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为破解“被害人应不应当成为公诉程序当事人”的理论难题提供一种新思路。通过将诉权理论导入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揭示了被害人作为刑事诉讼当事人的正当性来自于其享有的诉权;而由于刑事诉讼结构的先天性失衡,法律赋予被告人一系列特殊保障以达到“平等武装”,被害人诉权的行使方式及法律效果不得不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有着不同于民事原告或刑事被告的特殊性。被害人诉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对刑事诉讼构造的研究——传统的“控、辩、裁”三角结构是以诉讼职能为基础的,而由裁判权、公诉权、被害人诉权、被告人诉权组合而成的则是以诉讼主体为基础的“四极构造”;由于被害人诉讼利益的不确定性,“四极构造”的理论模型不是一个规则的四方形,而是一个由控辩裁三角结构演化而成的扇形。
起诉权是启动民事诉讼程序、打开司法之门的重要权利,对于当事人寻求司法保护极为重要。《起诉权研究以解决“起诉难”为中心》由起诉权基础理论、比较论、运作论、保障论和诉权新论构成。本书构建了起诉权的理论体系;运用诉讼成立要件、诉讼要件、权利保护要件等理论全面剖析我国的起诉条件;通过法律实证分析方法,调查研究起诉难问题,起诉难主要存在于新型疑难、敏感民事案件和群体性纠纷案件,立法缺陷、审慎立案的司法政策、法院的资源缺乏和司法能力有限、法院规避和降低审判风险以及司法不作为等因素造成了起诉难;为解决起诉难问题开出了药方,提出诉权人宪、民事诉讼法典规定诉权,以立案登记制为原则、立案审查制为例外的改革方案,完善起诉权的救济制度等建议,具有立法上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中国民众开始活跃起来,有了自己的声音。细菌战受害诉讼,就是细菌战的中国受害者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发出的声音。虽然他们的诉求对象是日本政府,但毕竟是民众自己的声音。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诉讼的路是漫长的,也许没有胜利可言,然而漫长的过程本身就是其意义所在。每一次庭审,每一次判决,都将更多地揭露中国人受害的事实真相,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事实,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而且引起他们对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和中日关系的关注。 本书详尽地记述了日军侵华细菌战的史实和细菌战受害者诉讼的过程。本书的宗旨,不在于复述历史,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人民受害的事实真相和历史事实。
为了适应新的普法形势要求和满足全民学法用法的需要,本套书从人们关心的法律热点和难点问题入手,以人们很为关注的各种权益保护为核心内容,通过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浅出地法律适用讲解,是指导人们依法行使权利和依法维护权利的法律自助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