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法文化史镜鉴》是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著名法学家张晋藩先生多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日报》《人民法治》《经济导刊》等党政报刊上发表文章的首次精编结集。全书共收录融历史性、趣味性和普及性为一体的法律评论文章48篇,辑为鉴古明今的中华法文化、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中国古代的监察与廉政、中国古代的司法镜鉴四大部分,并附有作者的学术自述和精彩访谈各一篇,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华法文化的历史传统、法治经验和现实价值。 2022年5月恰逢中国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本书也是张晋藩先生值此之际对中华法文化学科多年来研究成果和学术主张的一次简明扼要的梳理和阐释。
本教材的独特之处,是将体量庞大、内容广博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知识,进行系统的层级分类,形成层次清晰、类别清楚的脉络,从而使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知识演进切近研习者的逻辑思维习惯,以便于不断深化对这一知识脉络的领会和掌握。本教材作为一项研习探究方法,根据中国社会思想史知识的凝聚方式和总体特征,将中国社会思想史技术性研习法分为七大 元 : 人物社会思想研习法、学派社会思想研习法、著作社会思想研习法、地域社会思想研习法、时域社会思想研习法、专题社会思想研习法、综合比较社会思想研习法。
本书的基本内容包括选取历代典型性意义的法典和司法举措,探究制度文本和实践背后所蕴含的理性与智慧。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宋代自治性福利观念和制度研究,研究宋代自治性福利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福利观念,福利制度,以及对现代自治性福利制度的启示。中篇为明代自治性福利观念和制度研究,包括自治性福利制度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福利制度及其现代启示。下篇为清代自治性福利观念和制度,研究清代自治性福利涌现的社会背景,福利观念,福利制度,及其现代意蕴。*后为结论。
本书立足法律史视野,由中外代表性艺术画作、文学小说切入,挖掘表象背后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展现古今中西不同的社会文化及法律制度的演变。通过鉴赏名画《拾穗者》,比较分析了古今中西福利救济制度的不同历史渊源与走向;结合莎士比亚《量罪记》中的未婚通奸情节,探讨了中西传统社会对 罪、通奸罪的认定及司法实践;由《西游记》中的相关细节出发,回顾古代历朝婚姻、孝道、官阶等礼法、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对复仇、盗抢等民事、刑事案件的律法约定。全书从文艺作品切入,讲述与法律相关的故事,进而提炼故事中的法律和文化,是法律小史,也是文化小史。
从故史堆中将这些故事,用现代人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进行重新系统性整理,试图展示给大家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古代法治故事汇编,从而引发读者对古代法治的思考。本书共分四篇,从法治理念、法治事件、法治人物和法治艺术四个方面进行编写。
本书精选了近几年在法律史研究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结集出版,力图展现法律史研究的前沿成果和趋势。全书分为三个大栏目,共收录了十余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成果。既有中国法律史领域的研究力作,也有关注外国法律史的学术成果;既有制度上的细致考察,又有理念上的寻根溯源。综合运用了文献学、解释学、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给读者呈现出一幅细节丰富的传统法律文化图景。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儒学与法律文化专题,该专题内的成果从义理律学的理念和内涵、权利观念的塑造、人身权利的变革、行政终身问责制的传统等几个角度,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深入阐发。
《中国法制史概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是公认的法制史名著,堪称以近代部门法理论研究法制史的经典性著作。 该书与传统法制史研究重考据不同,着重按照法律门类系统梳理史料,其关于中华法系演进的理论独成一家。
结合大量案例,向我国读者普及英国和欧洲法律基础知识,书中通过具体案例,言简意赅地对法律的分类、法律的制定、解释立法、法官断案、欧盟法、人权法、陪审团、刑法、合同法等法律知识进行了阐述。本书是一部指南,对于想了解英国法律的读者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法律基础读本。
《大清新法令》将“新政”十年生效的法律法规按照类别汇编,使得湮没于浩繁奏章中的成文法公之于众,这包含近代法精神的举措竞出自一民间出版机构,它无疑独领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骚,至1911年已连续五次再版,所引起的轰动是可想而知的;同时,全部55册300余万字的图书规模,在今天激光照排、胶版印刷、装订联动的时代的确不算什么大的工程,而考虑到一百年前铅与火的出版条件,其工程的系统庞杂和操作难度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见的。这皇皇巨著一经问世,就成为我们这个民族长久拥有的一笔精神财富,它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艰难复兴的鲜明历史基点就是:始终需要保有一份对外开放,向先进学习的心态。与清政府那半推半就的改制形成鲜明对比,那一代商务人表现出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是中国社会一百多年来虽多经磨难但终能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复杂多样性的影响下,夫妻相犯亦是不容忽视的家庭问题,然而遗憾的是,在汗牛充栋的传统婚姻家庭的研究成果中,学界对夫妻相犯投注的目光才刚刚开始且少之又少。 本书之所以选择清代为研究对象,其一,虽然夫妻差别的法律从秦代就开始有,但是清律中对夫尊妻卑的差别规定比以往任何一个王朝都更为明显。第二,考察夫妻相犯最直接的视角是法律文本与刑科档案,由于唐以前的法律已多亡佚,难以窥其全貌,我们只能从零散史料、片段的记载中探知相关内容或法律的实际运作。且有清以前,古代官方司法档案都未保存下来,幸运的是,清代较完整保留下来了法律文本与刑科档案、司法判牍等,尤其是大量刑科档案留存于世,便于本书做系统的量化研究。 本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从一个切入点(提
本书最主要的特色在于作者通过研究梁启超关于权利义务论、法治主义、国体、国家结构、司法独立等方面的法学著述与实践,展示了梁启超思想中广阔而幽深的法学世界,描述了中国现代法学兴起的复杂而立体的过程,回顾了在那个中华文明不断寻找方向、校正方向的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向何处去”这个紧迫的、根本性的问题不断求索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