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已经2021年2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三届检察委员会第六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同时,《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同时废止。新修订的规则共10章135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回避,第三章受理,第四章审查,第五章对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监督。
法官既是在比喻中居住的神圣人,也是现实社会中的社会人,还是受个性因素影响的自然人。然而,其主要角色却是秉持法律的法律人。《法官论》以法官历史画卷作为开篇,以法官建构中的几对关键冲突作为主线,并以法律实用主义、冲突理论以及多维分析理论作为主要分析工具,试图揭示法官的真实面目。由此尽量透视法官自身以及法官制度运作的规律,以更好地明确法官在诉讼中的角色,为司法权运作的冲突寻找理论根源;也可对法官职务管辖权与国家干预之间进行合理定位,为规范法官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司法权的有序运行提供法律实用主义可行的解决方案。《法官论》的作者是宋远升。
《欣法官带你看庭审》是一本有趣而非教科书式的普法读本,其所选案例均是该院贴近民生的真实案件,以精练的语言还原争议焦点、提炼法律要点,形式生动、内容实用,通过49个发生在我院的真实庭审故事,以文字纪实的形式为读者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庭审过程,告诉读者实用的法律知识。
《北京审判微阅读》收录了微信公众号 北京审判 推送的各类文章,包括北京法院系统的业务文件、参阅案例、调研报告、各类疑难案例和审判实务研究文章,是北京法院各项研究成果的汇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办理各类案件的指引。微阅读虽着眼于具体问题,但深度和广度却不限丁一事、一地、一领域,每篇文章都是北京法官审判智慧和理论功底的结晶。见 微 知著,微阅读 微 而不薄、 微 而不浅,具有一定的审判指引作用和理论研究价值
限制与废止死刑不仅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而且也是我国理论界和司法界的共识。 《故意伤害罪死刑限制与废止研究》以故意伤害罪的死刑问题为视角,以近年来的学术理论成果和制度设计为指导,立足我国故意伤害罪死刑适用的现状,结合多年的审判实务经验,梳理、分析故意伤害罪死刑立法沿革、发展脉络、深层次原因,研判故意伤害罪死刑的未来发展趋势,阐释故意伤害罪中限制死刑的具体方法,构建废止故意伤害罪死刑的制度设想。 《故意伤害罪死刑限制与废止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故意伤害罪死刑的限制与废止,以期对我国死刑废止理论的研究和审判实务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近年来对法学教育如何改革有很多的讨论,其中一项被广泛采用的课程改革就是开设模拟法庭课程。但模拟审判教学中相关教材长期匮乏,教师和学生在组织的过程中很难找到相对规范的操作指南。本书是几位作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 本次修订主要基于将要出台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和刚刚出台的《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修改。
本书的出版,是与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的建立具有直接关联性的。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虽然是在2010年建立的,但从2l世纪初以来我国司法机关就开始注重案例编纂工作。例如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参考》和《人民法院案例选》就汇集了大量典型案例,这些案例虽然颁布在案例指导制度的建立之前,但其实际上同样对于司法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指导性案例。从这些指导性案例中提炼出来的裁判要旨,具有司法规则的性质,对于审判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编纂了《通纂》,其中的主要工作就是提炼裁判要旨。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裁判要旨的作用,我产生了将其与刑法典合编的念头。这个念头初来自在日本进行学术交流时,发现日本就有类似将刑法典与裁判所的裁判规则合编在一起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具有实用性,并且
《检察研究(2018年 第1辑)》坚持以推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为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应用理论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并重,主要刊载检察实务、理论、改革等方面的调研文章。
本书由江苏省人民检察院组织编写,坚持以推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为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应用理论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并重,主要刊载检察实务、理论、改革等方面的调研文章。
本书从中国检察权的历史起源与变迁、实定法上检察权的具体操作以及与西方国家和前苏联检察权的比较等多重视角,论证了中国检察权是一种以公诉权和法律监督权为主体性权能的复合型权力。在此逻辑前提下,对公诉权与法律监督权的关系以及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权、民事检察监督、批准或决定逮捕权所面临的理论困惑和实践困境进行了梳理与澄清。后,着眼于夯实中国检察制度的宪政基础,从守持理性思维、遵循法治原理、坚守技术径路三方面阐述了对中国检察制度进行理论重构与权能整合应当坚持的基本立场,并从批捕权的二元化改造、公诉权的适当扩张、刑事审判监督权的回归、民事审判检察监督权的合理界定、审判监督重心的两个转移等方面对检察权的拓展与减约进行了制度勾画。
中国的检察制度,是一种有相当特殊性的检察制度,而其赖以生存的制度基础,更有其特殊的意义。检察官客观义务研究,亦需在中国当今特有的制度框架下展开。因此,作者在深入分析检察官客观义务的基本法理,包括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基于对中国检察的长期研究与实务观察,着重考察分析了中国司法实践中涉及检察官客观义务的主要问题,其中既包括对检察官履行客观取证、中立审查、定罪救济及维护正当程序等客观义务的分析,也包括对检察机关办案方式与机制、职业伦理、绩效考核等制约客观义务的重要问题的探讨。本书不乏针砭弊端之说,如侦查取证中的致罪偏向及不当采用取证方法,大、要案办理中的程序虚置,外部、内部权力要素对客观义务的妨碍,司法伦理的缺失,检察权运行机制的扭曲,以及绩效考核制度对客观义务的不良影响等,体现
杨万明主编的《北京审判微阅读(6,知识产权)》由案例研究、热点聚焦和司法文件三个部分组成,通过参阅案例、案例研讨、案例研究、审判实务研究、调研报告、规范性文件等多种形式对北京审判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以阐述,对加强审判业务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意义,也是法官和律师推荐的参考书。
普利策奖得主、专事美国法院事务报道达30年之久的琳达·格林豪斯,在《美国法院通识读本》中向读者介绍了该院事实上是如何运作的:在美国,官司是如何打到法院的?法院大法官们如何判决?首席大法官的地位有何特别?法官助理如何发挥作用?通过描述大法官们面对深刻的宪法问题和难解的法律涵义时的处理方式,作者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解答。贯穿全书始终,作者检视了许多具体个案来阐明所讨论的要点,并且将美国法院与他国法院进行了有益的对比。 远距离看美国法院(《美国法院通识读本》编辑手记作者:何本国) 我不是学法律的,但对美国法院的兴趣由来已久。要追溯源头,还要从旅美作家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说起。林达的这套书,用优美舒缓的文笔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以不偏不倚的节制态度,向中国读者呈现了美国的法
《检察研究(2018年 第4辑)》由江苏省人民检察院主办,江苏省检察官协会组织编写,坚持以推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为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应用理论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并重,主要刊载检察实务、理论、改革等方面的调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