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型政策形成诉讼、ADR的扩张和灵活运用都是日本社会 法化 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应对方式直接影响着以裁判和当事人主义为特征的民事诉讼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也决定着社会 法化 的走向。 《现代社会与审判 民事诉讼的地位与作用》基于普遍型法、管理型法和自治型法三类模型,从法哲学层面思考了现代社会民事诉讼的地位与作用。指出仍应当坚持民事诉讼在社会纠纷解决中的核心地位,为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法化需求,民事诉讼可以转化为 讨论与交涉论坛 不坚持民事诉讼的核心地位,将会导致反法化和非法化的短路结合,后导致法治的虚无。 对于尚未完全确立以裁判和当事人主义为核心,以纠纷解决为导向并过于强调ADR效果的我国民事审判制度而言,该书无疑具有明确改革方向、以使之更好地满足民众司法需求的启示意义。
《民事程序法论丛·诉审商谈主义:基于商谈理性的民事诉讼构造观》在对传统民事诉讼构造理论进行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一种在论证上更为充分的民事诉讼构造观。全书共分五章,其内容与脉络如下:章对传统民事诉讼构造理论进行了回顾,指出传统民事诉讼构造理论存在着价值困惑与路径困扰。接着在第二章开始对民事诉讼价值观的历史变迁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选择以哈贝马斯的商谈正义观作为构造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目标。在完成了对民事诉讼构造观的价值选择后,第三章紧接着开始寻找建构民事诉讼构造观的论证路径。通过对西方法哲学领域常用的契约方法的考察,选择了哈贝马斯的法律商谈理论作为建构民事诉讼构造观的方法论基础。在确定了民事诉讼构造观的价值目标和论证路径后,第四章开始正式提出诉审商谈主义的民事诉讼构造
1.宗旨:为学生应对司法考试量身定做的法学教材配套法规。即能配合学校课程学习,又能应对司法考试。2.体例特点:丛书体例编排新颖、实用;栏目设置科学、妥切;法律法规收录精当、及时。(1)丛书部一般分为该学科的主要法律文件的详细解读;第二部分为该学科各种相关规范性文件,并对其按照学科体系进行了整理,使读者在学习刑事诉讼法教材的同时,可以很明确地找到该部分所涉及的相应的司法解释。(2)丛书运用法条间的关联,建立"法条群",并以"知识要点"的方式对重点法条或"法条群"(根据司法考试内容确定)进行剖析,帮助读者全面掌握法学知识。3.该书在我社已多次重印或修改后再版。此次再版,将根据新《民事诉讼法》出台后的系列司法解释和2015年司考真题进行修订。
有社会便有纠纷,纠纷多南社会中个体间意识之差异所造成纠纷便要化解,纠纷化解之道又多建构于社会中群体意识之存在,对于纠纷解决之研究,学界不乏高论,而《法意文丛·权威·规则·模式:纠纷与纠纷解决散论》以[权威——规则——模式]为分析模型,从纠纷解决的主导权威、规则依循和模式选择展开论述,对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中国与西方兼有比较虽内容庞杂,亦不无作者苦想冥想之管见,惟愿以此书始,勾连一条纠纷与纠纷解决研究的新路。
为了追求案件真实的发现和实现集中审理的目标,民事诉讼程序应当赋予当事人收集成为本案判决基础的证据的机会和手段。为了使这种程序保障的赋予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当事人应当有充分的权利收集与案件相关的证据以进行实际的攻防,否则这种程序保障将有沦为仅止于形式之虞。再者,为了进一步保障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赋予其平衡追求系争实体利益及所涉程序利益的机会,当事人更需要获得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所持有的证据。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迁,公害、产品责任及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等现代型纠纷与日俱增,在其诉讼中不乏因证据仅存在于当事人其中一方或第三人手中而导致对方当事人证明困难的情况发生。为了贯彻当事人之间实质的武器平等原则,双方当事人之间以及与法院之间应当可以平等地接近并共同使用涉及本案请求的诉讼
杨秀清编著的《民事裁判过程论》为中国政法大学杨秀清教授历经5年研究之作。 《民事裁判过程论》的突出研究思路与特点在于将民事裁判过程与认知心理学结合起来,认为民事裁判过程的结构实质上分为民事裁判的发现过程与民事裁判的证立过程,其中,民事裁判的发现过程是一个由案件信息输入—案件信息加工—民事裁判输出所构成的审判者对当事人诉讼请求予以认知的内在的动态心理过程,而民事裁判的证立过程则是一个由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所构成的完整的民事裁判的外在的理性重构过程。 本书的研究目的在于系统地对民事裁判过程进行研究,从而对我国的民事诉讼理论研究以及对解决民事案件审判实务中合理裁判作出的具体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邹碧华等编著的《婚姻家庭纠纷诉讼指引与实务解答》是“诉讼指引与实务解答”丛书之一,是法官写给百姓看的书,通俗易懂,内容详尽。上篇是婚姻纠纷诉讼指引;中篇是婚姻纠纷具体实务的处理,并辅之以典型案例;下篇是执行篇。本书对实践中常见的婚姻纠纷问题予以解答,对当事人具有较大参考意义。
