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法发轫于少年犯罪法,在刑事新派理论的支撑下产生。本书通过对少年法发展的历史规律进行梳理,发现少年法10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少年犯罪法向少年越轨法、少年保护法和少年福利法多个领域逐步拓展、延伸
本著作采用了中国现行刑法贪污贿赂罪的概念框架,在中国现行刑法没有相应规定时,借鉴当代外国刑法与中国古代法有关官吏贪污贿赂犯罪邻近概念。根据中国现行刑法的规定,贪污贿赂罪主要包括贪污与贿赂两大类犯罪,其中贪污类犯罪主要包括贪污罪、挪用公款罪,贿赂类犯罪主要包括受贿罪、行贿罪。在坚持此分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贪污贿赂罪立法的特点及当代外国刑法贪污贿赂犯罪的概念框架,将贪污类犯罪分为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公务侵占罪、公务使用侵占罪四个小类进行研究。 本著作尝试运用历史学考证方法、比较方法和刑法学方法对中国古代惩治官吏贪污贿赂犯罪的法律规则进行全面的梳理,考察其演变的过程、特点、路径与机理,重点考察清代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规则的发展过程,并就清代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的法律规则与当代中国
本著作采用了中国现行刑法贪污贿赂罪的概念框架,在中国现行刑法没有相应规定时,借鉴当代外国刑法与中国古代法有关官吏贪污贿赂犯罪邻近概念。根据中国现行刑法的规定,贪污贿赂罪主要包括贪污与贿赂两大类犯罪,其中贪污类犯罪主要包括贪污罪、挪用公款罪,贿赂类犯罪主要包括受贿罪、行贿罪。在坚持此分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贪污贿赂罪立法的特点及当代外国刑法贪污贿赂犯罪的概念框架,将贪污类犯罪分为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公务侵占罪、公务使用侵占罪四个小类进行研究。本著作尝试运用历史学考证方法、比较方法和刑法学方法对中国古代惩治官吏贪污贿赂犯罪的法律规则进行全面的梳理,考察其演变的过程、特点、路径与机理,重点考察清代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规则的发展过程,并就清代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的法律规则与当代中国及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递进式、抗辩式与耦合式犯罪构成论体系比较研究”(10BFX033)的最终成果。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目标的确立,犯罪构成理论作为刑法理论的核心和基础,成为受到学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焦点”。我国学者对犯罪论体系的视角不同,构想各异,导致学者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学术对话。本研究以我国犯罪论体系的理论困境为进路,通过对我国传统犯罪论体系的理论分歧和主要争议点的解读,提出了犯罪论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同时对递进式、抗辩式与耦合式犯罪构成论体系进行深入地比较研究,进一步剖析中国犯罪论体系构造的基础,展开对犯罪论体系的理论、现实和科学维度的探究,并据此提出我国犯罪论体系构造的方向,对犯罪论体系的程式化构造、开放化构造和论辩式构造分别予以全面的介绍和论述。
本书是日本目前最畅销的刑法学著作之一,根据2007年3月*修订的版本译出。在总论部分,作者从犯罪的本质是违反社会伦理规范的法益侵害行为的立场出发,对刑法的基础、犯罪、刑罚和保安处分等刑法总论问题作了全面解说,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在各论部分,作者详述了对个人法益的犯罪、对社会法益的犯罪和对国家法益的犯罪。大量引用了日本刑事司法的重要判例.并对其有独到的分析和评价。全书体系完整、观点成熟、资料翔实、通俗易懂,为日本学生准备司法考试的书。
《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罪拐卖妇女儿童罪》从诉、辩、审、评四个角度全方位解析了罪、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操作实务。供司法工作人员在法律适用、定罪量刑时借鉴比照,对刑法教学与研究具有的参考作用。
本书集结了德国著名刑法学家埃里克 希尔根多夫教授最近二十多年研究的重要论文,分成刑法哲学、刑法教义学、互联网和计算机刑法、医事刑法和比较刑法等五编,对于我国刑法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目前来看,我国刑法学面临重大的知识转型,即从传统的以苏俄刑法知识为依托的刑法学转向以德日刑法学知识为背景的刑法学,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原汁原味的德国刑法学理论的引进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德国刑法学尤其是刑法教义学,将成为我国刑法学界学习和研究的重点。除此以外,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刑法学界对于刑法的哲学基础(刑法哲学)以及新兴的刑法学前沿(比如互联网计算机刑法、医事刑法等)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因此在这些领域也有必要向德国学习借鉴。本书可以为读者提供了解德国刑法学的前沿性知识的重
少年法发轫于少年犯罪法,在刑事新派理论的支撑下产生。本书通过对少年法发展的历史规律进行梳理,发现少年法10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少年犯罪法向少年越轨法、少年保护法和少年福利法多个领域逐步拓展、延伸的过程。在刑事新派理论的指引下,少年法主张少年犯罪的去犯罪化,少年越轨行为干预的早期化,少年保护措施的公法化,少年福利的平等、全面化。因此,刑事新派理论不仅是少年法发展的理论依据,更为少年法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我国对少年法学研究已有30余年的历史,但对少年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尚不够系统深入。本书着力于对少年法理论根基的挖掘,以期对我国少年法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指引。
本书作为高校刑法专业研究生教材,分为导论、上篇和下篇三大部分。导论系统阐述刑法分论的基础理论、方法论与解释论;上篇阐释故意杀人罪、强奸罪、盗窃罪、侵占罪等侵犯个人法益犯罪的司法疑难问题;下篇专题研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非法集资犯罪、网络犯罪、煽动型犯罪、经济犯罪、毒品犯罪、涉黑犯罪以及寻衅滋事罪和妨害公务罪等侵犯公法益犯罪的司法疑难问题。充分运用刑法教义学、解释学原理和真实判例对相关刑法司法疑难问题进行深刻研讨,提出富有创见和启发价值的学术观点,以及解决刑法疑难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本书的突出特点。本书适合刑法专业研究人员和刑法实务人员阅读学习。
本书为 刑法新青年 系列作品,是2020年全国青年刑法学者在线讲座20讲中刑法总论部分10讲的文字实录,由北京大学刑事法治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犯罪问题研究中心和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共同出品。 本书面向刑法司法适用中的核心议题,涵盖了结果避免可能性、规范保护目的理论、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的主观归责、防卫过当中的罪量要素、违法性认识、期待可能性、正犯与主犯的关系、竞合论中的法益同一性判断、刑事合规制度的类型化及其实践意义、认罪认罚案件中的确定刑量刑建议等10个刑法适用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成书之前的系列讲座的主讲人、与谈人均为 80后 青年刑法学者,主持人则是期刊编辑和律师,集合了更多国内刑法学者中的强劲、精锐力量,继续寻求最前沿的刑法理论研究与最迫切的刑法实践需求的结合,妥善回答当代中国的刑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