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著名法学家萨维尼就法学方法论所写的课程讲义及其学生雅各布 格林所做课堂笔记的合编对照本。 萨维尼被誉为 近代民法学之父 ,也是潘德克顿法学的开创者。从1802年到1842年,他在德国多所大学讲授了三十多次法学方法论课程,吸引了大批学子,其中便有著名的 格林兄弟 。 格林兄弟 中的哥哥:雅各布 格林,在马堡大学期间认真记录了1802 1803年的法学方法论课程,他的听课笔记成为最完整、最系统的萨维尼法学方法论课程资料。后世研究者阿尔多 马扎卡内,对讲义和笔记作了详尽的整理、汇编和注释。 本书根据马扎卡内的汇编本译出,主体内容即是萨维尼讲义、格林笔记以及马扎卡内注释。
nbsp nbsp在德国,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从学期就开始学习解析案例的方法。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紧密相连。 本案例集早可回溯到1993年,从2010年开始以三卷案例集(新生卷、进阶卷、司法考试备考卷)的形式在德国出版。书中详尽收录了在德国法学教育中富有讨论价值的刑法案例,展现了案例解析的结构,并为学生提供了练习的机会。这三卷案例集,可使读者独立掌握在法治国框架内解析刑法案例的方法。 作者希望可以通过这三卷案例集的翻译和出版,为中国的刑法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希望读者开卷有益!
《德国物权法案例研习(第4版)》在当今德国民法学界声誉甚高,是延斯 科赫、马丁 洛尼希两位教授在波恩大学、雷根斯堡大学、康斯坦茨大学多年讲授物权法课程的经验凝结。全书包含17则案例,覆盖了德国物权法的所有核心领域。同时,也对近年司法中的重要变化加以全面考虑。此外,还特别涉及物权法与其他法律领域的横向联系。 《德国物权法案例研习(第4版)》以请求权基础(鉴定式)案例分析方法系统呈现物权法案例的解析结构,特点鲜明:17则案例解析详尽,附思路说明、概要与法律关系图,且处处可见分析技巧提示。
《白夜》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集,选收名篇《穷人》、《白夜》、《赌徒》。《穷人》讲述穷困的主人公杰武什金像慈父一般热情而无私地关心、帮助孤女瓦尔瓦拉,后在社会环境的重压下,瓦尔瓦拉被阴险奸诈的商人夺走,令杰武什金悲痛不已。《白夜》描写天真无邪的姑娘娜斯简卡爱上房客,两人约定一年后在一座桥上相会,但届时房客没露面,故事叙述者便安慰女主人公并陪她等候了四个晚上, 房客终于出现,带走了姑娘。 《赌徒》以一群赌徒参加轮盘赌为故事核心,刻画了19世纪俄国地主贵族两代人的人生旅程和精神状态。
社会国原则是德国基本法上的重要国家目标,在社会国理念的指引下,德国不断调整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为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书稿从社会国原则的法理基础、制度实践以及在德国联邦法院司法实践中的运用等角度,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社会国原则。
本书通过对俄罗斯知识产权环境的调研,全方位梳理俄罗斯知识产权制度历史沿革,同时对现行的专利制度、商标制度和著作权制度等进行深度解读,并与中国相关法律制度进行比较。本书结合俄罗斯重点产业知识产权纠纷案例的分析,为中国企业 走出去 可能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对应、解决方案提供指引,为中国企业在 一带一路 框架下顺利拓展国际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提供支撑。
本文对德国民事法定听审请求权展开了全景式、体系化研究,涵盖了德国民事法定听审请求权的意涵、历史、理论基础、主体、内容、限制和救济,探求法定听审请求权作为一项程序基本权利和人权保障理念对民事诉讼相关制度供给的指导意义和核心作用。反思我国立法实践与民事诉讼制度设计,基于我国人权保障的宪法基础、程序权保障的诉讼理论和司法和谐的法政策,针对我国宪法和民事诉讼法立法缺陷、民事司法实践的需要以及民事诉讼制度亟待完善的现实,本文提出了在宪法和民事诉讼法上确认法定听审请求权保障的理念、在民事诉讼各项具体制度中完善法定听审请求权的构想,以期对我国民事诉讼法改革和民事诉讼法理论的完善有所裨益。本文是作者通过答辩的博士学位论文。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法律制度日趋完善。但是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力图界定“善”与“恶”这两个相对的词,以图区分道德和非道德。他的目的是确立道德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行为构造一个可操作的基础,所以,《善恶的彼岸》是尼采为确立一种新道德体系做出的 重要的贡献之一,触及了其哲学的 深层部分。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 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品,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姊妹篇,它以风趣诙谐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哈克贝利为了追求自由而离家出走,并与黑奴吉姆结伴乘坐木筏沿密西西比河漂流的种种经历。小说以哈克和吉姆的“逃离”为主要情节,哈克要逃离“文明”社会的虚伪与腐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吉姆要逃离蓄奴州,奔向自由州,获得身体与精神的自由,揭露了宗教的愚昧、蓄奴制的罪恶,宣扬了种族平等观念,被视为美国文学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杰作。
在德国,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从一学期就开始学习解析案例的方法。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紧密相连。本案例集可回溯到1993年,从2010年开始以三卷案例集(新生卷、进阶卷、司法考试备考卷)的形式在德国出版。书中详尽收录了在德国法学教育中富有讨论价值的刑法案例,展现了案例解析的结构,并为学生提供了练习的机会。这三卷案例集,可使读者独立掌握在法治国框架内解析刑法案例的方法。作者希望可以通过这三卷案例集的翻译和出版,为中国的刑法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希望读者开卷有益!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故事为题材,叙述苏格拉底到贝尔斯祷神,归途被派拉麦克邀往家中,宾主滔滔谈论起来。两人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是虚拟的、假托的,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代言人。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理想国》共十卷。 、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因为在柏拉图的思想中, 的建立是为求实现公道正义,所以这两章概括了全书的主旨。从第二卷后半到第三卷,讨论卫国者的教育,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