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行经济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体规则的设计,实体规则的落实通常依赖一般行政法、民事程序和民事责任制度。但世界各法域的发展经验表明,反垄断法具有较其他单行经济法更为显著的特点,直接援用一般程序和责任制度并不能保证反垄断法实体规则的有效落实。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国《反垄断法》规定了特殊的行政程序制度,但对民事程序和民事责任的特殊性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我国《反垄断法》要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必须加大力度研究与其需要相配套的特殊民事程序和民事责任制度。本书以民事救济为研究视角,对反垄断法特殊的民事程序和民事责任要求做了系统的考察。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国际市场之竞争不断加剧。反垄断政策与反垄断法的制定与完善,近年来也成为各国经济法制领域中的一大焦点。本书分别从与国际观点论述两岸在反垄断法之立法与实践经验,以尝试建构起反垄断法下之竞争法制。
《反倾销的经济影响:对中国的分析》法律问题与经济分析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相结合、描述性统计分析与计量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做到准确和客观。全书共分六章,分别是:倾销和反倾销的基本理论问题与文献综述;反倾销程序、措施与确定构成倾销的标准;中国对外反倾销的经济影响(描述性统计分析);中国对外反倾销的经济影响(计量检验);中国遭受反倾销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对策建议。
薛兆丰博士的这本书对中国经济具有重大的价值。简单地说,它指出了美式(更大程度上是欧式)反垄断法的种种圈套和谬误,而许多国家正在生搬硬套这种反垄断法。只要读完这本著作,你就会奇怪在经济科学当道的年代竟然还有如此错漏百出的东西,而且还会惊叹其它国家竟然还会对这趟混水趋之若骛。 兆丰的项工作,就是阐释为什么一系列的现象——诸如企业扩大规模、锁定转售价格、企业纵向整合、低于成本定价、价格歧视和多种类型的合并——其实都是促进竞争和有益经济的行为。不幸的是,用来解释这些好处的这些强有力的经济逻辑,以前并不总是被人理解。美国的反垄断法始于1890年,但兆丰所介绍的这些令人折服的解释,许多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在经济学研究中成形的;而尽管美国的法院在过去这些年里已经开始重塑反垄断法,以求体现
反垄断法法益,简而言之,即为反垄断法所应保护的利益。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反垄断法文本规范之长短、明反垄断法实施之利弊,更期消弭反垄断立法之不足、引导反垄断法之合理实施,继而维护良性有序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环境。为此,金善明编著的《反垄断法法益研究--范式与路径》以反垄断法法益为主线,以理论前提和制度环境为视角探究其生成基础,力求厘清其边界、框定其结构、发掘其内在功能,并以此为依托构筑和完善反垄断法法益保护机制,《反垄断法法益研究--范式与路径》以确保我国反垄断法得以有效实施、维护市场有序竞争。
本书选取了44例不正当竞争纠纷典型案例。分为一般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其他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三部分。由各个地区高级人民法院多年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资深法官点评而成。全书理论结合实际、观点鲜明,从对原案件的法理、法律分析上升到对同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考,论述精辟、条理分明,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每一个案件均分设[案情摘要]、[当事人争议的焦点]、[一审法院审理结果]、[二审法院审理结果]、[法官点评]五部分。使读者能更清楚地把握法院与当事人的思路,由实践到理论实现对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 本书可供知识产权立法工作者、法官、律师、高等院校知识产权专业师生、知识产权纠纷当事人、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者参考使用。
在《反垄断私人诉讼制度创新研究》中,笔者万宗瓒借用自身跨学科的知识结构,综合经济法和民事诉讼法的各自特点,建构了反垄断私人诉讼这一全新的类型化诉讼,研究设计了适合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法律制度的保障措施,以期促进该项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在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过程中,致力于寻求反垄断实施机制的制度性缺陷,以期在现有理论框架下摆脱固有观念,提升认识,在把握国外反垄断私人诉讼近期新发展的同时,给予权益受损者更为全面的保护。
本书选取了44例不正当竞争纠纷典型案例。分为一般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其他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三部分。由各个地区高级人民法院多年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资深法官点评而成。全书理论结合实际、观点鲜明,从对原案件的法理、法律分析上升到对同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考,论述精辟、条理分明,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每一个案件均分设[案情摘要]、[当事人争议的焦点]、[一审法院审理结果]、[二审法院审理结果]、[法官点评]五部分。使读者能更清楚地把握法院与当事人的思路,由实践到理论实现对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 本书可供知识产权立法工作者、法官、律师、高等院校知识产权专业师生、知识产权纠纷当事人、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者参考使用。
反垄断法的执行可以动用公共和私人两种资源。由反垄断主管机构对反竞争行为采取的任何行动可以称之为公共执行(public en.force.ment)。例如,反垄断主管机构对违法者处以罚款或命令违法者停止某一违反竞争政策的特定行为,反垄断主管机构甚至也可以通过发动诉讼来执行反垄断法。一般而言,公共执行的特点是动用了公共财政和权力资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除了反垄断主管机构以外,私人市场参与者在反垄断法的执行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由私人发动的反垄断法执行简称为私人执行(privateenforcement)。一般认为,私人是基于利润*化的理性选择来决定执行投资和努力的程度、范围和强度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体利益,但有时也可以起到维护公共利益的作用。 反垄断法私人执行的立法和实践始于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
反垄断法法益,简而言之,即为反垄断法所应保护的利益。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反垄断法文本规范之长短、明反垄断法实施之利弊,更期消弭反垄断立法之不足、引导反垄断法之合理实施,继而维护良性有序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环境。为此,金善明编著的《反垄断法法益研究--范式与路径》以反垄断法法益为主线,以理论前提和制度环境为视角探究其生成基础,力求厘清其边界、框定其结构、发掘其内在功能,并以此为依托构筑和完善反垄断法法益保护机制,《反垄断法法益研究--范式与路径》以确保我国反垄断法得以有效实施、维护市场有序竞争。
本书从分析倾销和反倾销的基本理论问题入手,在介绍了反倾销的基本法律问题之后重点分析了中国对外反倾销的经济影响和中国遭受反倾销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本书法律问题与经济分析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相结合、描述性统计分析与计量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做到准确和客观。全书共分六章,分别是:倾销和反倾销的基本理论问题与文献综述;反倾销程序、措施与确定构成倾销的标准;中国对外反倾销的经济影响(描述性统计分析);中国对外反倾销的经济影响(计量检验);中国遭受反倾销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对策建议。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竞争行为贯穿于商业活动的始终。市场经济主体只有通过公平竞争,才能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但是,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市场主体,为了追求利益*化,必然会在竞争的过程中采取非法的手段。如此,竞争的外部环境会受到破坏,公平、公开的竞争秩序会遭到冲击,终势必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阻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竞争的方式和手段都愈加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同样,不正当竞争的方式和手段也愈加纷繁复杂。如何明晰对实践中正当竞争行为的认识,全面地对该种行为进行法律层面的剖析,成为当下十分必要的课题。实践中,对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仍不统一,相比其他商事法律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够深入,以至于在很多时候不能*地发挥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功用,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