我国民事诉讼法修订的总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为人民而存在的、温暖而富有人性的、人人都能够容易使用和接近的民事诉讼制度,让权利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执的任何人都能够得到法院公正、及时、妥当、廉价的救济。要实现这样的总体目标,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民事诉讼法修订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精心设计民事诉讼的具体程序和制度。本书系统阐述了我国民事诉讼法修订应当遵循的五项基本原理,即裁判请求权保障原理、听审请求权保障原理、程序相称原理、程序选择权保护原理、系争外利益保护原理,在此基础上,着重就诉前调解制度、小额诉讼程序、家事诉讼程序、再审程序、非讼程序、证据收集制度、法官心证公开制度等具体程序制度的立法完善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修订建议。
《民事程序法研究》注重的是研究成果本身,而不是研究者的名气。只要文章有新意、有创意,我们都会给予刊载。培养新人,发现新人,促进青年学人的学术研究,也是我们《民事程序法研究》的目的所在。 学术是一定要有争鸣的,没有争鸣,学术研究便没有生气和活力。因此,我们也希望那些具有争鸣性的论文能在《民事程序法研究》上得以发表,以推动学术观点的多样性。《民事程序法研究》是学术开放和自由的空间。 《民事程序法研究》一方面重视登载学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关照民事程序法实务运作中的经验总结、调查报告,使学术界的研究人员能够了解实务运行实况,不至于理论研究与实务脱节。因此,我们也希望实务界的人士能够继续为《民事程序法研究》提供有关成果,为理论与实务的互动发挥作用。
在我国传统的法学研究生教学中,我们长期以来都在强调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理论深度与学术高度。应该说,这种教学方式为法律实务工作培养了大量理论功底扎实的工作者,但是法律科学不仅需要理论学习,更需要运用法律规定与法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它还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针对法律专业研究生不能马上适应法律实务工作的现实情况,本书更加强调学习者对人民法院主导的民事诉讼程序实际情况的了解。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书被分为十一章,除章涉及民事诉讼基本理论外,其余十章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的内容排序,逐章讲授,从一件民事纠纷的产生、提起诉讼,到民事诉讼的管辖、证明、调解与判决并终执行的全过程,将民事诉讼程序的实际操作过程展现在学习者的面前。 政诉讼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法律梳理、审判
本书是“民事诉讼法学前沿系列”之一,本系列力求突破传统教材以章、节行文的做法,而以“专题”作为理论阐释的基本单元。在编撰中,我们既注重每一本著作内部各专题性理论阐释间的协调,又注重各部著作对其研究领域描述、论证的统一,力求使本丛书在内容上具备内在的逻辑统一性。 本书包括涉外民事诉讼和涉外民商事仲裁两部分。每一部分再展开加以论述,从概念、原则、外国当事人与管辖权、仲裁司法审查、法院执行和撤销等方面全面深入分析,以便让读者有一个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整编·应用系列的原则是:1.权威。选取的文本均为国冢公布的正式文本。2.实用。按照公司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排序,相关法律文件排在基本法律后面,并且归纳了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法条的条文主旨。3.简明。收录重要、实用的公司法律文件,减少篇幅,方便携带和查找,也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整编·应用系列》物美价廉。
本书是建国以来我国法学界部系统研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事审判法律的专著。尽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法学界对民事审判制度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当时的研究视角仅限于对民事诉讼制度条文本身的释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直接研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事审判制度的学术成果零散而不成系统,相关的学术论文也只有寥寥数篇。本书则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事审判法律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
“诉讼调解是我国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方式。”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事诉讼制度是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要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民事纠纷要求不同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来解决,民事纠纷的有效解决,在于民事纠纷解决方式的特点能与民事纠纷的特点相适应。”民事诉讼案件是民事纠纷的诉讼化反映,诉讼是纠纷解决的方式之一,通常被认为是后一道防线。民事纠纷发生后,其中相当数量是通过和解、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的,其余部分通过民事诉讼进入到法院。因此,应当将民事诉讼案件及其解决机制纳入到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一般理论的框架下研究。这是来自《民事诉讼调解新论》的节选部分。
