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刑事辩护培训模式和方法的书籍,也是一部探索性的作品。由西北政法大学刑事辩护高级研究院刑事辩护师资研修班历时三年半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总结而成。书中不仅涵盖基础理论,更有贯穿刑事辩护律师实训的技术与方法,应该说,本书为刑事辩护律师的培训者与受训者提供了 全景参考模式 。 全书共分为八章和附录, 内容涵盖刑事辩护实训的全流程。前言是关于我国律师培训模式的沿革、本书所阐述的律师培训模式的形成及参与研修的师资学员的内容。第一章为刑事辩护实训概论板块, 包括刑事辩护实训的概念、特征及原则, 刑事辩护实训的方法与流程。第二章至第三章为实训课前板块, 由实训筹备与实训预备组成, 实训筹备包括案例准备与实训分组, 实训预备包括 破冰行动 与实训翻转。第四章至第七章为实训核心课程板块, 由实训着手
陈瑞华教授对于刑事辩护具有极为深入的研究,相关成果在律师领域取得了极大反响。本书是对刑事辩护理论问题的深度探讨,本版结合《刑事诉讼法》的最新修订以及相关立法司法文件,对无罪辩护、罪轻辩护、量刑辩护、程序性辩护、证据辩护等辩护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刑事诉讼和辩护理论。本书适合全国广大的律师读者阅读,也适合刑诉法领域老师和学生阅读。本书堪称《刑事诉讼的艺术》一书的进阶版,在实务指导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理论反思与总结,对于律师刑事辩护技巧的提升、刑事诉讼理论水平的拔高均颇有助益。相较于以往版本,本书删去了许多随着法律与制度的修订已经不合时宜的内容,增添了部分作者新近的研究成果。
专业刑辩律师提炼办理案件之精华,以轻松、幽默的口吻向读者解读技术辩护的刑事办案模式,将何为技术辩护、如何开展技术辩护娓娓道来。该书以刑事诉讼流程为框架,以辩护基础、侦查辩护、检察辩护、一审辩护、二审辩护、专项辩护共计六编为经,以团队建设、接受委托、会见、阅卷、调查取证等三十六讲为纬,经纬交织,内容丰富,语言质朴,凝结了作者成长、进步的经验之谈。开卷之时,技术辩护律师的工作场景清晰可见。本书可为年轻刑辩律师发展提供经验参考,也可带领以刑辩律师为职业目标的法律人徜徉律师生活。
《刑事诉讼法学(第五版)》既立足于研究我国刑事诉讼领域的全新内容,也对国外的先进制度理念进行了借鉴吸收,反映时代的成果。在编写体例和内容创新方面,仍旧严格遵循刑事诉讼规律,并按照部门法学哲理化的思维,促使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走向多元和理性,在讲清刑事诉讼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程序的基础上,尽量在理念、原理以及原则、行为、效力等问题上阐释清楚。 此番修订的第五版,是对原书的 推陈出新 。刑事诉讼法全新修改明确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可以依法从宽处理的原则,完善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的程序规定,增加了速裁程序。 此外,刑事诉讼法修改的26项决定中,有7项涉及辩护律师的相关内容,称得上是 完善律师制度的新措施 。此版教材皆反映以上修订,并加入大量实践内容,更突出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特点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刑事诉讼法》是中国法制史上部以法命名的现代刑诉法典,其所确立的基本制度框架,迄今依然影响着我国台湾地区的刑事诉讼制度与实践。本书是对1928年《刑事诉讼法》的详尽阐释。除绪论部分简要探讨刑事诉讼法的意义、主义、地位、效力与解释外,该书在本论部分按照刑事诉讼法典顺序,逐条排列,先解释条文术语文义,再阐述立法理由,后梳理并附录*法院(1927年以前称 大理院 )所作的判决例、解释例以及相关法令。在解释每一条文时,作者融入了自己的理论积累和实务知识,从而使得本书在通俗形式下也蕴含了相对比较丰富的刑事诉讼法理论内容。作为一本法解释学著作,该书对于当时乃至于现代中国的司法实践、法律教育均具有重要价值。
《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历史梳理与阐释》在《刑事诉讼法》2012年再次大修的背景下,通过对比1979年、1996年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具体变化,梳理刑事诉讼法演进的脉络和规律,评析历次修改的得失,阐释修改所蕴含的价值取向、诉讼规律及所可能带来的各方面变化与挑战,展望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未来发展与走向。本书写作以《刑事诉讼法》的法条文本为提纲,按照《刑事诉讼法》的前后顺序设定章节。每一章内首先概述该章刑事诉讼法历年修改的总体走势,并采用表格的形式列出1979年、1996年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区别,之后采用专题的方式对该章内历次修改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阐释。《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历史梳理与阐释》不完全等同于纯粹"理解与适用"类的书籍,而是包括了一定的理论分析,体现发展规律,并对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意图、蕴含的价
本书介绍了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按照本科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进行编写,包括管辖、当事人、证据、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特别程序、执行程序、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等。第四版根据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通过以后制定的相关司法解释等,对第三版中的相应内容进行了增、改、删等工作,如增加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等。
