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尝试运用历史分析法、伦理分析法、经济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法学研究方法,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历史演进、性质功能、正当性基础、本土需求、制度设计、本土实践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制度设计和司法适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回应社会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和司法需求。
《中国不动产法研究》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每年出版两辑,主要针对不动产法律理论和实务等所涉各项领域进行专题研究,每辑设有主题聚焦、理论前沿、学术争鸣、不动产实务等栏目。本书为2024年第2辑,以 城市更新法律问题 为专题,设有 主题聚焦:城市更新法律问题 不动产担保融资 学术争鸣 不动产实务 四个栏目,收录16篇论文。
当足球辛普森被判无罪时,许多人对于司法制度没有彰显正义大表不满,他们深信辛普森的确杀害了妻子布朗及其男友,也因此认为陪审团的无罪裁定是一项司法上的谬误。这本书正是为这些不同意辛普森案的人所写的。在美国,德肖维茨是一位广为人知的杰出辩护律师,他被推选为辛普森的上诉律师,为他的败诉作准备。现在德肖维茨教授卸下原本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再只是为辩护律师团辩护,根本也不要求审判还给辛普森一个清白。相反地,在本书里,他以此备受瞩目的刑案为基础,探讨几种对美国司法体制影响深远的社会力量包括媒体、金钱、性别和种族,并且进一步勾勒出当今美国的刑法制度的优缺点。
本书立足于检察职能运行的基本法理,通过对国内外检察职能发展和运行的普遍趋势和一般规律的考察,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紧扣当代检察官的角色、权力以及制约机制这一主线,深入分析了新时代我国检察职能运行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检察职能运行的合理机制。全书共分导论和四章。其中,第一章为检察职能运行的基本法理;第二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检察职能;第三章为新时代中国检察职能运行的机遇与挑战;第四章为建立中国检察职能运行的合理化机制。
本书考察了英国和国际背景下的少年司法,同时借鉴了作者在苏格兰的经验,以突出所有司法辖区在平衡福利和司法方面面临的挑战。本书探讨了政治理念的影响,以及涉及少年司法和实践的结构性和实际性挑战的影响,包括早期干预、恢复性司法、结构化风险评估、强化监督、维持改善和实践评估。本书所涉及的理论框架借鉴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反映的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教育学传统。 这是一本专门关注在少年司法中通过循证提供服务的书。本书适合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学习使用。对在高校学习少年犯罪和少年司法课程,或者在实务领域进行实践学习的学生,以及其他对犯罪学和少年司法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本书更是必不可少的。
本书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内容较新。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公证改革和公证业务发展的成果,对公证发展方向、公证工作改革、公证员基本技能、要素式公证书、电子商务公证、资金监管等作了前瞻性介绍。二是体例新,内容编排合理。本书以新任公证员必须掌握的公证理论和公证实务为要义,分为公证制度、公证程序、公证实务、涉外涉港澳台公证、与公证有关的法律事务和制度公证文书等六编,以公证实务为主,对公证业务作了新的概括;编写中,力戒空泛,坚持务实,删繁就简,语言精练,便于理解和运用。相信本书对年轻一代公证人员学习和把握公证实务将起到良师益友的作用,对老一代公证员也有温故知新之效。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实践与探索》介绍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法理与制度基础、背景与域外经验、历史沿革与实践探索、总结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试点实践、设计中的焦点问题,并且为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提供实务指引,为方便借鉴经验还选取了典型案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实践与探索》为检察机关如何提起公益诉讼指明了方向。
本套丛书的内容是上海法院基于多年来对司法前沿问题解决方案梳理形成的审判执行工作标准化的智慧成果,对全国各地统一类案裁判思路、裁判方法、执法尺度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刑事辩护律师的权利及其保障》为山西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法治化进程中刑辩律师权利的保障和救济”的研究成果。全书首先提出律师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保障辩护律师的权利,然后针对我国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对辩护律师的权利及其保障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法律解决对策。
《智慧检务概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科技智慧)》以最高人民检察院智慧检务规划体系为纲,梳理了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检察机关智慧检务项目数百个,对全国检察机关信息化、智能化实践和大量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全面勾勒出我国当代智慧检务建设的“全貌”和蓝图,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此书可供计算法学的研究者、爱好者和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学习参考。作为一部重要的工具书、导读书,从中了解实务、启迪智慧、指导实践。
本书介绍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一的信访制度,从其历史渊源、功能运作到如今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信访工作法治化。
警察裁量权并非天然就是警察法治的对立面。实际上,警察裁量权构成了警察行政之核心。其不助于达成”个案正义”,更利于警察任务的高效完成及“良好生活秩序”的维护。在社区警政方兴未艾的背景下,警察裁量权更是警察行政从传统“消极行政”转为现代“积极行政”之重要媒介。徐文星编著的这本《警政革新与警察裁量权之规范》在对西方法治发达国家警察裁量权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归为两种理想类型:传统警察裁量杈理论与新警察裁量权理论。通过比较理想类型,结合我国警察角色和警政策略定位、警察权运行背景及警察裁量杈实践等对我国警察裁量权进行全方位的深度研究。《警政革新与警察裁量权之规范》认为,警察裁量杈不仅仅是消极的,更是积极的。尤其在我国“两极化的警政策略”下,警察裁量权的总体定位是复杂的,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