体罗尔夫妇此举没有法律障碍,儿童枯井坠亡法律追责不能少,童模这颗 摇钱树 还能 摇 下去吗,等等。第四辑 公共安全与网络安全,主要分析了,见死不救立法规制应该,但难以适用于行人车辆,醉驾 不再一律入罪 应当慎行,共享单车如何避免其变成 独享单车 。
本书以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两个视角,精心选取法学名著四十部,从作者简介、作品简介、名句共赏、作品点评四个维度对每部法学名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品评。该书的特点是全面、细致地介绍法学名著,力求多维度展示名著全貌、还原名著本真。
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法史人物故事,讲述法制史上做出贡献的人物,包括荀子、李悝、贾充、狄仁杰、王用宾、郁曼陀、冀贡泉、彭真、梁慧星等法治人物;第二部分是人物与律典,讲述历史上相关重要律典与制定或推动者的故事;第三部分是友人故事,讲述作者与友人之间因法相识的故事。 br 作者从通过亲身参访法史人物出生地、墓地、故居以及纪念馆等实物景观,解读人物的法治思想和法治事件的真切内涵,做到真实性、历史性和文学性相结合。本书不仅是对法史人物的研究与刻画,更是凝集作者对法学这一领域的热爱和感情。
在涉外法治建设中,如何加强对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法律英语教材是开展高质量法律英语教学的前提,选择合适、有效的教材成为法律英语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本书从应用方法、应用价值和应用实践三个角度介绍了评价法律英语教材的框架体系及其应用,拓宽了国内法律英语教材评价的深度和广度,将教材评价与身份构建进行有效融合,为法律英语教材评价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框架,为法律英语评价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书稿体系完整,逻辑自洽,所引用资料备注清晰,文字流畅。
本书以 知识产权就是财富 为主题,采用随笔的形式介绍了知识产权的故事。内容包括知识产权对产业和企业等带来的影响、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价值的运行机制、知识产权的活用形式、知识产权力量的活用启示,以及当代社会应如何运用知识产权的思考。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发展,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影响,在这个全世界发生巨变的时代,需要通过人类的智慧来灵活运用知识产权,进而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本书中关于日本近些年初创企业和发明人的创新故事,可以为我国各行业创新企业和发明人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借鉴。
21世纪以来,我国开展广泛的社会改革,促进了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领域的平等权利。本书主要探讨了平等改革与法治变迁的互动关系,从分合、新旧、土洋、虚实及官民五个角度,为中国平等就业法的研究提供引论。 本书帮助读者打破平权问题上的许多 天经地义 :平权法治的进退利钝,看似万国通法的艰难落地,实则源于不同平等观念的冲突消长;平权规范的异军突起,看似舶来理念的国家承认,实则根植于劳动体制改革的本土逻辑;平权运动的变法议程,看似公民社会的民主诉求,实则关涉国家政治与法治的矛盾平衡;平权观念的地位上升,看似普世价值的举国体认,实则有赖于 平等 意涵的空洞属性;平权制度的移植受挫,看似后发国家的拒斥先进,实则反映了制度存活的复杂条件。总之,以平权导向的法律改革,并非抽象价值的纸面推演,而
为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 双循环 ,推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北京市高度重视涉外法治建设。在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本书以北京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重点探讨其中所涉及的涉外法治保障问题,以期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方案,为首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构建提供参考。推进北京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全方位的法治保障,但限于篇幅,全书聚焦国际商事仲裁这一视角,重点阐释了而是具体选择了合并仲裁、临时措施及禁诉令、破产与仲裁程序交叉这三个颇具争议性的命题,从对这些涉外法制问题的分析解决中为北京构建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促进北京 两区 建设的法治化。本书还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探索国内自贸试验区
我国在跨境证券发行人的监管中,面临着各国(地区)的法律规定差异众多导致陷入法律冲突的困境。已有研究多从发现法律冲突 进行法律协调这一逻辑出发解决法律冲突问题,针对性强但普遍适用性不足。实际上,相关法律协调并非无章可循,其可以清晰地分为国民待遇、豁免、一体化、等效四种模式。本书从这些模式入手,讨论了我国引入跨境证券发行人并对其进行监管时,如何进行符合我国实际的法律协调模式选择,以引领我国法律规则的设计。由此,将使跨境证券发行人监管法律协调问题的解决形成法律冲突 法律协调模式选择 法律协调具体规定的完整逻辑,为我国市场准入、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法律协调规则的优化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