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加快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
本书收录气体毒物类、挥发性毒物类、医用合成药类、天然药物类、毒品类、杀虫剂类、除草剂类、杀鼠剂类、金属毒物类、水溶性无机毒类、有毒植物类、有毒动物类等类别的516种常见毒物及其主要代谢物的关键信息,所含信息群包括毒物的基本信息、理化性质、药理毒理、中毒症状、毒性数据、体内过程、体内分布、尸体特征及典型案例等对法医毒物学、法医病理学及中毒临床急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关键信息和数据。本书力求所收录信息新颖、翔实、系统、权威,在编写过程中对每个毒物进行了主题检索,信息来源包括:国际组织、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设立的网站;MEDLINE、TOXLINE、TOXENT等文献摘要数据库;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专业书籍等;本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中毒相关门户和搜索引擎网站。书后附有大量参考文献,可供读者进一步追溯信息来源。
本书为法医病理学彩色图谱,包括大体照片500余张,显微照片近400张。本书突出了以下特点:一、按照法医病理尸体检验的顺序,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从尸体现象、损伤、窒息、疾病、中毒等方面进行图片编辑。有利于读者鉴别和记忆知识要点,培养发散性思维;二、结合法医病理司法鉴定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同时配以简短的案件介绍,能快速提高法医病理鉴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鉴定能力;三、大体照片与显微照片相结合,知识全面系统;四、大体照片以现场尸体检验时拍摄的为主,避免了甲醛固定对形态观察的影响;五、在知识结构方面,以死亡原因鉴定为重点,兼顾致伤工具、损伤时间等问题,突出图谱的实用性。
《电子物证技术基础》,本书共分7章,分别介绍存储技术、常用的FAT、NTFS、Ext文件系统、文件相关的取证知识、内存管理基、系统安全、字符编码、可执行文件格式等相关知识。
《中美法医精神病学体系的比较研究》以法医精神病学体系相关的各个节点为主线,结合法学和精神卫生学两条知识脉络对各个节点进行中美两国的比较研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与法医精神病学鉴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刑事领域常见鉴定事项的操作标准和程序、民事领域中对精神障碍者的强制医疗程序,并且从社区、医院、公安、法院、监狱5个层面系统地介绍美国精神卫生及法医精神病学相关的资源及合作网络,据此对我国法医精神病学的发展和完善提出积极的建议。
尸检病理学(autopsy pathology),即病理解剖学(pathoanatomy),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学科,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曾在近代医学发展**写下过极其光辉的篇章。今天,尽管医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人类各种疾病的诊断手段有了长足的进步,依赖病理尸检确定死亡病例疾病性质的作用有所减弱,但它仍然是明确疾病诊断和死亡原因*重要的检验手段(即金标准)。 郭慕依编著的《实用尸检病理学》的构架主要是以解剖组织学部位而设立的,可为尸检人员对其直观部位所见的病变,从鉴别诊断的角度对其进行思考和分析;为各系统疾病提供了一个尸检范例,可供病理医师书写规范化病理尸检报告时参考;搜集了相对多的肉眼标本和组织切片的图片,以便于广大尸检医师或读者通过对图识病,加深对其病理形态描述的理解。
刘大荒、依伟力主编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法医影像学实用指南(上下)》共涉及133项《鉴定标准》条款,每项《鉴定标准》条款为独立的一个编写单元,为了方便鉴定人查找、阅读,每个单元将《鉴定标准》条款作为**部分;法医影像学内容作为第二部分进行编写,其主要内容包括:(1)正常器官的影像学解剖。(2)器官损伤的影像学诊断。(3)器官损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4)器官损伤的影像学误诊原因分析。(5)器官损伤的影像学漏诊原因分析。(6)器官损伤发生时间的影像学判断。(7)器官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选择。(8)器官损伤的影像学造假图像资料识别。
刘宁国、陈忆九主编的《法医病理数字化新技术 理论与实践》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开展并投入实践的法 医虚拟解剖、计算机生物力学仿 真、数字化快速三维现场图、法医骨学专家系统和全 息数字病理切片等研究和鉴定 成果,并报道了国内外*科研成果和工作实践。 全书分为六章。每章既有数字化法医病理技术手 段的*概况,也有该技术手 段所依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还对相应技术在法 医学各类鉴定中的应用分别 进行归纳、总结,涵盖了法医病理数字化技术及其相 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实 践。本书可供从事法医学鉴定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公安 、检察、法院、高校和社会鉴定 机构等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为司法审判人员、大中专 院校相关专业学生以及法律工 作者提供帮助。
《中国法医学70年理论与实践》在详细阐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医学发展历程、法医鉴定体制发展演变和法医学教育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我国法医学各分支学科(包括法医法学、法医现场学、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法医临床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毒物分析、法医人类学、法医精神病学、法医昆虫学等)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此外,还介绍了我国法医学学术团体的发展及学术交流情况。《中国法医学70年理论与实践》旨在帮助读者系统了解我国法医学发展的概况、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法医毒物鉴定理论与实践》共分二篇十七章。上篇五章论述了法医毒物鉴定的发展及问题、法医毒物鉴定程序、法医毒物鉴定规范及质量控制、生物检材的特征及应用特点,以及法医毒物鉴定方法;下篇十二章系统介绍了法医毒物鉴定的对象,包括挥发性毒物、气体毒物、合成药毒物、杀虫剂、除草剂、杀鼠剂、有毒动植物金属毒物、水溶性无机毒物、毒品和新精神活性物质。在结构内容上,强化了毒物的毒性作用、中毒症状、体内过程和鉴定要点,体现了法医毒物鉴定进行专业判断所需的知识要点;减少或摒弃了不满足证据要求的分析方法,体现了现行有效的国家/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反映了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提供了较大量的参考数据和文献信息,以供读者进一步追溯。
