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修改与司法适用疑难解析》关注2018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修改后的司法适用问题,是一本理论与实务兼具、偏重司法实务,并有一定工具书性质的专著。 全书共三编。 上编 刑事诉讼法立法修改司法适用 在回顾2018年《关于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的决定》相关条文修法过程的基础上,主要依据2021年刚刚施行的《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的解释》,对修法所涉及的监察与刑事诉讼衔接、刑事缺席审判程序、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速裁程序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司法适用进行探讨。 下编 刑事诉讼司法实务与疑难解析 选取了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未予涉及,但2012年刑事诉讼法施行以来司法实务中关注度较高,并在2021年刑诉法司法解释中给予重点关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涉及证据一般规定、分类审查与认定、电子数
本书作者以要件诉讼理论为基础,总结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创建了律师处理案件的要件诉讼九步法。要件诉讼九步法主要从律师视角,以查找请求权基础为先导,以证明责任划分为枢纽,以要件事实理论为支撑,将律师代理案件的思路分解为具体的九个步骤,并标准化、结构化地展现出来,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操作简便,有助于律师体系化、精细化地适用法律,实现律师代理工作的逻辑化、结构化、标准化,对于律师厘清代理思路、制定诉讼策略、把握诉讼流程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看得见的正义 ,实质上就是指裁判过程的公平,法律程序的正义。在我们这样一个普遍倾向于看重结果、忽视过程的社会,不仅在法律共同体领域,还应包括更大的公民范围,都有必要重新认识程序,树立程序思维,通过寻求程序的力量,扭转实体本位、程序虚无的趋势。实体和程序双管齐下,法律权威的恢复或可期待。 那么,程序为何重要?程序有着怎样的价值?程序正义价值如何独立于实体结果?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程序正义理论》一书对此作出了较为全面的回答。本书主要认为,程序正义观念起源于自然正义和正当法律程序;存在工具主义、相对工具主义、程序本位主义、经济效益主义四种程序价值理论模式的分野;程序正义价值有其独立性和构成要素;程序正义可分为对抗性的程序正义和
关于因外在客观因素导致的 执行难 问题,在作者创作的《保全与执行实务精要》一书中已有全面的论述,而本书主要关注因权利人自身行为导致的 执行难 的相关问题。本书从避免 执行难 的角度出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实务案件,以问题、案例、结论、基本案情、争议焦点、裁判要点、相关法律规定、诉讼策略、类案裁判观点分析的行文体例,从对争议合同风险的评判、诉讼请求的制定、被告的选择、保全的适用以及诉中和解或调解协议的可执行性等多个角度,阐释因权利人自身行为导致 执行难 的不同情形,帮助权利人在日常经济交往中防范风险,并在准备诉讼或仲裁时优化诉讼策略,以求最大限度避免因自身因素导致的 执行难 ,即本书副标题 以执行视角优化诉讼策略 所言之意。
本丛书及时刊登行政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实务前沿问题,新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司法政策及解读,具有典型和指导意义的审判案例及分析,行政法及行政审判的调研信息及成果等内容。 第90集设有 高端论坛 行政处罚专题研究 理论与实践 案例分析 调查研究 规范性文件 等栏目。
2023年9月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改,是民事诉讼法自1991年通过以来的第五次修改,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决策部署。在内容方面,重点对涉外民事诉讼程序制度进行了完善,同时针对社会普遍关注、司法实践反映集中、各方能够形成高度共识的民事诉讼领域其他问题也进行了修改完善。 为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切实实施好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参与法律修改工作的有关同志共同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解读》一书,对最新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进行逐条解读,力求准确、全面、深入地解读条文内涵,并对理解适用过程中需要重点注
2021年7月30日,司法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修订)》(征求意见稿),这是《仲裁法》自1995年生效26年后的次大修。《仲裁法》分别于2009和2017年对个别条款进行了修正,本次修订的《征求意见稿》对现行《仲裁法》进行了比较大的修订。《征求意见稿》共有99条,比现行《仲裁法》增加了19条。本次修订主要对总则制度、仲裁机构制度、仲裁员和中国仲裁协会制度、仲裁协议规定、仲裁程序规范、撤销仲裁裁决制度、裁决执行制度、涉外仲裁规则以及临时仲裁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完善以及增加。本书对《征求意见稿》的主要修改加以述评,并对主要理论难点加以解读,以期对《仲裁法》修订有全面认识。本书读者对象包括商事仲裁理论研究和实务界人士。
为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理论成果转化,推动司法体制与工作机制的改革,编者将学术年会论文按研讨专题分章择优编辑出版。特别要说明的是,200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在学术年会上,编者对30年来诉讼法学的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回顾,在编辑过程中,将有关文章作为开篇一章,以此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本书是国家信访局 信访理论研究丛书 中的一个分册,该丛书由国家信访局组织编写,旨在总结我国信访工作和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规范信访活动、发挥信访作用的新机制和对策。本书用多语言的形式,翻译引进了国外在处理公民申诉制度中的主要法律规定,是di一次从国内外的双重视角,审视和完善我国信访的理论和制度体系。
2006年正值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即将修改之际,中国诉讼法学研究会组织全国诉讼法学研究的全部精英对三大诉讼法修改从司法理念上给予充分论证。专家学者将针对三大诉讼法修改的思路、原则以及具体程序和制度如何设计等问题,撰写高质量论文。该成果代表了中国诉讼法学研究的*水平。因此,本书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对立法和司法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是各高等院校法律图书馆或资料室的必藏书籍;也是考研、考博学生的书目;还是立法和司法实践部门开展立法工作和法律实践工作的参考用书。
