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是诉讼活动中一项重要的调查取证活动。改革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加强司法鉴定质量管理工作,给司法鉴定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提高司法鉴定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势在必行。本书紧密联系司法鉴定活动的实际,按照司法鉴定活动的顺序,对司法鉴定思维活动中常用的逻辑规则和逻辑方法,以及思维形式的结构、作用及其逻辑要求等,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与概括,期望能为广大司法鉴定工作者提供有助于提高思维效率,保持思维严谨、清晰、正确的逻辑工具。本书既可供各司法鉴定机构及其司法鉴定执业人使用,也可作为政法类院校司法鉴定专业学生的参考读本。
《仲裁研究》是广州仲裁委员会创办的一份主要研究仲裁理论与实务问题的学术期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旨在为国内外法学界、仲裁界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仲裁研究(第34辑)》,内设探索与争鸣、国际商事仲裁、仲裁实务、时代与仲裁4个栏目。
本书通过解读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用权力来源于权利并受制于权利的理念来阐明在刑事诉讼中对权力的制衡和权利保障的重要性。刑事诉讼中权力的制衡与权利的保障是本书的基本线索。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结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本,本书对其法律条文修改的来龙去脉作了逐条注释和专业解读,揭示了修改的重点、难点内容。本法与监察法进行了有效衔接,解决了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调解复兴 一书运用了大量真实的事例,生动地层示了“六约模式”在实践中诞生、在锤炼中成长、在指导中成熟、在转型中发展的历程,通过对“六约模式”的萌芽、成长、成熟和转型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历史社会背景和矛盾纠纷主要类型进行深入分析,详细论证了”六约模式”的创新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值得广大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和人民调解员阅读和借鉴。希望广大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和人民调解员认真学习”六约模式”,切实体会六约人自发实践、勇于探索、锐意创新的精神,在人民调解王作中,依法化解基层矛盾,结合“六约模式”,因地制宜,争当人民调解能手,将管用、实用、好用的“六约模式”辐射、推广至全省,为维护我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平安广东”、 “幸福广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为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民事审前准备程序受到了两大法系代表性国家的高度关注并成为各自民事司法改革的关键环节。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亦将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改革置于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心,司法实务就此进行了颇有成效的试验,学者们也纷纷撰文对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重构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方案。本书即是作者从立法、理论与实务等多重视角出发,系统探讨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初步尝试。 在学术界,以往对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研究多集中于程序的建构,而忽略了对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本书改变了以往的研究范式,着力于对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理论问题的解读,并以此为前 提,从理念重塑、制度保障与程序整合三个维度提出了重构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具体设想。本书在写作上注重理论深度,结构完整,
本书涵盖新《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主要内容,遵循注重实用的原则,将详尽问题归类释解,使读者快速全面掌握*刑事诉讼法律知识 本书重在阐述*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要点精髓,并对相关专业用语加以详解,语言通俗易懂,可帮助读者轻松掌握刑事诉讼法律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工作,经过几年的酝酿,已经提上议事日程。1993年10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为发挥教授、专家在立法中的作用,委托中国政法大学陈光中教授组织该校的刑事诉讼法学教授、专家,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进行研究,并提出修改方案,供法工委参考。中国政法大学的刑事诉讼法学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博士生经过近一年的辛勤工作,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在本书中统一简称为“修改建议稿”)的草拟工作。 修改研究小组本着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促进刑事司法制度科学化和民主化、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精神,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和制度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修改建议稿试图总结公安司法机关在长期的刑事司法
本书特色: 1.案例丰富、贴近生活一一选取大量案例并紧密结合农村生活实际情况,体例内容安排兼顾完整性与灵活性。 2.作者实践经验丰富——基层法院法官写作,了解农村各类纠纷特点,擅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实用信息轻松速查——根据分册内容附加相关法律文书范本、赔偿计算公式、民事诉讼流程图等实用信息。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公安部道路交通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梅冰松、来剑戈、王连明、张弢、王淳浩、石向东、程刚、朱亚立、梁建军。
本书由北京仲裁委员会组编,以关注、探讨我国仲裁制度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务问题为宗旨,包含 外法律及仲裁领域专家关于仲裁案件的主要观点及论述,本辑分为“特载” “专论”“比较研究”三个专题内容。这些论文的研究题材主要围绕新冠疫情事件的工期与费用索赔、建设工程案件中鉴定的释明及举证责任、投资对赌协议纠纷裁判处理的定性和定量问题分析、从比特币的法律性质谈比特币纠纷的裁决思路、隐名代理中仲裁条款的效力研究等业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等,从程序及实体多维度就仲裁行业前沿热点进行了富有探索性地研究。
《刑事审判指导系列丛书》计划对刑法分则第三、五、八、九章规定的各类犯罪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阐释。编辑宗旨是立足实践,突出实用,重在指导,体现权威。每册选取一个类罪或者一个具体罪名。内容分为两部分,部分对这一类犯罪或者一个罪名在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论证;第二部分结合人民法院审理的真关案例及所作的生效裁判,具体诠释在审判实践中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和司法解释。在案例选择上,主要是编写那些审判过程中存在分歧意见,具有研究价值,刊登后对司法实践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典型案件,编写重点放在案例的判解上。这里所谓的判解,不是重复裁判文书中的论理部分,主要也不是进行学术性探讨,而是围绕各级法院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对认定定事实、证据
〔司法实务〕:关于受委派、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的理解与适用死刑量刑情节适用研究集资诈骗罪司法认定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证据运用〕:自白审查中证据规则的应用制作二审检察讯问笔录的实践与思考。 〔法律释义〕:《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 〔疑案剖析〕:公诉环节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若干案例分析以抢劫为掩饰实施伤害行为的定性——析李某某、郭某某、董某某故意伤害、抢劫案。
此次行政诉讼法修改,立足于解决“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以及完善管辖、诉讼参与人诉讼程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行政诉讼制度,更好地发挥行政诉讼在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等方面的作用,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21年12月24日通过并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本书收录了这一《决定》,以及2021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经过校订后的《 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有关司法解释,希望能为广大民事办案人员及其他法律职业者查阅和学习提供便利。
本书是国家检察官学院与福特基金会2000年合作项目《刑事程序公开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公开与透明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话题,是现代社会权力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序的公开与透明,有助于实现实体公正和程序正当,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但是,在传统的诉讼理论 中,程序公开原则却并不是一个主流的研究进路和占主要地位的价值标准。尽管程序公开的要求或多或少地在其他理论中也有所涉及,但其理论渊源远不及程序正义、程序正当等范畴那样深厚和俯拾即是。司法实践中,公开原则通常也仅仅贯彻和体现在审判环节。在这种情况下,要从制度层面建构和论证刑事诉讼程序公开问题,既十分必要,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从对这个课题的思考之中,我们也得到了启发。一是这个课题带给我们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对公开问题的研究,可以把对程序
选择刑事诉讼原理与制度探索这样一个题目,对于我来说,既是一个尝试,更是一个挑战。说它是尝试,是因为我们在关注刑事诉讼改革与完善的同时,需要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和只极地进行诉讼理论的创新,为立法完善和司法改革提供理论支掌。说它是挑战,是因为本人的理论水平极为有限,对刑事诉讼原理这样一个基础性课题的研究总感到力不从心,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尽管质量不高,但多少还有点成就感。 本书是一部以刑事诉讼原理与制度的研究专著,全书对刑事诉讼原理与制度进行了深度的探索,内容涉及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刑事诉讼原则和制度的探讨、刑事诉讼程序若干问题探讨、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的文化思考等,适合法律理论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