本次修订,增加了2019年10月1日至2021年4月1日*人民法院等中央政法机关制发的重要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如*人民法院发布并于2021年3月1日生效的《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的解释》、*人民检察院发布并于2019年12月30日施行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公安部修订并于2020年9月1日施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同时删去了已经废止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全面及时反映刑事诉讼法立法、司法解释*情况。 本版篇幅已几近千页,为方便查阅,特采用锁线裸脊装帧方式,读者可任意摊开阅读;此外,特增添[法条页边索引],读者可便捷切换查阅法条,*限度地为读者提供查阅便利。作为连续畅销十四版,久经市场考验不衰的超高使用率版本,2021年全新修订版将更加完美地融入法学教研、司法实务、法考培训,成为专业实用、查阅功
本书以专题的形式,对西方国家的刑事诉讼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基本理论和制度层蕊上,对西方国家法院制度、法官制度,律师制度、陪审制度,权利救济制度,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都作出了简要但尽量系统的比较分析;运用比较法学的方法,对诉讼行为无效,诉讼终止,未决羁押,侦查构造、证据展示。变更起诉,审判模式,定罪与量刑关系。简易程序、程序性上诉,刑事再审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考察;在法律移植的角度上,还对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的司法改革作出了比较法层面的分析和评价。本书适合那些对西方国家法律制度已有初步了解的读者阅读,可用作法学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研究西方国家司法制度的教学参考书。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创新引领工作创新。当前,刑事申诉检察工作正处于创新提高、规范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定要重视加强理论和实务研究,为刑事申诉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书为适应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改革和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实施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刑事申诉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并对新修改的《人民检察院复查刑事申诉案件规定》进行剖析研究,总结交流了刑事申诉检察工作的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刑事申诉检察工作理论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本书对法院职权调查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及域外国家和地区的规定、观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借助实证材料真实的展现了法院职权调查的全貌,并全面分析了法院职权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本书为左卫民教授关于中国刑事诉讼理念的学术随笔集。 本书通过以案说法,就中国目前程序正义及实体正义的关系以及刑事诉讼各项制度原则及司法实践中的现状,召开作者自己独立的思考与阐释。文笔生动,关注现实,内容涉及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会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一定的影响。本书曾在10年前出版,现作者根据这几年中国法制发展的现状,增加并删改30%的相关内容。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司法审查问题,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理解刑事诉讼中的司法审查的含义,是否应当强化司法机关对刑事侦查的司法审查,以及如何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司法审查制度,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以往的讨论表明,人们的认识存在分歧。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理顺刑事诉讼中的职权机关的关系,而且对促进刑事诉讼中的权利保障有重要且积极的意义。因此,研究这个问题,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很突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王敏远 研究员 法学研究的使命,在于为社会制度的进步和法治文明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在于推动自由、公平、正义等人类社会基本价值的实现。东亮的《刑事诉讼中的司法审查》一书,体现了这种使命,体现了八 后一代学人的危机意识、