《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控制侦查与庭审实质化》从改革导论、控制侦查、庭审实质化及基本保障等四个方面对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进行了阐述,对案件侦查、审查起诉、案件审判全过程存在的实践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按照诉讼制度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出对策建议,初步构建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制度框架和规范机制。
199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法律史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新进展,先前的不少旧见陈说,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反省和批判。而引领此-学术风潮的代表,乃是以黄宗智教授为核心的/inn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中国法律史研究群。他/她们立基于先前甚少为学界所系统利用的各种诉讼档案,贡献出一批引起国际学界广泛关注的研究成果。 本书所收的论文,系由UCLA中国法律史研究群的诸位学者亲自挑选,主要研究时段上至清代,中经民国,下迄当今,广涉司法实践、地方行政、妇女与性、土地买卖、税收与教育、地方政权建设、跨国家庭纠纷等多重面相。对于中国学者而言,本书提供的重要启示不仅包括提醒我们注重对诉讼档案的充分运用。以及吸收优秀的社会科学成果,还包括借历史之光洞见现实问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中国法律史研究“博物馆化”
本书是一部以程序性违法的法律后果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作者运用经验实证研究方法,对警察、检察官和法官违反刑事诉讼程序的成因以及官方治理程序性违法行为的主要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评论。作者讨论了运动式治理方式的局限性以及实体法律责任制度的缺陷,论证了程序性制裁制度的正当性和理论基础,分析了中国现行的程序性制裁制度的主要不足,并就程序性制裁制度的完善以及与程序性制裁有关的程序性裁判、程序性辩护、程序性上诉以及宪法救济等制度的重构,提出了系统的理论设想。本书提出并分析了“程序性违法”、“程序性制裁”、“程序性法律责任”、“程序性裁判”、“程序性辩护”“程序性上诉”、“宪法性侵权”、“宪法性救济”等一系列新的法学概念,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权利救齐为中心的程序性制裁理论。本书在学术上
本书以行政诉讼相关全部法律、司法解释及重要司法文件为主要内容,按照行政诉讼法的体系大致划分类别,包括管辖、证据、受理、审理、法律适用、执行等。并附加*人民法院公开发布的指导案例和高法公报的典型案例,适合行政诉讼相关办案人员与大众查阅。
《中国商事诉讼裁判规则(套书)》系天同律师事务所耗时两年,对十几年来以法院为代表的中国商事裁判权威典型民商事案件的裁判规则的精心梳理。对案例进行梳理、规整,进行解构、编排,在案例的海洋中探索规律,借鉴钥匙码,并加以改造,形成 中国钥匙码 编码体系。 套书由《合同卷》、《担保卷》、《公司卷》、《金融卷》、《程序卷》五部主卷构成。收录了5000个左右、以人民法院民商事审判为主的权威、典型案例,尤侧重银行金融领域。加上《目录卷》和独立的《人民法院法官裁判标准指引》两部副卷,本套天同码一共七卷,正式出版标定总字数1200万字。在全面、系统整理过往案例的基础上,天同所还探索出一种案例知识的体系化结构,以实现对以往裁判实务经验的便捷检索。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法律实务中运用案例,同时也方便了法律教学和
由民商事审判监督工作概况、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监二庭2015年工作要点、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二庭2014年工作总结、关于2014年度民商事再审案件改判发回情况的通报、工作经验介绍、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树公信切实推进审监工作健康发展、树立终审终局理念注重突出四个强化努力让每一个再审案件体现公平正义、练内功强素质不断提高司法能力和水平、严肃处理不当诉讼行为努力维护再审程序司法权威、坚持依法纠错充分发挥审判监督职能作用、坚持“三五三”思路再审调解工作效果好等内容。
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当事人在先前案件中提出有利于自己的主张和证据,获得了法院判决的支持,但在之后的案件中,因为利益需要,当事人又提出了与此前相反的主张和证据。对此,我国法律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各地司法实践中的处理方式亦不尽相同,为统一裁判标准,避免同案不同判的现象,《诉讼法中禁止反言规则研究》从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分析英美法系国家设立的禁止反言原则,对比研究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特点,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和现行法律规范体系下的解决方法。
本书是李心鉴主任律师二十多年的诉讼成果,主要集中于合同部分。作者呕心沥血地写作,目的是想实现其对人类的责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完成本书,多少能够减轻我的负罪感--人民培养我,我却未能在教学科研上尽心报答"。合同卷主要包括借款合同,买卖合同,代理进口合同,仓储合同,股权转让合同,合伙合同。通过对案件全面的剖析,让读者从中分享其成功代理的经验。
教材为面向21世纪全国司法警官高等职业院校法律教育核心教材之一,供司法警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使用。本教材按照司法警官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正确阐述我国民事、刑事和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并针对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和任务,在体例和内容上,实破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把诉讼法律知识与就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及任务有机结合,彰显“理训一体化“和“理工一体化”的高职教育新模式,突出能力教育。本教材特别采取适合高职学生的编写体例,将体现就业岗位工作流程和任务的模式化和项目化的编写结构,与多样化的板式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材分为三个模块、十五个教学项目:个模块为诉讼基础,系统地论述诉讼概说、诉讼的基本原则、诉讼主体、诉讼证据和诉讼保障等:第二个模块为诉讼程序
案例训练的主旨,是要让青年学习律师是如何形成诉讼主张和如何练就诉讼本领的,即培养青年“像律师一样思考”。更重要的是通过诉讼的对抗,学习动态的、往往并无定论的法律,即“活的法律”。 于是,作者以打造全新的、经典的案例教程和诉讼研修读物为己任,借鉴以哈佛法学院为代表的美国案例教学法,潜心十年,苦心孤诣,为法学院师生和青年律师献出此书。 不同于常的写作手法,着力于诉讼双方的对抗较量,从业务的取得,到形成抗辩主张,后总结各类诉讼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