人们都向往城市,城市中的人也就越聚越多,一个紧密的城市社区,楼上楼下左右隔壁均有其他邻居,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绊绊,人多事杂一些纠纷和矛盾在所难免,物业收钱不办事,房屋装修扰四邻,户主保姆大斗法,等等。这些本不该发生的事情打破了居民平静的生活,增添了烦恼,它们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关系到社区中每一个居民能否有一个安心,舒心,称心的生活环境。 本书以通俗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法律问题,注重常见案例分析,同时紧贴法律条款,提供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内容涉及社区较为常见,居民比较关心的十个方面的法律问题。 包括:(请竖排下面的10项) (加小天枰logo,下同)相邻关系纠纷 噪音扰民纠纷 动物侵权纠纷 高空坠物伤人纠纷 房屋买卖纠纷 房屋租赁纠纷 物业管理与业
寒来暑往,秋去春来,回首往事,新中国民事诉讼法学已经蹒跚地走过了五十五载历程。掩卷沉思,民事诉讼法学的一串串足迹令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一个重人治而不重法治的国度,在一个重刑事而轻民事、重实体而轻程序的现实社会里,民事诉讼法学的萌芽、破土、生长与含苞及至成为法学园地中的一枝稚嫩的小花是多么的不易啊。 众所周知,建国以来,我国先后颁行过两部民事诉讼法典,即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试行稿和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试行稿的公布昭示着带有浓厚注释性色彩的民事诉讼法学呱 呱坠地,民事诉讼法的施行迎来了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和民事诉讼理论框架的大体搭建。 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受制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形势巨变的大背景,民事诉讼法学面临着新的挑战。认真地总结过去,仔细梳理历史的教训;冷静地
厦门大学法律系(现为法学院)创办于1926年,其后几经坎坷,历尽艰辛。自1979年复办以来,法学院在重视提高诉讼法学教学质量的同时,始终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我国诉讼法律制度的建设及诉讼法学科的发展。近20年来,法学院教师出版、发表了许多专著、教材和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海事诉讼、仲裁制度、破产制度、海峡两岸诉讼制度比较以及司法改革等方面,在法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1999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厦门大学开始招收诉讼法专业硕士研究生。2001年5月,为适应诉讼法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提升学术研究水准,促进诉讼法学科的发展,并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摇旗呐喊,尽绵薄之力,我发起编写“厦门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系列”。受20世纪90年代英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启示,我们将本丛书的主题确定为“接近正义”(A
社会的变革仍在继续,由经济领域扩至其他可能的一切社会领域。民事诉讼过程中,通过诉讼主张体现的“公力救济中的私权自治”,公力与私权之间随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民事诉讼各项法律制度与其所处的整个社会生活,如何在相互影响中进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迫切需要。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法制方面的重大举措之一便是于1929-1931年间颁布了《民法》。相对于国民党政权在政治、军事等方面与共产党之间的斗争而言,从长期基础结构变化的角度来看,国民党民法被认为对近代中国更具有影响力。那么,国民党民法在变动时代下究竟是如何实践的?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影响呢?《变动社会中的法律秩序:1929-1949年鄂东民事诉讼案例研究》立足于192}一1949年间鄂东地区的400余件司法诉讼档案,研究了鄂东地区民事法律的制度概况以及社会变动下民事法律制度的调整与实践,考察了社会变动因素对民事法律秩序的特殊影响,并研究了民事法律秩序的普通实践。
刘凝和北京市易行律师事务所全体律师每年为20多万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办理3000多起各类刑事、民事案件。吴振娟编著的这本《民间借贷纠纷法律问题100问(第2版)》从丰富的司法实践中总结出大家关心、常遇到的法律问题,一一为您做出权威解读,希望本书可以为您答疑解惑、排忧解难,扫除生活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