与社会治理 专题精选了六篇佳作,它们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就专题的不同侧面展开论述。 br (2) 刑事法与个人信息保护 专题讨论了刑法保护个人信息的力度与限度。 br (3)案例聚焦。本专题旨在通过挖掘个案的制度意义,以个案推动法治。每辑将围绕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案例、经典案例、重大疑难案例,通过透视个案正义的方式,深入推动案例指导制度等问题研究。 br (4)刑事法治。本专题旨在鼓励刑事法领域的实证研究与学术提升。每辑将根据来稿情况,遴选调研报告、大数据分析、刑事辩护实务等文章。 br (5)学术专论。本专题旨在鼓励学术创新与学术争鸣。每辑将遴选具有重大学术争议的创新性文章,鼓励批判性思维、对传统学说提出质疑,以激励学术自信与学术创新。 br (6)域外视野。本专题主要登载域外刑事法治动态、刑事司法制度、
《刑事和解制度研究:以刑事实体法为视角 从刑事实体法的视角,对中外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考察,对刑事和解的概念、分类和理论基础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厘清了刑事和解的基本原则、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刑事和解的实体内容及其法律效力、刑事和解的基本程序,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和解、轻罪案件的刑事和解、死刑案件的刑事和解和国际犯罪的刑事和解进行了专题研究。
《刑事诉讼法学》编著者张旭等。刑事诉讼法是*确定的法学高等教育14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书根据*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基本要求编写。作为法学本科教育的基础教材,本书在内容上以我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为基本依据,涵盖与刑事诉讼有关的*规定;在详细解析我国刑事诉讼法相关内容的同时,结合刑事诉讼的研究与发展,对国际上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制度等加以介绍评析,力求知识的新颖与前沿。在编写中,我们努力通过将基本知识与案例的分析运用相结合,将中外刑事诉讼制度相比较的方法,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结构,便于教师与学生知识的更新。
《刑事诉讼法哲学》的论题显而易见地把刑事诉讼法的哲学观作为讨论的中心提了出来,提出这一中心论题的根据在于:刑事诉讼法的哲学意义由于种种原因而被疏忽和延宕了。然而,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一样如此紧迫地要求理解刑事诉讼法哲学观的实际意义,要求给予这种哲学观以深刻的阐述和精详的论证。 《刑事诉讼法哲学》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和规定的基本理念。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判定这个基本理念。既然刑事诉讼法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真理而并非单纯的国家意志或*命令的表述与诠释,那么,《刑事诉讼法哲学》就不能囿于现行法律原则与规定的平面性,而必须扩展至客观事实特别是案件事实本身的深度。因此,就必须探寻刑事诉讼内在的本质,追溯刑事诉讼形而上学的本原,运用刑事诉讼形而上学
本书的编写紧紧围绕*制定的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的要求,并考虑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法律职业的需求,努力体现三个特点: 一是本土性。立足本土,倾力介绍与阐释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所规定的刑事诉讼原则、制度、程序的内容,客观展示我国刑事诉讼法律规范及司法实践的原貌。 二是前沿性。关注刑事诉讼法律规范前沿;关注国家司法考试前沿;关注学术研究前沿。 三是创新性。结构上划分为总论、主体论、原则论、制度论、程序论、特别程序论及附论;形式上设 本章知识要点 、 案例精选 、 思考问题 、 法条链接 及 扩展阅读 。 本书内容全面,体例得当,适合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本科生、法律硕士研究生使用。
刑事被告人对质询问权是法治国家宪法和国际人权公约赋予刑事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的程序基本权,也是刑事被告人获得公正审判的*限度的程序保障。对质询问权的基本要求是刑事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有权与不利于自己的证人对质并进行对抗性询问,目的在于防止国家追诉机关滥用权力,使用法庭外单方获取的书面证言对刑事被告人任意追诉,以保证审判公正。根据宪政国家和国际人权组织的理论与实践,刑事被告人对质询问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质权和询问权两部分。在中国刑事诉讼中,侦查中秘密取得的证人证言可以直接作为定罪依据,证人不出庭作证成为法庭审判的常态,这种做法破坏了审判的公正,成为冤假错案滋生的重要原因,与宪法性刑事诉讼的基本要求和现代刑事诉讼发展趋势严重背离。在人权保障入宪和刑事诉讼改革的背景下,保障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