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是一种认知行为,司法鉴定错误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课题。和其他同类著作不同,作者以认知科学为工具,将司法鉴定认知行为解析为一种层级结构:特征识别、特征比较、个体识别、关系推断、事件重建,并对各个层级结构进行了 再解析 ;以此二元解析为框架,探究了司法鉴定错误风险的 病理 。同时,吸纳当前关于认知偏差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认知偏差导致司法鉴定错误的可能性。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一项司法鉴定错误的经验研究。最终提出了优化认知为导向的司法鉴定错误管理方案。本书对司法鉴定教学、科研、实务都极具启发性,对减少司法鉴定错误、提高司法鉴定品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司法鉴定学》注重司法鉴定理论与鉴定实践的结合,充分反映司法鉴定制度、司法鉴定技术及鉴定方法发展的新成果,在保持理论深度的基础上对司法鉴定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做出系统、全面、准确的论述,提出了解决司法鉴定与司法实践相关问题的新思路。本教材侧重于鉴定制度、鉴定原理以及鉴定管理、实施和适用,并对各类鉴定的科学原理、依据、标准、方法、规范,特别是对司法鉴定易于出现的问题及其审查判断的方法进行了阐释,是目前反映前沿理论、带有专著性质的司法鉴定教科书。
《司法鉴定学》注重司法鉴定理论与鉴定实践的结合,充分反映司法鉴定制度、司法鉴定技术及鉴定方法发展的新成果,在保持理论深度的基础上对司法鉴定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做出系统、全面、准确的论述,提出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前行的同时,涉及经济犯罪、经济纠纷的案件日益增多。此类案件中,大量与经济犯罪、经济纠纷相关的专门性问题需要通过司法鉴定这一科学实证活动予以解决。为此,《新编经济案件司法鉴定》一书结合当前经济案件领域的发展动态,从总论层面对经济案件司法鉴定的概述、历史、科学理论、管理体制、实施制度、证据属性与适用等进行了宏观论述。在此基础上,具体介绍了笔迹司法鉴定、印章印文司法鉴定、会计司法鉴定、资产评估司法鉴定、知识产权司法鉴定、建筑工程司法鉴定、声像资料司法鉴定、计算机司法鉴定、人身损害赔偿司法鉴定、保险理赔司法鉴定等经济案件中常见的司法鉴定项目。本书主要适用于法学专业学生,也适用于政法工作者及司法鉴定理论和实务人员学习、参考,同时还可作为司法鉴定人岗前及继续教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司法公信力的法理基础、内在构成及评价标准研究;司法公信力的历史沿革及其功能价值研究;司法公信力不足的现状与原因分析研究;提升司法公信力的路径研究;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社会困局及其破解。本书研究成果有助于拓展法治研究的路径,放宽中国法治研究的视界,本着深刻的文化主体自觉地意识,既深入研究司法公信力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化解路径,亦探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司法公信力建设的深层关系问题,可以丰富与发展我国的法学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成果被运用于司法审判活动中的事实认定,其中 为重要的方式便是司法鉴定。然而,鉴定人应当如何遴选、司法鉴定活动应当如何开展,尤其是鉴定机构接受委托单位的鉴定委托,该行为在法律上属于什么性质,应当如何规范?这是司法鉴定领域中一直存在争议且没有答案的问题。本书将司法鉴定委托行为界定为民法上的合同行为,属于法律服务合同。从司法鉴定合同的概念、特征等基本法律问题入手,在明确司法鉴定服务合同法律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司法鉴定服务合同的内容、形式、相关义务、违约责任承担以及投诉处理等,尤其是明确了鉴定人的专业注意义务的内容,这既有利于在法律理论层面解决司法鉴定的有关问题,又有利于在实践层面规范司法鉴定委托行为。
证据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证据裁判主义是现代诉讼的基本原则。在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是诉讼的核心问题,而事实的认定则要靠证据来实现。可以说,在诉讼中除法律问题外,证据的收集、审查和运用对案件结果的判定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证据研究不仅要关注物证、书证、人证等证据种类的运用,更要分析证明责任、证明对象、证明标准和证明过程等证据规则的适用。当前证据法学在我国逐步成为显学,关于证据立法的呼声日趋高昂,人们日益认识到证据法学研究的重要性。然而在总体上看,证据法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理论上还很不成熟、不完善,甚至有些基本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更未能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证据法学理论体系,如何能够为证据法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夯
《司法鉴定管理模式比较研究》是2009年完成的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
学法律的人可以不懂些证据技术吗?社会的变革离不开科学技术革命,法律的发展亦如此。当下的国际竞争也再次告诉我们,谁掌握了核心基础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更多的经济贸易和法律规则的话语权。本书聚焦1904年至1949年指纹证据技术在中国的引入历程和本土化发展,尝试还原近代指纹证据技术在中国发展的真实面貌,填补部分历史空白。指纹证据技术在疑犯识别和案件侦查中如何发挥其重要价值?我们为什么要引入这门证据技术,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碰到了哪些问题?本书从科学与法律的碰撞与融合的角度,跨越多学科知识界限,回答了这些问题,考证了近代指纹证据技术的发展历史,阐述了科学与法律的关系。本书不仅丰富了近代法律的研究、增进了对证据技术的理解,而且可为当下司法改革挖掘本土资源,提供些许镜鉴。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司法公信力的法理基础、内在构成及评价标准研究;司法公信力的历史沿革及其功能价值研究;司法公信力不足的现状与原因分析研究;提升司法公信力的路径研究;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社会困局及其破解。本书研究成果有助于拓展法治研究的路径,放宽中国法治研究的视界,本着深刻的文化主体自觉地意识,既深入研究司法公信力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化解路径,亦探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司法公信力建设的深层关系问题,可以丰富与发展我国的法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