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8名著名刑事法学者与资深刑辩律师的演讲集。该书的作者,有四位来自理论界,在刑事法领域具有相当的造诣,如知名刑事法学家樊崇义教授、顾永忠教授、刘广三教授、赵天红副教授等;另外四位则是活跃在刑事辩护领域的知名刑辩律师,如薄熙来案首席辩护律师李贵方、念斌案辩护律师张燕生、浙江张氏叔侄案辩护律师朱明勇、刘汉案辩护律师张青松等。该书的作者都是我国刑事辩护律师界的重量级人物,其从自身的刑事辩护经验角度全面系统阐述了死刑案件如何有效辩护的问题。对于广大律师界同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意义。对于老律师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值得一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的国门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毒品重新成为我国社会的重大问题。三十多年间,我国禁毒刑事立法、刑事司法解释、刑事司法适用等方面经历了理想到现实、激情到理性、宏观到具体的变迁,围绕毒品问题的刑事规制,刑事政策、犯罪学、刑法教义学等多学科都尝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阐述。本书以刑事政策学入手讨论毒品刑事立法的正当性,以教义刑法学入手讨论禁毒刑事司法解释及司法适用的合理性,以犯罪学路径思考毒品合法化争议的理论基础,旨在以刑事规制为线索,勾勒我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禁毒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本书是对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进行全面阐释和深入解析的学术成果。首先,本文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确立以来的研究历程进行了谱系性梳理,就研究热潮中形成的模式与路径进行了归纳与评述。其次,笔者在承继与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涵摄政策主体、政策途径、政策基石、政策实质、政策客体、政策界域和政策底线七人要素的仝新理论模型。后,本文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新理论模型置于真实的法治场域中,从刑事一体化的纬度,实现其与实体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有效链接,于刑事法治运动流程的界面,实现其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执行及刑事法律解释的全面互动。由此,得以塑成宽严桕济刑事政策与刑事法治的良性关系和共生机制。
《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基于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思考》内容简介:本书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作为主轴,立足对以审判中心的全方位解读,围绕诉讼规律的理论阐释,呈现出诉讼制度改革的清晰图景,探索出刑事诉讼改革的基本路径,是集前沿理论探讨、突出现实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专著。
本书研究视角的新颖性与探讨内容的挑战性是同时具备的。本书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刑法理论的变迁入手,针对日益隆兴的网络技术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影响,阐述了刑法学的应有态度。在对技术环境下网络越轨行为犯罪化之正当性探讨时,注意了探求背后的社会控制政策、人的思维模式、刑法及社会的价值取向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其中探讨网络越轨行为犯罪化的根源时引入技术可能性的概念。网络刑法中的技术制衡作用很重要地表现在分析犯罪成立的技术内涵,这里主要研究的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犯罪成立要件的影响。书中还就网络刑事立法以及网络技术对立法产生的影响和网络刑事司法可能性的实体、程序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
刑事法治是陈兴良教授自1999年以来一直关注并思考的—个现实法治问题。刑事法治这个概念是从法治中引申出来的,是指刑事法领域的法治状态。刑事法治的要旨在于对国家刑罚权的限制,以保障被告人的权利与自由。只有将这一刑事法治的价值贯穿整个刑事司法改革的始终,才能保证刑事司法改革在正确的方向上向前推进。本书秉承刑事—体化的研究方向,对刑事法治建设中涉及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刑事执行法、刑事政策与刑事司法体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都作了独到的法理分析。本书是陈兴良教授对现实法治的观察与思考后,对刑事法治的一种理论概括,对于推动刑事—体化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整编应用系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法典(*升级版)》取的文本均为国家公布的正式文本。按照民法体系的内在逻辑排序,司法解释排在基本法律后面,并且归纳了更于读者学习和理解法条的条文主旨。
本书作为部研究刑法中身份的专著,对刑法中的身份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探讨。一、重新界害刑法中身份的概念为:刑法中对定罪量刑具有影响的个人人身方面的客观要素。二、研究了刑法中身份的特征、类型和作用。富有新意地根据人在犯罪中所处位置的上不同,将刑法中的身份分为行为人身份、被害人身份和行为对象人身份三种。三、深入探讨了和为人身份与定罪量刑地关系。四、创造性地探讨了被害人、行为对象人身份与定罪量刑的关系。 刑法中身份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对丰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和量刑理论,确立身份在刑法理论中的应有地位,还是对刑事立法及司法实践中身份有关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在我国法治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理性认识毒品及毒品犯罪,重构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就显得极为重要,笔者认为,应当构建一个以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为指导的毒品犯罪刑事政策;在具体措施上,应当通过立法、司法的方式贯彻以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为指导的毒品犯罪刑事政策:前者如取消运输型毒品犯罪的独立罪名地位,毒品犯罪财产性配置的完善;后者如慎重使用主观明知的推定规则,严格限制毒品犯罪死刑的适用,理智处理毒品犯罪中毒品纯度与数量关系的关系等。