Y-DNA检测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刑事侦查新技术,被列为刑侦“黑科技”之一。本书以Y-DNA检测和Y-DNA数据库为重点,系统讲述了Y-DNA破案的科学原理和实际应用,面向基层刑事侦查人员,可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考,适合专业人士阅读。本书可读性较强,同样适合关注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人员借鉴。
本书是John M.Butler博士2015年**力作的中文翻译版,由四川大学侯一平教授、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李成涛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严江伟主任法医师团队联合翻译。本书有很多新的内容,分为16章与4个附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分析和解释法医DNA分型结果的方法和**进展,对法医DNA分型中常遇到的杂合子均衡性、伪峰、突变与随机效应、等位基因缺失、低模板DNA、混合斑等现象及如何依据分型结果来合理解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29种(含12本专本共用)。本套教材将采用涵盖纸质教材、数字资源以及网络课程、平台功能融为一体的 融合教材 编写模式,坚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性,同时注重内容安排合理,深浅适宜,适应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的需求。注重遵循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的特点。在继承和发扬上一版教材基本精神的同时,旨在提高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的实用性,使更多的医疗工作人员从中受益。
上野正彦著的《法医的眼泪》为解剖过2万具尸体的原东京都监察医务院长、被誉为日本首席法医上野正彦的新作品。书内法医故事均为作者亲历,通过法医视角对死者死因进行科学解读,所选例证离奇丰富、感人至深。 这不仅仅是一本生动的法医工作日志,更是超越生死境界,倾注了作者对人性和生命的关怀的思想录。
法医学是应用医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和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科学。为适应当前司法实践的需要,配合全国司法、公安和综合大学法学、医学院系的教学工作,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法医学》教材。本书作为全国司法警官院校“十三五”规划系列教材之一,内容全面而简明,理论新颖而实用。既注重了基本理论的阐述,又重视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有关前沿知识的介绍。 在编写过程中,坚持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基础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尤其突出了“医”和“法”之间的密切结合;吸收了当前法医学、法学和社会学中*发展和*技术以及新的法规与标准的应用;力求全面、系统、准确地阐述法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本书编者大多是高校从事教学和司法鉴定工作线的人员,
《肢体周围神经损伤法医学鉴定和检验》是近年来关于肢体周围神经损伤鉴定的基础理论、检验技术、原则方法、标准释义、实战经验的总结。本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系统地阐述了肢体周围神经损伤鉴中鉴定人员应该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运用大量实际案例详细讲解了鉴定思路和要点。本书对于正在从事肢体周围神经损伤鉴定的鉴定人员以及保险理赔、法律诉讼的相关行业工作者具有参考价值,也可将之作为法医临床学专业学生学习的教辅书。
法医病理学作为法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用于回答与死亡和损伤相关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法医病理学家、法律界人士都希望所得到的鉴定结论符合科学证据的时代要求,故本书将科学证据作为首要介绍的内容,着重介绍了法庭科学证据的特征、评价方法以及美国NAS报告对法庭科学界的影响和*工作进展,这些都会对未来法医病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同时,本书着眼于法医病理学实践,精选与之相关的研究内容,尽管有些内容是法医病理学中的经典,如猝死、损伤等,但随着相关研究进展产生了新的观点和检验方法,这些问题与知识仍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更新;有些研究方法和领域,在近5~10年间得到快速发展,如死后化学、虚拟解剖、遗传毒理学、毒理基因组学等,但在目前法医病理学实践中仍未能得以充分的重视和应用;有些内
《中国法医学史》对我国不同朝代(时期)的法医学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不同时期的检验制度、检验案例、法医成就以及重要事件进行了全面阐述。详细介绍了对法医学发展有贡献的182位历史人物。本书采用史志结合的写作方法,可读性强。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疑难病例荟萃》一书共分为6章,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进展、前向导丝技术开通CTO与病例分析、逆向导丝技术开通CTO与病例分析、CTO的影像学支持与病例分析、治疗CTO失败的原因与病例分析、CTO并发症预防及病例分析等内容。
《Principle of forensic toxicology》(法医毒物学原理)是美国AACCPress 2011年出版的一本关于法医毒理学方面的专著,目前*版本为第四版!该书主要介绍了法医毒理学的三个子领域:死后法医毒理学、人体行为能力影响毒理学和法庭毒品检测,全面讨论了前处理方法及光谱、色谱、质谱、免疫分析和方法确证,并对日常办案中的乙醇、一氧化碳、氰化物、金属毒物,镇静催眠药及各种治疗药物中毒,阿片类、可卡因、大麻、苯丙胺类等毒品的分析方法及结果评价进行了详细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