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通过污染场地这一风险范型,探寻中国语境下风险规制的基本逻辑、制度约束与转型进路。一方面,从风险规制的知识内部去透视和反思中国污染场地问题频发的症结和病灶所在,另一方面经由典型案例研究,使既有理论资源与中国当下环境风险治理的制度现实联系在一起,分析“中国式”污染场地风险规制的实际样态、现实困境与法治后果,进而提出未来治理转型方向——环境风险公共规制。
《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研究》作者黄萍以民法的视角结合环境资源法的理念,对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的剖析,避免了单纯从民法的角度或环境资源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片面性。本书针对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立法现状和实际存在问题,借鉴域外先进的理念和立法,提出完善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相关制度的构想,具有的建设性。
当今社会,环境与资源保护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各个领域,以及涉及到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等各个层面。环境法对于 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调整、控制和引导的法律规范的正当性、合理性的来源如何?社会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集体行动的内在法律逻辑如 何?如何利用法治手段合理、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实现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代内、代际公平?回答诸如此 类的法律问题,都需要深入到环境法的法理与法哲学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剖析和透视。《环境法的生态实践理性原理》由柯坚所著,本书以生 态实践理性为核心内容,旨在通过环境法基本原则的话语表达,分析和揭示环境法的生态实践理性,及其对于环境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和作用的外 在机制和内在规律。在总体论述部分,本书首先
当今社会,环境与资源保护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各个领域,以及涉及到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等各个层面。环境法对于 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调整、控制和引导的法律规范的正当性、合理性的来源如何?社会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集体行动的内在法律逻辑如 何?如何利用法治手段合理、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实现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代内、代际公平?回答诸如此 类的法律问题,都需要深入到环境法的法理与法哲学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剖析和透视。《环境法的生态实践理性原理》由柯坚所著,本书以生 态实践理性为核心内容,旨在通过环境法基本原则的话语表达,分析和揭示环境法的生态实践理性,及其对于环境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和作用的外 在机制和内在规律。在总体论述部分,本书首先
本书是关于生态损害赔偿法律和技术问题的专门研究。本书由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与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的法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专业工作者合作完成。写作的创意最初来自对“塔斯曼海”轮船溢油污染生态损害索赔案件的关注,而后则是对生态损害的防治问题的共同兴趣。
环境权理论自提出以来毁誉参半,焦点集中在其能否成为一项可诉性权利,或者说环境权能否类型化、具体化。本书从民法角度完成了环境权类型化与具体化的基本构想,以作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从环境权的人权属性以及对人权的全面保障需要出发,论证了环境权与民事权利的沟通与协调关系,阐明了时代发展对协同性法律规范的迫切需求;结合中国民法典的制定,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民法典可能是而且应该是“绿色民法典”的观点,就民法典中的人性基础、环境物权制度、环境合同制度、环境人格权制度、环境侵权责任制度以及环境民事诉讼制度进行了系统论证,为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及相关制度摄入中国物权法及民法典的制定中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为突破部门法局限、创新法学研究方法,建立环境法与民法理论的沟通与协调机制提供了全新思维。
本书以环境法的有效性不足作为切入点,探求环境法有效性不足的原因,指出政府环境责任不完善对环境法有效性的影响;在探求政府环境责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后,研究设立政府环境责任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寻找完善政府环境责任的关键,确定加强政府环境责任的若干重点领域,后强调政府环境责任实现的保障是健全对政府的环境问责制。书中指出了环撞法有效性不足与政府环境责任的关联,同时较为全面地研究了政府环境责任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提出了设立政府环境责任应以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增强政府执行力为指导思想,探讨了政府环境责任不完善的影响要素,强调了构建立体的政府环境问责机制。
我国刑法规定的许多犯罪,都与有关的专业有密切的关系,都以有关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知识专门化,人们往往只掌握其中的一种而不及其余,势必影响对上述犯罪的全面、深入地理解。 本书作者突破“刑法”的围城,大胆地把危害环境资源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放在一起来考察,形成“立体刑法学”研究思路。 书中同时辅以典型案例,对危害环境资源的各罪进行准确细致的剖析讲解,对广大的法学院系师生、法学研究人员以及从事环境保护法律实务人员都颇具参考价值。
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调整中国的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 重要的意义。 外政府都运用了各种类型的政策工具促进光伏产业发展。迄今为止, 对于光伏产业发展中市场化政策工具的研究还没有在法学研究层面形成明晰的理论框架。本书尝试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从法律规制角度研究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的市场化政策工具体系,以法治化背景下政策与法律的关系为审视点,结合境外光伏产业发展中市场化政策工具的法律规制经验,分析市场化政策工具的法律规制诉求,阐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市场化政策工具的法律规制路径。
收录该领域常用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及请示答复,除请示答复单独列出,其他均案类别分,不再按法律层级分。同时考虑到很多读者在购买民事法律时同时希望能买到劳动相关法,拟单独列劳动一类予以收录部分重点文件。每个分册单独撰写编辑说明,设置导读、条旨等。特设动态增补。
排污权交易是当今环境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我国更具有特殊意义。我国的环境保护制度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行政主导性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也要引进市场机制,而排污权交易可以说是最具市场机制色彩的新型环境保护制度。另一方面,这项制度建立和实施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它本身就是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环境法学和环境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产物,同时,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区间经济和生态差异巨大的国度,排污权交易肯定比已经实施这一制度的发达国家要复杂得多。美国是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发源地,我国正在引入这一制度进行积极的试点。但总体看来,我国当前的环境法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王小龙博士的学术专著《排污权交易研究》以环境法学的视角在全面总结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
本书是为没有先修过法律或相关科技课程的学生编写的。书中首先介绍了法律体系和和程序,内容包括环境法渊源、诉讼过程和其他解决环境冲突的工具行政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书中还简要、全面地介绍了环境法的具体内容,涉及环境法规和政策、空气质量控制、水质控制、有毒物质控制、废物管理和危险废物排放、能源、自然资源、国际环境法等。书中还提供了理解环境法所需要的相关科技背景知识。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法课程的,或环境政策课程的补充,并供有关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结合全国各地近10年来发生的各种环境案件,从不同角度选择了100个典型案例汇编成书。内容分四编、九章,分别对环境刑事案、环境行政案、环境民事纠纷案、涉外环境纠纷案作了详细介绍,并运用刑法学 、民法学、环境学学、经济法不以及行政法学等对案例反映的问题作了详实的分析。 本书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培养一支敢于执法、善于执法、精通业务的执法队伍,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直辖市发展正确地运用法律手段,强化对环境的监督管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供环保、安全、司法、工业、农业、林业,以及大专院校 、科研等部门的同志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