区际刑法,是指在一个多法域的国家内部,为协调不同法域刑事法制体系之间冲突而提出的法律原则及由此建立相应的法律融通机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无论是作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提出,还是作为被默认的规则,区际刑法所意指的法律规则仅可能在一个多法域的国家内部被采用。这类国家可能是联邦制国家,也可能是处于分裂状态的国家。区际刑法既包括实体性的法律规则,也包括程序性规范。区际刑法并不一定表现为成文法(有时可能是习惯法),而主要是一套解决一国之内不同法域之间刑事司法管辖权冲突以及相应的法律适用问题的规则。 为解决中国区际刑事法律问题,司法部将“中国区际刑法冲突也刑事司法协助研究”列为2002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经过立项审批,作者作为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
本书围绕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司法认定”这个主题,着重研究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了我国当前司法机关所判处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现状;二是研究了我国司法机关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定;三是研究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中的资产处置问题;
本文侧重于从宏观上探讨刑罚轻缓化的根据并论证中国刑罚轻缓化改革的总体设想。全文共分为七章:章首解读了刑罚轻缓化的含义,并辨析了刑罚轻缓化及其相关概念;第二章以历史发展为顺序,对近代以来的各种刑罚轻缓化思想进行了梳理;第三章依据和利用犯罪学关于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的研究成果,以及犯罪学对刑罚效果的研究成果,揭示和批判了重刑主义刑事政策在犯罪控制效果上的局限性,论证了刑罚轻缓化的合理性;第四章从人道主义价值观念和刑罚人道主义原则出发,论证刑罚轻缓化在伦理上的正当性;第五章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论证刑罚轻缓化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基础和政治基础;第六章对世界各国刑罚轻缓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景式的概述;后一章将视线聚焦于中国,分析了我国重刑化刑事政策的表现及原因,论证了中国实行刑罚轻缓化的
《刑法的启蒙》中引荐的十位刑法的启蒙者,其思想构成了我们今天刑法精神与价值的源泉。尽管我们距离这些启蒙者生活的时代已经相距一二百年,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他们所确立的刑法基本理念至今仍然惠泽于我辈。当然,本书中无论是古典学派还是实证学派,都属于刑法科学思想,尽管庄严但不无简单。现在,西方早已从法治国到文化国,后现代思潮泛滥,对于反映现代思想的古典学派与实证学派都具有一定的冲击。在现代刑法的启蒙者中,我一直想补写两个人物,这就是迪尔凯姆(又译为涂尔干)与福柯。如果说,古典学派对于刑法的认识还具有理性主义与法条主义的特征,那么实证学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将刑法置于社会环境中加以研究,例如菲利的刑事社会学思想,完全突破了法条的樊篱。迪尔凯姆作为与菲利几乎同时代的社会学家,其在方
【刑法适用】 经济犯罪审查起诉的方法论 非法经营罪司法解释再解读 ——以城市违法建设出售行为为例 【司法实务】 恶意透支型*诈骗犯罪的实务争议问题研究 【司法前沿】 行政犯罪的法律属性及其责任 ——兼及定罪机制的重构 【疑案剖析】 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重大损失”如何认定 ——李某侵犯商业秘密案评析 【法律释义】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解释》的解读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解读
《刑法学》由蔡枢衡所著,本书是一本极具学术价值并且具有深远影响的刑法学巨著,代表着民国时期刑法学研究的成就。本书不仅阐述了刑法学的一般原理,而且论证了刑法哲学思想;不仅分析了刑法内容和形式的发展,概括了中国刑法史的基本特征,而且建构了刑法的合理形态。本书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年*出版。
《2014-2015学生常用法规掌中宝:刑法》特色: 关键知识点速查表 读者可以通过熟知的知识点迅速找到对应法条 重点法条标记 对重点法条予以标记 要点提示 揭示重点法条的理解、运用要点 关联精选 收录了与理解、运用重点法条密切相关的关联法条附于该法条下,便于读者理解、参照 对比记忆 归纳有助于对比比忆的其他法律条文附于重点条文之后 司考真题 直接附于法条之后,方便读者在翻阅时随时自测 案例索引 标明案例名称和来源,读者可以依此检索相关案例 考研前瞻 收录部分重点高校考研真题及备考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 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主体法,同时收录与该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法律文件,*限度地突出本书的实用性与易用性。立法机关相关专家撰写主体法的导读,帮助读者对每一个法的精神与精髓有更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