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也是向国际社会展现法治中国好形象的重要内容。为便于外籍人士更便捷地了解中国现行宪法内容,我们组织编写了本书。本书以简明易懂的方式提供全面的宪法知识解读,采用彩图场景加法条的立体阐述模式,有利于外国友人在相对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迅速了解中国宪法知识。全书共分为4个部分分别为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莫久愚主编的《微观内蒙古(汉英版)》通过500余条短小却富含内容、充满情致的“微博”以及数百张精彩的图片,讲述历史与风物、见闻与故事,记录与发掘当代蒙古人的内心世界。特色:小细节,微故事,真实、独特、细腻;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呈现一个有温度的鲜活的内蒙古。图文并茂,设计还原微博的视觉体验,新颖别致;“阅图”加“悦读”的阅读新体验,轻松直观。多元化的主创团队,广角度、多维度、多层面,既有个人体验的融入,亦有客观真实的呈现。
《中国海洋法年刊》旨在选收中国海洋法学会年会和其他学术报告会上发表和提交的部分论文,其目的是将海洋法学者在海洋法领域内辛勤耕耘的结果付梓面世,以推动和促进海洋法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争取在国际上发出中国海洋法学者的声音。
入选这本文集的文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历史地位不可动摇的、对美国宪法发展产生持久影响的经典名作,譬如上述两篇以及切菲教授对言论自由的评论;另一类则是活跃在当今舞台的知名学者对美国宪法(学)发展的相当晚近的概括,其中有的虽然可能仅反映了一家之言,但人们仍然能从中了解到美国宪法在某个方面的概况。总的来说,对前者的标准更高一些。时光对人的记忆来说宛如大浪淘沙,不断销蚀着思想的影响。对于一般的论文,年代越久远,影响力越微弱;只有真正的经典才能像陈年老酒一样,借助时间发挥出来越来越浓郁的醇香。更晚近的作品究竟属一哪一类,要看我们的眼力和造化了。在我们现在看来,它们代表了这个阶段宪法学的里程碑,尽管以后也许会被更高的丰碑所遮盖。
本书各章结构安排如下:除绪论外,正文部分包括六章,外加结语。其中,第一、二章是对影响性诉讼案件中环境因素及司法场域的客观描述,第三、四章对环境因素作用于司法运行系统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第五、六章在上述考察的基础上界定环境因素作用于司法运行系统的限度。 章描述影响性诉讼案件环境因素的构成,第二章呈现环境因素介入影响性诉讼案件后司法场域的面貌,第三章对环境因素作用于司法运行系统的内在动因和外部条件进行分析,第四章揭示环境因素作用于司法运行系统的内在逻辑,第五章探讨环境因素作用于司法运行系统的负面效果,第六章处理司法运行系统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协调关系。
本书对宪法监督及宪法监督司法化这一学术上的热点和重点课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探讨。全书共分十二章:章到第五章分析了宪法监督的一般理论体系、历史图景和发展状况;第六章到第十二章阐述了宪法监督司法化的概念、理论要素、价值预期、局限与争议、发展前景等,并对中国宪法监督司法化体制进行了反思,对未来中国宪法监督司法化制度的建设进行了构思。本书广泛地研究了宪法学在宪法监督司法化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可作为法学研究人员的全新理论参考著作。
本书首先阐述法律基础与法律责任、经济法及其调整对象、经济管理的相关内涵、基于经济法的经济管理现代化趋势:其次分析市场准入制度及其内容、公司法及其治理结构、个人独资企业法及事务管理、合伙企业法及其清算;再次讨论劳动法与劳动争议处理、劳动合同法及其制度创新、商标法与专用权的保护、专利法与专利权的保护;再其次对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诉讼法及其内容与程序、仲裁法与仲裁组织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侵权责任进行论述;最后从城市经济、农业经济、企业经济三个方面探讨经济管理实践。 本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注重表达方式和文字组织,让读者轻松理解经济法理论和经济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轻松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从经济法理论和经济管理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对其相互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构建完整的理论
本书为国家法律职业统一考试考前冲刺模拟训练题,紧扣考试大纲,凭借向高甲多年的授课经验及对司法考试命题规律的深究,提炼最有价值的考题方向,优化整理,总结归纳,强化复习效果,是一套供考生在考前模拟训练,测试自身复习应试水平,提升应试能力的图书。 按照新大纲的考试要求,对民法考试方向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这些重要考点,把握出题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并提供一些训练步骤、辨析和应对技巧,使考生有所侧重,对客观题的把握更加到位。 特别是通过精准的解析,告诉考生考点、出题陷阱、多陷阱的要领、客观题做题的技巧、定位法或排除法的使用等,让考生能够获得实战技能。 本书分章节设置考点和考题,是对119背诵版的补足训练和巩固,有背诵记忆,有训练实战,配合一起便能各个击破,达到攻克客观题,取得高分的效果。
本书共分为: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海事劳工公约的规则和守则的解注;规则和守则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一般义务、定义和适用范围、基本权利和原则等。
宪法学的研究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法治观念的树立呈现出日益兴盛之势。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对有关问题研究的深度不断加深。在宪法学研究的诸多问题中,宪法监督问题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因而,对宪法监督制度有关问题的研究理所当然地成为许多宪法学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本书是对宪法监督问题的研究。编著者系统介绍和分析了宪法监督的概念、基本原则、理论基础和理论发展,各国宪法监督机制的运作模式、制度发展。在分析评价各类宪法监督机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对我国今后宪法监督制度框架的设计和构想。本书涉猎资料全面,论述详尽,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当今我国宪法学领域对宪法监督问题的研究水平和观点。
本书从法学的视角基于减缓气候变化中增加碳汇这一维度研究应对气候变化森林碳汇法律保障制度的构建。森林碳汇随着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而逐渐进入学者和公众的视野。本书并未 拘泥于京都框架下的森林碳汇法律机制,而是 多的从后京都时期的REDD+森林碳汇法律机制出发,提出了“非京都规则”森林碳汇法律保障制度构建的四个方向:基于造林、再造林的森林碳汇法律制度;基于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的森林碳汇法律制度;基于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森林碳汇法律制度;基于经济激励的森林碳汇法律制度。
《公法研究》总序自古迄今,人类生活即分公域、私域两途。古典中国以皇权国家为公域,以家族社会为私域;近代西方以政治国家为公域,以市民社会为私域。公、私域之划界,造成人类行为规范――法律之分类。众所周知,公、私法之划分,源自古代罗马法学家。首倡此说之乌尔比安氏认为:公法系以保护国家公益为目的,与此相对,私法则以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自此以后,尽管公、私法划界之标准多变,然公、私法之分类理论大体得以坚持并流传。特别近世以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分野日显,故公、私法划分理论在法律和法制建设中之作用亦愈重。至于我国,虽曾因意识形态影响,反对公、私法划界,但改革实践之现实,总在证明“形势比人强”,“私法”不存之牢笼亦就不攻自破。然则更进之问题在于,公法、私法两者,究竟谁主谁从、孰本孰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