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第*部分是犯罪主体问题,监委开展调查或者检察机关开展侦查工作时,要明确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公职人员还是其他人员这一基本问题,确定是否属于管辖的范围。第二部分是监委管辖的100个具体罪名及办案中出现妨碍监委调查可能涉及的8个罪名等的相关法律适用,为办案提供全方面的法律适用支持。第三部分是案件后续处理的法定情节,主要包括追诉时效、自首、立功三部分,在《刑法修正案(九)》之后,一些贪污受贿的线索都要考虑是否已过追诉时效,才能对罪与非罪进行准确把握。?本书收录:一是刑法条文、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及其理解与适用、*高人民法院和*高人民检察院的答复文件等权*内容;二是*高人民法院和*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公报案例,以及《刑事审判参考》《人民法院案例选》《人民司法
本书围绕与司法鉴定和科学证据相关的证据法问题进行层层分析。首先,阐释司法鉴定和科学证据的基础理论,探讨一般证据的可采性与证据能力的关系、鉴定意见可采性与一般证据可采性的关系、鉴定意见可采性的普适性与特殊性规定的关系等铺垫问题。其次,基于实证调研,重点关注科学证据质证程序、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专家参与庭审的角色定位与意见归属、司法鉴定意见审查认证规则及其配套制度的优化、医疗损害鉴定不信任的治理、检察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等问题。再次,从比较法研究的视角,对美国科学证据可采性规则的制度嬗变与启示、鉴真规则及其借鉴价值、法庭聘请专家制度、美国和加拿大法庭科学标准化实践展开研究。最后,本书还探讨了人工智能刑事证明应用的证据法逻辑。本书通过分析揭示司法鉴定和科学证据的相关实证状况、
《司法学/侦查学系列》是作者在该领域三十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吸收了我国近年来法制建设和司法鉴定改革与实践的新成果,吸收了学、司法学及相关学科的新进展编写而成的。《司法学/侦查学系列》力求正确地阐述司法学的理论和知识,力图体现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努力使内容达到科学性、系统性及与实践的统一,在我国现在司法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方面、学习本领域知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